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1927—1936) 323
从《创造月刊》到《文化批判》 323
《新月》的诗风与政论 331
《奔流》介绍的三位日本、东北欧作家 339
《奔流》对高尔基、托尔斯泰的认识 346
从《艺苑朝华》到《十竹斋笺谱》 351
对《夏娃日记》、《勇敢的约翰》的热与冷 359
茅盾在“矛盾”中养成文学气魄 367
老舍作品装帧插图的文化情调 373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 380
丁玲小说描写类型的变化 386
《北斗》的母亲胸怀 391
黄梅时节的忧郁:《上海屋檐下》 394
张天翼的《鬼土日记》 401
《现代》的风度 405
《望舒草》的现代梦 413
《论语》引入英国式幽默 418
《申报&自由谈》的“自由”世界 423
《文学》月刊的编辑雄才 429
《文学季刊》的宽容和《水星》的雅致 438
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雷雨》 443
《世界文库》的宏伟规划 451
丰子恺与缘缘堂 457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464
奴隶丛书三种 470
《译文》的视野、容量与趣味 474
《太白》的丰富和犀利 480
《文饭小品》的平和淡雅 486
《芒种》的耕耘者希冀 489
《杂文》(《质文》)在海外为杂文助威 492
《中流》对现实的执著 496
第四卷(1937—1949) 503
《呐喊》、《烽火》投身救亡大潮 503
《七月》雄放沉郁的诗风 504
《文艺阵地》的编辑腕力 513
《抗战文艺》的民族激情 520
艾青对土地和太阳的忧郁的礼赞 524
臧克家的泥土苦吟 530
历史的回响:《天国春秋》 536
警钟长鸣:《李闯王》 539
《野草》杂文的时代性格 547
《山洪》与吴组缃的战时乡土情思 556
《饥饿的郭素娥》的生命强力 560
师陀对城乡文化性格的观照 564
张爱玲给仕女图增添不安感 568
新旧文学鸿沟在《万象》的填补 575
《文艺复兴》的气魄和慧眼 583
钱钟书《围城》的智性和谐趣 588
巴金面对“寒夜”的沉思 592
九叶诗派的三弦琴 599
“歌德热”过后的《浮士德百卅图》 605
“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 613
《中国文化》对延安文学的规划 619
《解放日报》副刊的战斗性和民间味 628
赵树理的“文摊” 638
四十年代诗坛的“西北风” 644
张恨水的三大奇书 648
跋&杨义 655
跋余&杨义 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