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言:革命与国际环境 1
和平世界的不和平起源 1
革命的中心地位 2
大动荡中的结构 7
前言 8
规范性争论:对主权的挑战 10
分析重点:理解和解释 15
追溯社会革命 19
第一部分 从国际层面研究革命 25
第二章 另一种现代化:“革命”的兴衰 25
1989年:历史的又一次作弄 25
概念的演变 26
随历史变化的概念 33
与众不同的事件 36
共产主义变体 38
明晰的标准:社会科学的反应 42
暗含的标准:历史的挑战 44
欧洲共产主义的崩溃 48
第三章 理论上的国际主义:一种世界—历史观 53
革命与“世界历史” 53
从国际层面研究革命的必要性 56
革命世界主义的兴起 61
马克思的重新阐述:“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68
资本主义和革命:《共产党宣言》 74
帝国主义时代:列宁 78
来自第三世界的挑战 84
矛盾的设想 87
违背外交原则:革命输出 90
第四章 实践中的国际主义:革命输出 90
法国:“大民族(La Grande Nation)” 95
俄国:共产国际 99
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的辩证法 105
古巴:三大洲 111
伊朗:穆斯林团结,伊斯兰共同体(the Umma)和受压迫者(the Mustaza fin) 118
团结及其局限 123
第五章 革命外交政策的自相矛盾 127
革命和外交:“双重政策” 127
连续性和决裂 133
革命和反革命:关于首要责任的错觉 134
国家与社会:一种国际化冲突 135
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 138
异质性和同质性 144
偏离国际主义的估算 147
第二部分 革命与国际体系 153
第六章 革命的国际原因 153
概念的重新评定:国家、意识形态、国际 153
革命的原因:(1)社会科学中的理论 157
革命的原因:(2)争论的轴线 162
国家的衰弱 165
并生的危机 168
思想的冲击 170
被压迫者的动员 173
隔绝的表象:英格兰、伊朗 175
经过重新认识的“国际因素” 181
革命与国际(体系)史 183
第七章 革命与国际体系史 183
1517—1648年 184
1760—1815年 186
1905—1991年 187
冷战冲突与第三世界革命 189
最危险的时刻:1962年10月 190
共产主义遗产 193
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94
对国际体系的挑战 195
第八章 反革命 197
跨越国境的反应 197
形形色色的反革命 199
干涉的强制性 201
反革命的不连贯性 210
实力的局限性 213
国家干涉的原因 216
多米诺理论:再考察 219
第九章 战争与革命 223
相似之处,不同之处 224
战争作为促进物 226
成功与失败:战争作为后果 229
战争作为工具:(1)武装起义 232
战争作为工具:(2)核武器政治 234
战争作为工具:(3)游击战争 236
战争作为工具:(4)进攻性革命战争 242
“永远不要侵犯一场革命”:群众动员和革命防御 244
并非必然的关系 246
后革命时期的转型:国际制约 248
第十章 体系的制约:革命“转型”和闭关自守 248
自力更生:理论 257
第一阶段:革命决裂 260
第二阶段:脱离联系的绝境 266
第三阶段:“中间道路” 270
外生的制约 271
资本的报复 273
第三部分 结论:理论及历史方面 279
第十一章 对理论的挑战 279
国际关系:竞争中的理论 279
(1)“不满”:亨利·基辛格 280
(2)对“国际社会”的挑战:戴维·阿姆斯特朗 282
(3)异质性和错觉:金琼元 284
(4)政治的相关性:斯蒂芬·瓦尔特 286
(5)被扰乱的均势:理查德·罗斯克朗斯 288
(6)超国家主义与暴力:詹姆斯·罗西瑙 290
(7)反体系运动:伊曼努尔·沃伦斯坦 291
理论假设:国际关系、革命、社会 294
国际关系的三个层面 296
社会运动:作为超国家行动者的阶级 300
无法脱离的背景:联合且不平衡的发展 304
第十二章 世界政治中的革命 308
重大取代 308
现代化的裂隙 311
历史记录 314
全球化时代的革命 316
动乱的永久性 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