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历史背景 1
目录 1
1.2 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历史必然性 2
1.3 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尺度”和准则 3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与技术路线 4
1.4.1 研究内容和方法 4
1.4.2 研究技术路线 6
2.1.1 国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价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7
第2章 水生态环境价值研究综述 7
2.1 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价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7
2.1.2 国内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8
2.1.3 湿地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价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9
2.2 地表水水环境污染经济损失评价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1
2.3 地下水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2.3.1 土壤水盐运移和地下水生态环境指标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2.3.2 河水灌区地下水动态调控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8
2.3.3 地下水获得最大补给的地下水生态环境指标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9
2.4 水土流失经济损失评价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0
第3章 我国水生态环境总体状况评价 23
3.1 外流流域水生态质量评价 23
3.1.1 东北流域区 24
3.1.2 海滦河流域区 25
3.1.3 黄河流域区 28
3.1.4 长江珠江流域区 30
3.2.1 评价分区和评价方法 32
3.2 内陆河流域生态质量评价 32
3.2.2 行政分区现状评价 33
3.2.3 流域尺度的生态圈比例关系分析 42
3.2.4 生态环境演化规律研究 46
3.2.5 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分析 53
3.3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 57
3.3.1 地表水水质现状 57
3.3.2 地表水水质变化趋势 60
3.3.3 地表水污染原因分析 61
3.4.1 研究范围和主要问题识别 64
3.4 地下水质量评价 64
3.4.2 地下水开发利用 65
3.4.3 地下水污染 68
3.4.4 与地下水有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69
3.5 水土流失 72
3.5.1 水土流失现状 72
3.5.2 水土流失的变化趋势 74
3.5.3 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 75
3.6.1 协调性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 77
3.6 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性评价 77
3.6.2 协调性评价结果分析 78
第4章 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评价 80
4.1 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80
4.1.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80
4.1.2 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81
4.2 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价方法 85
4.2.1 市场价值法 85
4.2.2 机会成本法 86
4.2.3 影子价格法 87
4.2.4 影子工程法 88
4.2.5 费用分析法 89
4.2.6 人力资本法 90
4.2.7 资产价值法 93
4.2.8 旅行费用法 93
4.2.9 条件价值法 96
4.3 全国水生态系统价值评价 99
4.3.1 生活、工业及农业用水供应 99
4.3.3 内陆航运 100
4.3.2 水力发电 100
4.3.4 产品生产 101
4.3.5 休闲娱乐 101
4.3.6 调蓄洪水 102
4.3.7 河流输沙 106
4.3.8 调蓄水资源 106
4.3.9 土壤保持 107
4.3.10 水质净化 108
4.3.11 碳固定 109
4.3.13 总评价结果 110
4.3.12 生物多样性维持 110
第5章 地下水环境破坏经济损失评价 112
5.1 单项水环境破坏经济损失评价 112
5.1.1 经济损失评价方法 112
5.1.2 海河流域地下水污染经济损失评价 113
5.1.3 地面沉降的经济损失评价 113
5.1.4 海水入侵造成的损失 114
5.1.5 塔里木河流域土壤盐渍化的经济损失评价 115
5.2.1 经济损失估算内容和方法 116
5.2 水环境破坏经济损失综合评价 116
5.2.2 计算步骤 118
5.2.3 计算实例 120
第6章 地表水污染经济损失评估 123
6.1 技术方法 123
6.2 典型单元的水污染损失计算 124
6.2.1 农业经济损失 124
6.2.2 工业经济损失 125
6.2.4 服务业经济损失 126
6.2.3 城市基础建设增加的成本 126
6.2.5 家庭支出和健康损失计算 127
6.2.6 典型单元经济损失计算汇总 128
6.3 典型流域水污染经济损失计算 128
6.4 全国水环境污染经济损失评价 130
6.4.1 经济损失评价内容和时空界限 130
6.4.2 经济损失评价方法和结果 131
7.2.1 评价原则与指标体系 133
7.2 水土流失治理效益评价 133
7.1 水土流失经济损失评价 133
第7章 水土流失经济损失与治理效益评价 133
7.2.2 水土流失治理效益评价方法 134
7.2.3 全国水土保持效益计算结果 145
第8章 生态环境保护准则和标准 147
8.1 水生态系统保护准则和标准 147
8.1.1 生态环境保护准则的评价标准 148
8.1.2 保护准则制定的依据 149
8.1.3 保护准则 150
8.1.4 各主要流域区水生态保护目标 150
8.2 河道内生态需水研究综述 151
8.2.1 背景 152
8.2.2 河道内流量法和最小流量需求 153
8.2.3 河流地貌 155
8.2.4 生态理论基础 157
8.2.5 河道内流量提供的环保水平 158
8.3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需水量 162
8.3.1 生态需水分类 162
8.3.2 生态需水的计算方法 163
8.3.3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164
8.3.4 生态需水预测结果 166
8.3.5 总体绿洲规模变化 172
8.4 海河流域生态需水 174
8.4.1 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174
8.4.2 海河流域生态需水分类 174
8.4.3 海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175
8.4.4 海河流域生态需水预测 176
8.5 地表水资源保护准则和标准 177
8.5.1 水功能区划原则 177
8.5.2 区划分类和依据 179
8.5.3 水功能区划分结果 181
8.5.4 现状水功能区达标评价和保护标准 188
8.6 地下水资源保护标准 190
8.6.1 全国地下水超采状况 190
8.6.2 华北地区地下水生态水位 192
8.6.3 西北地区地下水保护标准 196
8.6.4 天然绿洲生态安全的地下水生态环境指标 203
8.7 水土保持标准 206
8.7.1 各水土流失类型区现状评述 206
8.7.2 水土流失控制标准和目标 208
第9章 生态环境保护的水利战略对策与行动 210
9.1 水生态系统的水资源保障 210
9.2 水环境保护和节水型社会建设 211
9.3 地下水的宏观调控战略对策 213
9.4 水土流失治理行动 216
附录A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219
附录B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 230
附录C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统计 234
参考文献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