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感染实验诊断与分析》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彭少年,李艳,李从荣主编;李智山,施金玲,蔡璇副主编;王华静,韦叶生,朱琴,刘艳红,刘素玲,苏汉文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801949978
  • 页数:247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的工具书之一,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基础理论、实验诊断技术和项目、各种细菌感染性疾病的病因学、实验室诊断及结果的分析与判断。

目录 3

第一篇 总论 3

第1章 感染性疾病的概念 3

第一节 感染与感染性疾病的概念 3

第二节 病原体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 3

一、传播方式 3

二、传播途径 4

第三节 感染性疾病的类型 4

一、按病原体来源分类 4

二、按感染部位分类 4

三、按感染结局分类 5

第2章 感染与抗感染免疫 6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6

一、细菌的入侵过程 6

二、细菌的毒力 7

三、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7

四、人体无菌部位 9

第二节 人体抗感染免疫 9

一、抗胞外菌免疫 9

二、抗胞内菌免疫 10

一、宿主的变迁 11

二、感染菌的变迁 11

第3章 感染的变迁 11

第一节 感染类型的变迁 11

三、感染性疾病的变迁 12

四、现代感染与过去感染特征的比较 12

第4章 医院感染 14

第一节 医院感染的概念 14

第二节 医院感染的分类 15

一、按病原体来源分类 15

二、按感染部位分类 15

第三节 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 16

一、医院感染的流行方式 16

二、医院感染的传染链 16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学检查 21

一、不染色标本的检查 21

第二篇 感染性疾病常用细菌学诊断技术 21

第5章 传统临床细菌诊断技术 21

二、染色标本的检查 22

第二节 细菌的分离培养与接种技术 24

一、基本条件 24

二、接种分离技术 25

第三节 细菌的鉴定 26

一、形态与培养特性 26

二、生化反应 26

三、血清学试验 32

三、耐氧试验 33

二、标本接种 33

第四节 厌氧菌的分离与鉴定 33

一、涂片与染色 33

四、鉴定试验 34

第五节 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34

一、直接镜检 34

二、分离培养与鉴定 34

第六节 动物实验 35

一、实验动物的分类 35

二、实验动物的选择 36

三、动物的接种途径和方法 36

五、动物采血方法 37

四、接种后的观察与解剖 37

第6章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及细菌耐药性监测技术 39

第一节 常用抗菌药物应用的注意事项 39

一、应用原则 39

二、选用依据 40

三、不良反应 41

四、特殊情况下抗菌药物的选用原则 44

第二节 常用抗菌药物的分类、应用机制及应用范围 46

一、青霉素类 46

二、头孢菌素类 47

四、β-内酰胺酶抑制剂 48

三、其他β-内酰胺类 48

五、氨基糖苷类 49

六、喹诺酮类 50

七、大环内酯类 50

八、四环素类 50

九、氯霉素和林可酰胺类 51

十、多肽类 51

十一、磺胺类及增效剂 52

十二、其他合成抗菌药 52

第三节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52

一、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的药物敏感试验 52

二、苛养菌的药物敏感试验 55

三、分枝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 56

四、厌氧菌的药物敏感试验 58

五、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的质量控制 58

六、耐药性监测的分子遗传学 59

七、联合抗菌药物敏感试验和体外杀菌试验 60

八、抗菌药物治疗效果监控试验 61

第四节 特殊菌的耐药性监测 62

一、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62

二、耐万古霉素和高水平氨基糖苷类肠球菌 63

三、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 63

四、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 64

五、产头孢菌素酶细菌 66

六、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 67

七、其他特殊耐药性监测 70

第7章 临床微生物自动化检测和鉴定系统 71

第一节 微生物检测分析系统的发展概况 71

第二节 微生物数值鉴定技术 71

一、数值鉴定的基本原理 71

二、API鉴定系统的分类 72

三、API鉴定系统的组成 74

四、API鉴定系统的操作 75

第三节 自动化血培养检测系统 75

一、血培养系统的发展概况 75

四、国内外常用的自动血培养系统及其性能特点 76

二、自动血培养系统工作原理 76

三、自动血培养系统的结构组成 76

第四节 微生物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 78

一、工作原理 78

二、分析系统的结构组成 79

三、国内外常用的微生物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及其性能特点 79

第五节 微生物检测分析系统的发展和应用展望 81

第8章 临床细菌学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82

第一节 核酸扩增技术 82

一、PCR基本原理 82

二、PCR技术特点 83

五、PCR检测中的注意事项 84

三、PCR技术在细菌检验中的应用范围 84

四、PCR技术的实验室要求 84

六、PCR在细菌学诊断方面的应用 85

第二节 核酸分子杂交 87

一、杂交基本原理 87

二、探针的种类 88

三、核酸探针的标记和检测 89

四、核酸分子杂交方法 90

五、核酸杂交在临床细菌检测中的应用 91

第三节 生物芯片技术 92

一、基因芯片 92

二、蛋白质芯片 93

第三篇 感染性疾病细菌学实验诊断项目 97

第9章 血液及骨髓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97

第一节 送检指征 97

第二节 标本采集、运送及注意事项 98

一、标本采集 98

二、标本运送 99

三、注意事项 99

第三节 检验程序及方法 99

一、检验程序 99

二、检验方法 99

第五节 血液感染常见病原菌 101

第四节 临床意义 101

第一节 送检指征 103

第二节 标本采集、运送及注意事项 103

一、标本采集 103

第10章 尿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103

二、标本运送 104

三、注意事项 104

第三节 检验程序及方法 104

一、检验程序 104

二、检验方法 104

第四节 临床意义 106

第五节 尿道感染常见病原菌 106

第二节 标本采集、运送及注意事项 107

一、标本采集 107

第11章 痰及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107

第一节 送检指征 107

二、标本运送 108

三、注意事项 108

第三节 检验程序及方法 109

一、检验程序 109

二、检验方法 109

第四节 临床意义 110

第五节 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 111

一、标本采集 112

第二节 标本采集、运送及注意事项 112

第12章 眼标本的细菌学检查 112

第一节 送检指征 112

二、标本运送 113

三、注意事项 113

第三节 检验程序及方法 113

一、检验程序 113

二、检验方法 114

第四节 临床意义 114

第五节 眼部感染常见病原菌 114

第二节 标本采集、运送及注意事项 115

一、标本采集 115

第一节 送检指征 115

第13章 鼻、咽部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115

二、标本运送 116

三、注意事项 116

第三节 检验程序及方法 116

一、检验程序 116

二、检验方法 116

第四节 临床意义 118

第五节 鼻、咽部感染常见病原菌 118

第二节 标本采集、运送及注意事项 119

一、标本采集 119

第一节 送检指征 119

第14章 耳及乳突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119

二、标本运送 120

三、注意事项 120

第三节 检验程序及方法 120

一、检验程序 120

二、检验方法 121

第四节 临床意义 121

第五节 耳及乳突感染常见病原菌 121

第一节 送检指征 122

第15章 粪便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122

第二节 标本采集、运送及注意事项 123

一、标本采集 123

二、标本运送 123

三、注意事项 123

第三节 检验程序及方法 123

一、检验程序 123

二、检验方法 123

第四节 临床意义 125

第五节 肠道感染常见病原菌 125

二、标本运送 126

第二节 标本采集、运送及注意事项 126

一、标本采集 126

第16章 脑脊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126

第一节 送检指征 126

三、注意事项 127

第三节 检验程序及方法 127

一、检验程序 127

二、检验方法 127

第四节 临床意义 128

第五节 脑脊液感染常见病原菌 129

第17章 浆膜腔穿刺液的细菌学检验 130

第一节 送检指征 130

第三节 检验程序及方法 131

二、检验方法 131

一、检验程序 131

一、标本采集 131

三、注意事项 131

二、标本运送 131

第二节 标本采集、运送及注意事项 131

第四节 临床意义 132

第五节 浆膜腔穿刺液感染常见病原菌 133

第18章 脓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134

第一节 送检指征 134

第二节 标本采集、运送及注意事项 135

一、标本采集 135

二、检验方法 136

一、检验程序 136

二、标本运送 136

三、注意事项 136

第三节 检验程序及方法 136

第四节 临床意义 137

第五节 脓肿、伤口感染常见病原菌 138

第19章 胆汁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139

第一节 送检指征 139

第二节 标本采集、运送及注意事项 139

一、标本采集 139

二、标本运送 139

三、注意事项 139

二、检验方法 140

第三节 检验程序及方法 140

一、检验程序 140

第四节 临床意义 141

第五节 胆汁感染常见病原菌 141

第20章 生殖道分泌物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142

第一节 送检指征 142

第二节 标本采集、运送及注意事项 144

一、标本采集 144

二、检验方法 145

第三节 检验程序及方法 145

一、检验程序 145

二、标本送检 145

三、注意事项 145

第四节 临床意义 147

第五节 生殖道感染常见病原菌 147

第21章 烧伤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148

第一节 送检指征 148

第二节 标本采集、运送及注意事项 148

一、标本采集 148

第三节 检验程序及方法 149

一、检验程序 149

三、注意事项 149

二、标本运送 149

二、检验方法 150

第四节 临床意义 150

第五节 烧伤感染常见病原菌 150

第22章 医院环境微生物学监测 151

第一节 空气监测 151

第二节 手及物体表面监测 152

第三节 消毒液菌量监测 153

第四节 内镜消毒效果监测 154

第五节 无菌物品监测 155

第六节 血液及腹膜透析液监测 155

一、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159

第一节 葡萄球菌感染 159

第四篇 细菌感染性疾病各论 159

第23章 革兰阳性球菌感染 159

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 160

第二节 链球菌感染 161

一、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161

二、猩红热 162

三、肺炎链球菌感染 163

四、草绿色链球菌感染 164

五、其他链球菌感染 165

第三节 肠球菌感染 166

第一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67

第24章 革兰阴性球菌感染 167

第二节 卡他莫拉菌感染 168

第25章 革兰阳性杆菌感染 170

第一节 白喉 170

第二节 李斯特菌病 171

第三节 炭疽病 172

第四节 蜡样芽胞杆菌感染 174

第五节 红斑丹毒丝菌感染 176

第六节 阴道加德纳菌感染 178

第26章 革兰阴性杆菌感染 180

第一节 百日咳 180

一、伤寒 181

第二节 沙门菌感染 181

二、副伤寒 183

三、鼠伤寒沙门菌感染 183

四、其他沙门菌感染 184

第三节 细菌性痢疾 185

第四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 187

一、沙门菌中毒 187

二、副溶血弧菌中毒 188

三、大肠埃希菌中毒 189

四、变形杆菌中毒 190

五、肉毒杆菌中毒 191

六、葡萄球菌中毒 193

第五节 大肠埃希菌感染 194

第六节 致腹泻大肠埃希菌感染 196

第七节 克雷伯菌感染 197

第八节 枸橼酸菌属感染 198

第九节 沙雷菌感染 199

第十节 肠杆菌属感染 199

第十一节 变形杆菌感染 200

第十二节 耶尔森菌感染 201

一、鼠疫耶尔森菌感染 201

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感染 202

第十三节 其他肠杆菌科细菌感染 203

第十四节 霍乱 204

第十五节 非O1群霍乱弧菌肠炎 205

第十六节 副溶血弧菌感染 206

第十七节 嗜水气单胞菌感染 207

第十八节 类志贺邻单胞菌肠炎 207

第十九节 其他弧菌感染 208

第二十节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209

第二十一节 其他非发酵菌感染 210

第二十二节 流感嗜血杆菌感染 210

第二十三节 其他嗜血杆菌感染 211

一、流感嗜血杆菌埃及生物型感染 211

二、巴西紫癜热 212

第二十四节 军团菌感染 212

第二十五节 布鲁菌感染 213

第二十六节 兔热病 214

第二十七节 鼻疽 215

第二十八节 类鼻疽 215

第二十九节 弯曲菌感染 216

第三十节 螺杆菌感染 217

第27章 真菌感染 219

第一节 念珠菌病 219

第二节 隐球菌病 220

第三节 奴卡菌病 221

第四节 放线菌病 222

第五节 组织胞浆菌病 222

第六节 曲菌病 223

第八节 孢子丝菌病 224

第七节 皮炎芽生菌病 224

第九节 球孢子菌病 225

第十节 皮肤癣菌感染 226

第28章 厌氧菌感染 228

第一节 概述 228

第二节 破伤风 230

第三节 气性坏疽 231

第四节 难辨梭菌结肠炎 232

第五节 无芽胞厌氧菌感染 233

第29章 分枝杆菌属感染 236

第一节 结核病 236

二、结核性脑膜炎 237

一、肺结核 237

三、结核性腹膜炎 238

四、肝结核 239

五、肠结核 240

六、骨与关节结核 240

七、淋巴结结核 241

八、肾结核 241

第二节 麻风 242

第三节 非结核分枝杆菌病 243

第30章 细菌性性传播疾病 244

第一节 淋病 244

第二节 软下疳 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