第一章 李渊的家庭与世系 1
一 李氏家世之谜 1
(一)李氏家族的族属 1
(二)关陇高门 4
二 李渊的家庭关系 5
(一)见识不凡的窦氏 5
(二)少年李世民 7
三 恐怖的岁月 10
(一)曲折的任官经历 10
(二)镇压农民起义 12
(三)与隋室矛盾的加剧 13
第二章 太原起兵与唐朝的创建 15
一 太原起兵内幕 15
(一)起兵决策出自李渊 15
(二)扩充实力 19
(三)先发制人 20
二 顺利攻占长安 23
(一)西河之捷 23
(二)霍邑之战 24
(三)佯攻河东 26
(四)娘子军的神威 28
(五)攻克长安 29
三 老谋深算的政治家 32
(一)卑辞以骄李密 32
(二)奖功不拘一格 34
四 从唐王到皇帝 36
(一)拥立傀儡 36
(二)隋帝禅位 37
第三章 扫平群雄 统一全国 39
一 西平薛举 39
(一)高墌之战 39
(二)浅水原决战 41
二 扫灭李轨 44
三 巩固河东 47
(一)太原失陷 47
(二)柏壁对垒 50
(三)刘武周的覆灭 51
四 败夏灭郑 53
(一)兵伐洛阳 54
(二)虎牢之战 57
(三)窦建德、王世充之死 64
五 翦灭萧铣 68
(一)萧铣割据江汉 68
(二)李靖兵下江陵 70
(三)冯盎归顺唐朝 73
六 平定河北 74
(一)刘黑闼起兵反唐 74
(二)李世民出马征讨 76
(三)李建成二次征伐 79
七 统一江淮 82
(一)杜伏威归唐 82
(二)辅公祏之乱 85
(三)杜伏威暴死之谜 87
八 设置行台 89
第四章 武德时期的李渊 93
一 排除异己与李密之死 93
(一)外热内冷的两面手法 93
(二)设计斩杀李密 94
二 裴寂之宠与刘文静之死 97
(一)善于献媚的裴寂 97
(二)刘文静被诛的背后 100
三 纳谏与拒谏 104
(一)唐高祖的纳谏之风 104
(二)固执己见思想的显露 107
四 生活奢华的皇帝 109
五 与突厥的关系 111
六 抑制佛教发展 114
七 颁布法律 健全制度 116
(一)颁布《武德律》 116
(二)改定官制 117
(三)均田制与租庸调法 120
第五章 玄武门之变与李渊退位 123
一 相互忌恨的兄弟 123
(一)咄咄逼人的秦王 123
(二)东宫、齐王府的联合 127
(三)外廷朝臣的卷入 131
(四)杨文干举兵的实质 135
(五)迁都之争的背后 137
(一)后宫倾轧 141
二 关系紧张的父子 141
(二)兄弟构陷 144
三 政变之前的准备 149
(一)东宫密谋 149
(二)箭已上弦 151
(三)太白昼现 154
四 宫门喋血的惨剧 156
(一)北门之变 156
(二)秦王登极 159
五 秦王成功的原因 160
(一)夺位的基本条件 160
(二)成功的主要原因 165
六 退位之后的李渊 168
第六章 即位初期的唐太宗 172
一 宽赦政敌 172
二 礼葬建成 173
(一)稳定山东局势 174
三 安抚山东 174
(二)擢用山东人士 177
四 改组政府 178
(一)调整宰相 178
(二)改革决策机制 180
(三)精减官员 183
(四)压缩州县 184
五 发展生产 185
(一)轻徭薄赋,勤俭节用 185
(二)推行均田,功课农桑 189
(三)兴修水利,增殖人口 191
(四)设置义仓,储粮备荒 194
六 封建之争 195
第七章 宽容大度的帝王风范 199
一 宽松的君臣关系 199
(一)善待功臣 199
(二)推诚相待 203
(三)亲如一体 205
二 唐太宗与子女 208
(一)严于教子 208
(二)善于择师 212
(三)齐王李祐之死 214
三 唐太宗与亲属 216
四 恤刑慎罚的贞观法制 220
(一)立法原则 220
(二)《唐律》的特点 222
(三)自觉守法 225
五 不好祥瑞 228
六 修《氏族志》 231
(一)修《志》的原因 231
(二)修《志》的原则与方法 233
(三)《氏族志》的作用与影响 236
(一)求贤择才的思想 238
第八章 任贤与纳谏 238
一 知人善任 取长舍短 238
(二)知人在于善任 242
(三)用人要尽其才 247
二 广开才路 任贤致治 250
(一)选才不拘一格 250
(二)任贤以求大治 257
三 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 260
(一)兼听以明得失 260
(二)共治优于独断 262
(三)直谏之臣魏徵 265
四 广开言路 勇于纠错 270
(一)激励臣下谏诤 270
(二)贵在知错能改 272
(三)一代谏风形成 276
(一)说古论今的风气 280
五 以古为镜 可知兴替 280
(二)以隋亡为殷鉴 282
(三)重视历史教育作用 286
第九章 辉煌的文化成就 290
一 发展教育 大兴科举 290
(一)弘文馆与崇文馆 290
(二)国子监及其诸学 291
(三)州县官学 293
(四)进士科的兴盛与扩大 294
二 统一经学的盛举 298
(一)尊孔子与崇儒学 298
(二)颜师古考定《五经》 300
(三)孔颖达与《五经正义》 301
(四)统一经学的意义 304
三 官修史书的成就 306
(一)贞观六史 306
(二)史馆制度 311
(三)贞观史识 313
四 礼乐制度的健全 315
(一)燕乐与雅乐 315
(二)文、武舞与七德、九功舞 318
(三)《贞观礼》的制定 320
(四)礼仪之制重在实施 322
五 崇道抑佛的渐变 327
(一)尊崇道教 327
(二)压抑佛教 328
六 文学艺术的发展 333
(一)唐初文学 333
(二)音乐、舞蹈 335
(三)书法、绘画 337
一 东突厥的覆灭 342
(一)渭桥之盟 342
第十章 统一边疆的赫赫武功 342
(二)养精蓄锐 345
(三)阴山大捷 347
二 吐谷浑的平定 351
(一)两国交恶 351
(二)伏允之死 353
三 薛延陀的灭亡 356
(一)薛延陀的崛起 356
(二)诺真水大捷 358
(三)薛延陀的灭亡 362
四 讨伐高昌之役 366
(一)丝绸之路的阻断 366
(二)高昌国的覆灭 367
(三)设置安西都护府 369
五 统一焉耆、龟兹 371
(一)平定焉耆 371
(二)统一龟兹 372
(三)安西四镇的建立 375
第十一章 天可汗与开明的民族政策 377
一 从被尊为天可汗说起 377
二 文成公主与唐蕃和亲 383
(一)松赞干布的求婚 383
(二)文成公主入藏 385
(三)唐蕃和亲的影响 389
三 民族内迁与胡汉融合 391
(一)诸族内迁 391
(二)民族融合 395
(三)经济交流 398
四 羁縻府州的设置 400
(一)羁縻府州的创立 400
(二)羁縻府州的组织 402
(一)重用蕃将 406
五 贞观时期的蕃将 406
(二)蕃将的作用 410
第十二章 开放的社会风气 414
一 对外开放与外来文明 414
(一)外来文化的传入 414
(二)新作物的引进 417
(三)其他珍稀物种(品)的引进 419
二 与西域、天竺等国的关系 422
(一)与西域诸国的关系 422
(二)王玄策奉使印度 423
三 玄奘印度取经 426
四 与高丽、日本等国的关系 432
(一)与新罗、百济、高丽的关系 432
(二)唐初与日本的关系 435
一 失宠太子李承乾 437
(一)少年李承乾 437
第十三章 废立太子的风波 437
(二)屡教不改的太子 439
二 恩宠逾制的李泰 442
(一)急于夺嗣的魏王 442
(二)太宗的扶持宠异 444
三 一次流产的政变 448
(一)政变集团成员 448
(二)政变阴谋的破产 451
四 渔翁得利的李治 452
五 苦心积虑的父皇 458
(一)选定辅臣 458
(二)示范教育 459
第十四章 宫闱生活与晚年的蜕变 463
一 贤德的长孙皇后 463
二 所谓“乱伦”之讥 467
三 喜爱书法与诗文 474
四 嗜好良弓与骏马 480
五 晚年的蜕变与内耗 483
(一)政治上的蜕变 483
(二)贞观末的内耗 486
(三)生活上的奢侈 491
六 征伐高丽的失败 494
(一)征辽背景 494
(二)铩羽而归 498
(三)失败原因 502
七 服食丹药的恶果 505
(一)嗜食丹药 505
(二)临终遗命 507
八 巍巍昭陵 长眠英主 509
(一)宏伟的昭陵 509
(二)陪葬的制度 513
后记 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