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教程》PDF下载

  • 购买积分:2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克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301081464
  • 页数:767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分析化学的系统性出发,将经典的化学分析和现代仪器分析结合在一起介绍。全书包括绪论,数据处理,化学分析篇,分离分析篇,光学分析篇,电分析化学篇,其他分析方法篇等7大部分,共29章,涵盖了当今分析方法的绝大部分。与以前的同类教材相比,根据学科的发展新增了质量保证、生化分析、环境分析、有机元素分析、流动注射分析、放射化学分析、毛细电泳法、超临界流体色谱法等新的分析方法。如此编排,既能让学生了解各类各种分析方法的原理、步骤、要求和应用范围,又能了解分析化学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新进展。

概论篇 3

第1章 绪论 3

1.1 分析化学概述 3

1.1.1 何谓“分析化学”? 3

1.1.2 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 3

1.1.3 分析化学的社会责任 7

1.2 分析测定过程 10

1.2.1 分析目的和要求 10

1.2.2 分析方法的选择 11

1.2.3 取样 11

1.2.4 溶样——样品的处理 14

1.2.5 分离、富集与掩蔽——干扰的消除 15

1.2.6 分析测定结果的表示 17

1.3 分析化学分类及特点 18

1.4 标准物质及标准溶液 19

1.4.1 标准物质 19

1.4.2 标准物质的产生与发展 19

1.4.3 标准物质的分类、分级与编号 19

1.4.4 标准物质的特征 20

1.4.5 标准物质的作用 22

1.4.6 标准物质的制备和定值 23

1.4.7 标准物质的选择 23

1.4.8 标准溶液 23

1.5 分析化学中的计量单位及符号 24

思考题与习题 25

第2章 分析数据处理及分析测试的质量保证 26

2.1 误差及误差的分类 26

2.1.1 误差的表征——准确度与精密度 26

2.1.2 误差的表示——误差与偏差 27

2.1.3 误差的分类——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 27

2.2 随机误差的分布 28

2.2.1 频率分布 28

2.2.2 正态分布 29

2.2.3 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 30

2.3 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 31

2.3.1 数据的集中趋势和分散程度的表示——对μ和σ的估计 31

2.3.2 总体均值的置信区间——对μ的区间估计 33

2.3.3 显著性检验 36

2.3.4 异常值的检验 40

2.4 误差的传递 40

2.4.1 系统误差的传递 40

2.4.2 随机误差的传递 41

2.4.3 极值误差 42

2.4.4 误差分配 42

2.5 分析测试质量保证 43

2.5.1 分析测试质量保证的内容与目标 43

2.5.2 取样的质量保证 43

2.5.3 分析检测过程的质量控制 44

2.5.4 分析测试的质量评价 48

2.6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53

2.6.1 有效数字 53

2.6.2 数据运算规则 54

参考文献 55

思考题与习题 55

化学分析篇 59

第3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 59

3.1 酸碱反应及其平衡常数 59

3.1.1 活度与活度系数 59

3.1.2 酸碱反应及其平衡常数 60

3.2 酸度对弱酸(碱)形态分布的影响 63

3.2.1 一元弱酸(碱)溶液中各种形态的分布 63

3.2.2 多元弱酸(碱)溶液中各种形态的分布 65

3.2.3 浓度对数图 67

3.3 酸碱溶液的H+浓度计算 68

3.3.1 弱酸(碱)水溶液pH的计算 69

3.3.2 两性物质溶液pH的计算 71

3.3.3 混合酸(碱)溶液pH的计算 73

3.3.4 共轭酸碱体系pH的计算 74

3.4 氨基酸与蛋白质的酸碱平衡 75

3.4.1 氨基酸溶液及其等电点pH的计算 76

3.4.2 蛋白质等电点的应用 76

3.5 酸碱缓冲溶液 77

3.5.1 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 77

3.5.2 缓冲溶液的选择与配制 78

3.5.3 影响缓冲溶液pH的因素及缓冲溶液的配制 81

3.5.4 标准缓冲溶液 81

3.6 滴定分析法概述 82

3.6.1 滴定分析法对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 82

3.6.2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83

3.6.3 滴定分析中的基本运算 84

3.7 酸碱滴定曲线及终点的确定 87

3.7.1 酸碱指示剂 87

3.7.2 酸碱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 89

3.7.3 终点误差计算 96

3.7.4 终点误差公式 98

3.8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100

3.8.1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00

3.8.2 酸碱滴定法应用示例 102

3.9 非水溶剂中的酸碱滴定简介 103

3.9.1 非水溶剂的性质与作用 104

3.9.2 非水滴定的应用 105

参考文献 106

思考题与习题 106

第4章 络合滴定法 109

4.1 络合平衡及其平衡常数 109

4.1.1 络合物的稳定常数 109

4.1.2 络合平衡体系中络合物各种形态的浓度 110

4.1.3 EDTA及金属离子-EDTA络合物 111

4.1.4 络合反应的副反应系数与络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 113

4.2 金属指示剂 117

4.2.1 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117

4.2.2 金属指示剂颜色转变点的pM(即(pM)t)的计算 118

4.2.3 常用金属指示剂 119

4.3 滴定曲线与终点误差 120

4.3.1 滴定曲线 120

4.3.2 终点误差 121

4.3.3 络合滴定中酸度的控制 123

4.4 混合离子的选择性滴定 123

4.4.1 控制酸度进行分步滴定 123

4.4.2 使用掩蔽剂提高滴定的选择性 125

4.5 络合滴定法的应用 128

4.5.1 络合滴定中缓冲剂的应用 128

4.5.2 滴定方式及应用 129

4.5.3 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131

参考文献 132

思考题与习题 132

第5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134

5.1 氧化还原反应的条件电位及其影响因素 134

5.1.1 条件电位 134

5.1.2 条件电位的影响因素 135

5.1.3 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139

5.2 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 140

5.2.1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41

5.2.2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41

5.2.3 催化剂与反应速率 141

5.2.4 诱导反应 141

5.3 氧化还原滴定基本原理 142

5.3.1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142

5.3.2 氧化还原滴定中的指示剂 145

5.3.3 氧化还原滴定预处理 147

5.3.4 氧化还原滴定计算 147

5.4 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方法 149

5.4.1 高锰酸钾法 149

5.4.2 重铬酸钾法 151

5.4.3 碘量法 152

5.4.4 溴酸钾法 155

5.4.5 铈量法 155

思考题与习题 156

第6章 沉淀重量法与沉淀滴定法 158

6.1 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158

6.1.1 溶解度与固有溶解度,溶度积与条件溶度积 158

6.1.2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159

6.2 沉淀重量法 162

6.2.1 沉淀重量法的分析过程和对沉淀的要求 163

6.2.2 沉淀重量法结果的计算 163

6.2.3 沉淀的形成 164

6.2.4 沉淀的纯度 165

6.2.5 沉淀的条件和称量形的获得 167

6.2.6 有机沉淀剂简介 169

6.3 沉淀滴定法 170

6.3.1 滴定曲线 170

6.3.2 莫尔法——铬酸钾作指示剂 171

6.3.3 佛尔哈德法——铁铵矾作指示剂 172

6.3.4 法扬司法——吸附指示剂 173

6.3.5 银量法的应用 174

思考题与习题 175

分离分析篇 179

第7章 分析测定中的样品制备与分离方法 179

7.1 导言 179

7.2 取样 180

7.2.1 液态样品 180

7.2.2 气态样品 181

7.2.3 固态样品 181

7.3 样品制备 182

7.3.1 有机样品的制备 182

7.3.2 无机样品的制备 183

7.4 分析测定中常用的分离方法 186

7.4.1 沉淀分离法 186

7.4.2 萃取分离法 188

7.4.3 膜分离法 196

7.4.4 相变分离 197

7.4.5 浮选分离 198

参考文献 199

思考题与习题 199

第8章 色谱与毛细管电泳法 200

8.1 概述 200

8.1.1 色谱法与毛细管电泳的发展 200

8.1.2 色谱与毛细管电泳法在仪器分析中的地位 201

8.1.3 色谱与毛细管电泳法的分类与比较 201

8.2 柱层析和平面色谱法 204

8.2.1 引言 204

8.2.2 柱层析 204

8.2.3 平面色谱法 205

8.2.4 平面色谱的基本原理 206

8.2.5 影响分离的主要因素 208

8.2.6 检测技术 210

8.3 现代色谱法的基本理论 211

8.3.1 引言 211

8.3.2 色谱分离过程和色谱图 211

8.3.3 色谱基本参数 212

8.3.4 色谱的塔板理论 215

8.3.5 柱效和色谱峰的对称性 218

8.3.6 色谱速率理论 222

8.3.7 色谱分离优化 229

8.4 气相色谱法 233

8.4.1 分离原理与分类 233

8.4.2 气相色谱仪的构成 234

8.4.3 气路系统 235

8.4.4 进样系统 236

8.4.5 色谱柱系统 249

8.4.6 检测系统 255

8.4.7 气相色谱方法开发 261

8.5 高效液相色谱法 263

8.5.1 引言 263

8.5.2 高效液相色谱仪 265

8.5.3 高效液相色谱固定相 271

8.5.4 高效液相色谱流动相 273

8.5.5 高效液相色谱的应用 277

8.6 色谱分析样品处理和数据处理 278

8.6.1 样品处理方法简述 278

8.6.2 色谱数据处理基础 280

8.6.3 色谱定性分析方法 282

8.6.4 色谱定量分析方法 283

8.6.5 色谱分析方法认证简介 285

8.7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286

8.7.1 超临界流体及其性质 286

8.7.2 仪器和操作参数 288

8.7.3 色谱柱 288

8.7.4 检测器 288

8.7.5 应用 289

8.8 毛细管电泳法 290

8.8.1 引言 290

8.8.2 毛细管电泳的基本理论 291

8.8.3 毛细管电泳的仪器及操作 295

8.8.4 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模式及其应用 297

参考文献 303

思考题和习题 303

光学分析篇 311

第9章 光学分析法引论 311

9.1 光学分析法及其分类 311

9.1.1 发射光谱 311

9.1.2 吸收光谱 312

9.1.3 拉曼散射光谱 313

9.2 电磁辐射的性质 313

9.2.1 电磁辐射的波动性 313

9.2.2 电磁辐射的微粒性 314

9.2.3 电磁波谱 314

9.3 光谱法仪器 315

9.3.1 光源 316

9.3.2 单色器 317

9.3.3 吸收池 321

9.3.4 检测器 321

9.3.5 读出装置 325

参考文献 325

思考题与习题 325

第10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327

10.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327

10.1.1 分子吸收光谱的产生 327

10.1.2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329

10.1.3 无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333

10.2 朗伯-比尔定律 334

10.2.1 透射比和吸光度 334

10.2.2 朗伯-比尔定律 335

10.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337

10.3.1 主要组成部件 337

10.3.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337

10.4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灵敏度与准确度 339

10.4.1 灵敏度的表示方法 339

10.4.2 影响准确度的因素 339

10.5 分析条件的选择 341

10.5.1 反应条件的选择 341

10.5.2 参比溶液的选择 343

10.5.3 干扰及消除方法 344

10.6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344

10.6.1 定性分析 344

10.6.2 结构分析 348

10.6.3 定量分析 349

参考文献 357

思考题与习题 357

第11章 红外光谱法 361

11.1 概述 361

11.1.1 红外光区的划分 361

11.1.2 红外光谱法的特点 362

11.2 基本原理 362

11.2.1 产生红外吸收的条件 362

11.2.2 双原子分子的振动 363

11.2.3 多原子分子的振动 364

11.2.4 吸收谱带的强度 366

11.2.5 基团频率 366

11.3 红外光谱仪 373

11.3.1 色散型红外光谱仪 374

11.3.2 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375

11.4 试样的处理和制备 377

11.4.1 红外光谱法对试样的要求 377

11.4.2 制样方法 378

11.5 红外光谱法的应用 378

11.5.1 定性分析 378

11.5.2 定量分析 382

11.6 激光Raman光谱法简介 383

11.6.1 Raman光谱的基本原理 383

11.6.2 激光Raman光谱仪 387

11.6.3 Raman光谱的应用 388

11.7 近红外光谱法简介 389

参考文献 390

思考题与习题 390

第12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 393

12.1 分子荧光和磷光分析法 393

12.1.1 分子发光原理 393

12.1.2 荧光量子产率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396

12.1.3 荧光(磷光)光谱仪 397

12.1.4 定量分析 400

12.1.5 荧光分析方法介绍 403

12.1.6 分子发光分析技术的应用 405

12.1.7 荧光分析新技术简介 407

12.2 化学发光分析 408

12.2.1 化学发光分析的基本原理 409

12.2.2 应用于分析化学的化学发光体系 409

12.2.3 液相化学发光的测量装置 412

12.2.4 化学发光分析的应用 412

参考文献 413

思考题与习题 413

第13章 原子光谱法 414

13.1 概述 414

13.2 原子光谱基本原理 415

13.2.1 原子光谱的产生 415

13.2.2 原子能级图 417

13.2.3 谱线强度 419

13.2.4 谱线轮廓 420

13.3 原子发射光谱法 421

13.3.1 光源 421

13.3.2 试样的引入 425

13.3.3 光谱仪 426

13.3.4 分析方法 430

13.4 原子吸收光谱法 434

13.4.1 原子吸收谱线的轮廓 435

13.4.2 吸收光谱的测量 436

13.4.3 光源 437

13.4.4 原子化器 439

13.4.5 光谱仪 444

13.4.6 干扰及其消除方法 445

13.4.7 灵敏度、精密度与检出限 447

13.5 原子荧光光谱法 449

13.5.1 原子荧光的类型 449

13.5.2 原子荧光谱线强度 450

13.5.3 光谱仪 451

13.6 原子质谱 453

13.6.1 概述 453

13.6.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453

13.6.3 原子质谱分析方法 454

13.7 元素的形态分析 456

参考文献 456

思考题与习题 457

第14章 X射线荧光光谱法 458

14.1 X射线和X射线谱 458

14.1.1 初级X射线的产生 458

14.1.2 X射线谱 458

14.1.3 X射线的吸收、散射和衍射 461

14.2 X射线荧光分析 464

14.2.1 X射线荧光的产生 464

14.2.2 Moseley定律 465

14.3 X射线荧光光谱仪 465

14.3.1 波长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 465

14.3.2 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 469

14.4 X射线荧光分析方法及应用 470

14.4.1 定性分析 470

14.4.2 定量分析 470

14.4.3 应用 471

参考文献 472

思考题与习题 472

第15章 表面分析 473

15.1 概述 473

15.2 光电子能谱法的基本原理 473

15.3 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 476

15.3.1 电子结合能 476

15.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图 478

15.3.3 化学位移 478

15.4 紫外光电子能谱法 480

15.4.1 电离能的测定 480

15.4.2 分子振动精细结构的测定 481

15.4.3 非键或弱键电子峰的化学位移 483

15.5 Auger电子能谱法 484

15.5.1 Auger过程 484

15.5.2 Auger电子的能量 484

15.5.3 Auger电子产额 485

15.5.4 Auger峰的强度 485

15.5.5 Auger电子能谱 486

15.6 电子能谱仪 487

15.6.1 激发源 488

15.6.2 单色器——电子能量分析器 489

15.6.3 检测器 490

15.6.4 真空系统 490

15.7 二次离子质谱 490

15.8 扫描隧道显微镜 492

15.9 应用 493

15.9.1 电子能谱法的特点 493

15.9.2 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的应用 493

15.9.3 紫外光电子能谱法的应用 495

15.9.4 Auger电子能谱法的应用 495

15.9.5 二次离子质谱法的应用 496

参考文献 496

思考题与习题 496

第16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497

16.1 磁共振原理 497

16.2 化学位移 500

16.3 自旋耦合与自旋分裂 503

16.4 影响NMR谱的动力学因素 506

16.5 核磁共振波谱仪 506

16.5.1 连续波核磁共振仪 507

16.5.2 傅里叶变换NMR谱仪 507

16.6 质子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应用 508

16.6.1 化合物鉴定 509

16.6.2 定量分析 509

16.7 其他核的核磁共振波谱 510

16.7.1 13C的核磁共振波谱(13C NMR) 510

16.7.2 31P的核磁共振波谱(31P NMR) 511

16.7.3 19F的核磁共振波谱(19F NMR) 512

16.8 电子自旋共振波谱法 512

参考文献 513

思考题与习题 513

电分析化学篇 517

第17章 电分析化学引论 517

17.1 原电池与电解池 517

17.2 液接电位 518

17.3 电极反应速率 519

17.4 Nernst方程式 519

17.5 电极电位 520

17.6 电极表面传质过程及扩散电流 521

17.7 电分析化学方法简介 522

17.7.1 稳态法 522

17.7.2 暂态法 522

17.7.3 控制电位法 523

17.7.4 电荷迁移法 523

参考文献 523

思考题与习题 523

第18章 电位分析法 525

18.1 指示电极与参比电极 525

18.1.1 指示电极或工作电极 525

18.1.2 参比电极 525

18.1.3 极化电极和去极化电极 526

18.2 离子选择性电极和膜电位 527

18.2.1 膜电位 527

18.2.2 玻璃膜电极 527

18.2.3 晶体膜电极 529

18.2.4 流动载体电极(液膜电极) 531

18.2.5 气敏电极 532

18.2.6 生物膜电极 533

18.3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性能参数 534

18.3.1 Nernst响应、线性范围、检测下限 534

18.3.2 选择性系数 534

18.3.3 响应时间 535

18.3.4 内阻 535

18.4 直接电位法 536

18.4.1 校准曲线法 536

18.4.2 标准加入法 536

18.4.3 直接电位法的准确度 537

18.4.4 电位法测量溶液的pH 537

18.5 电位滴定法 538

18.6 应用 539

参考文献 540

思考题与习题 540

第19章 电解和库仑分析法 542

19.1 电解分析的基本原理 542

19.2 控制电位电解分析 544

19.3 恒电流电解法 545

19.4 汞阴极电解法 545

19.5 库仑分析基本原理和Faraday定律 546

19.6 恒电位库仑分析 546

19.7 恒电流库仑分析(库仑滴定) 547

参考文献 549

思考题与习题 549

第20章 伏安法 551

20.1 电极系统 551

20.1.1 二电极系统与三电极系统 551

20.1.2 工作电极 551

20.1.3 溶液除氧 552

20.1.4 极谱法与伏安法 552

20.2 一般电极反应过程 552

20.3 极谱法 553

20.3.1 Ilkovi?方程 553

20.3.2 可逆极谱波方程 554

20.3.3 残余电流与极谱极大 555

20.3.4 有机物的极谱波 555

20.3.5 配(络)合物的形成对极谱波的影响 556

20.3.6 不可逆极谱波 557

20.4 伏安法及有关技术 557

20.4.1 单扫描极谱法和循环伏安法 557

20.4.2 方波伏安法 560

20.4.3 脉冲伏安法 560

20.4.4 交流伏安法 561

20.4.5 溶出伏安法 562

20.4.6 配合物吸附波 563

20.4.7 极谱催化波 563

20.4.8 计时分析法 565

20.5 应用 568

参考文献 569

思考题与习题 569

第21章 电分析化学新方法和新技术 571

21.1 化学修饰电极 571

21.1.1 化学修饰电极制备方法 571

21.1.2 碳纳米管修饰电极及纳米传感器 573

21.1.3 化学修饰电极在电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574

21.2 超微电极 575

21.2.1 超微电极的基本特征 575

21.2.2 超微电极的应用 576

21.3 光谱电化学 576

21.3.1 光谱电化学的实验 576

21.3.2 理论处理 577

21.3.3 光谱电化学的应用 578

21.4 扫描隧道电化学显微技术 578

21.5 电化学石英晶体振荡微天平 579

21.6 活体分析 580

21.7 色谱电化学 580

参考文献 582

思考题与习题 582

其他分析方法篇 585

第22章 质谱法 585

22.1 质谱仪 585

22.1.1 质谱仪的工作原理 585

22.1.2 质谱仪的基本结构 586

22.1.3 质谱仪的主要性能指标 594

22.2 质谱图及其应用 595

22.2.1 质谱图与质谱表 595

22.2.2 分子离子峰,碎片离子峰,亚稳离子峰及其应用 595

22.2.3 同位素离子峰及应用 598

22.2.4 质谱定性分析 599

22.2.5 质谱定量分析 603

22.3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604

22.3.1 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 604

22.3.2 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 604

22.4 质谱表面分析 606

22.5 串联质谱法 607

参考文献 608

思考题与习题 609

第23章 流动注射分析 611

23.1 流动注射分析的基本原理 611

23.1.1 受控扩散和定时重现 611

23.1.2 分散系数 613

23.2 流动注射分析仪的基本组成 614

23.2.1 流体驱动单元 614

23.2.2 进样阀 614

23.2.3 反应管道 614

23.2.4 检测器 615

23.3 FIA技术及应用 616

23.3.1 用于重复的和精确的样品传送(有限分散的应用) 616

23.3.2 FIA转换技术(中度分散的应用) 616

23.3.3 FIA多相转换技术(中度分散的应用) 618

23.3.4 流动注射滴定(高度分散的应用) 620

23.3.5 在线预富集 621

23.3.6 停流技术 622

参考文献 623

思考题与习题 623

第24章 热分析与有机元素分析 625

24.1 热重分析 625

24.2 差热分析 627

24.3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629

24.4 DSC/DTA具体操作与典型应用 630

24.4.1 影响分析结果的一些因素 630

24.4.2 几种热分析方法的典型应用 631

24.5 有机元素分析 632

24.5.1 有机元素分析原理 632

24.5.2 碳、氢、氮、硫和氧的分析 633

24.5.3 总碳和总有机碳分析 634

参考文献 634

思考题与习题 634

第25章 放射化学分析 635

25.1 放射性及其测量 635

25.1.1 放射性衰变过程 635

25.1.2 放射性测量 638

25.2 亚化学计量放射性同位素稀释分析 642

25.2.1 基本原理 642

25.2.2 亚化学计量分离方法 643

25.2.3 亚化学计量放射性同位素稀释分析的类型 646

25.2.4 亚化学计量同位素稀释分析法的精密度、准确度和灵敏度 648

25.3 中子活化分析 650

25.3.1 基本原理 650

25.3.2 分析方法 653

25.3.3 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和准确度 654

25.3.4 分析方法的优缺点和局限性 654

参考文献 655

思考题与习题 655

第26章 生化分析 657

26.1 酶法分析 657

26.1.1 酶的活性单位 657

26.1.2 酶催化反应的动力学 658

26.1.3 影响酶催化反应的因素 659

26.1.4 酶法分析的检测技术 660

26.2 免疫分析 662

26.2.1 抗原、抗体及其反应 662

26.2.2 免疫分析的理论基础 664

26.2.3 免疫分析方法 665

26.2.4 免疫分析发展的趋势 667

26.3 核酸分析 668

26.3.1 核酸分子杂交的概念及原理 668

26.3.2 基因诊断的原理和意义 668

26.3.3 基因诊断的途径 669

26.3.4 基因诊断的实验技术和方法 670

26.3.5 基因芯片技术 671

26.4 蛋白质分析 673

参考文献 677

思考题与习题 677

第27章 环境分析化学 678

27.1 概述 678

27.1.1 环境科学、环境化学与环境分析化学 678

27.1.2 环境分析与环境监测 679

27.1.3 检测就是保护 679

27.1.4 环境分析和“法治” 680

27.1.5 化学污染物与优先污染物 680

27.2 环境分析的取样 681

27.2.1 水样的采集和保存 681

27.2.2 大气样品的采集 684

27.2.3 土壤样品的采集 686

27.3 环境标准 687

27.4 环境污染物监测示例 690

27.4.1 化学需氧量 690

27.4.2 生化需氧量 691

27.4.3 大气中氮氧化物(NOx)的测定 691

27.4.4 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测定 691

27.5 环境分析化学的发展 692

参考文献 693

思考题与习题 694

第28章 电路和测量技术基础 695

28.1 简单电路在测量中的应用 695

28.1.1 电流表 695

28.1.2 比较测量法 697

28.1.3 电阻测量——Wheatstone电桥 697

28.1.4 记录仪 697

28.2 运算放大器与测量 698

28.2.1 晶体管放大器 698

28.2.2 差分放大器 700

28.2.3 运算放大器 701

28.2.4 应用举例 704

参考文献 706

思考题与习题 706

第29章 计算机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707

29.1 微型电子计算机简介 707

29.1.1 微机的硬件 707

29.1.2 微机的软件 708

29.2 数值方法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708

29.2.1 直接计算法 708

29.2.2 高次方程的数值解 710

29.2.3 方程组的解 712

29.2.4 拟合法 716

29.3 微机与分析仪器 719

29.3.1 微机与分析仪器连接方式 719

29.3.2 模-数与数-模转换 720

29.4 微机与分析数据 723

29.4.1 多次平均 723

29.4.2 应用举例 726

29.4.3 实验自动化 728

参考文献 729

思考题与习题 729

附录 731

附录Ⅰ 主要参考书目 731

附录Ⅱ 常用试剂和指示剂 731

Ⅱ.1 常用酸碱指示剂 731

Ⅱ.2 常用金属指示剂 732

Ⅱ.3 常用的氧化还原指示剂 733

Ⅱ.4 常用预氧化剂与预还原剂 733

Ⅱ.5 部分显色剂及其应用 734

附录Ⅲ 化学平衡常数等各类物理化学数据 735

Ⅲ.1 一些离子的离子体积参数(a)和活度系数(γ) 735

Ⅲ.2 弱酸及弱碱在水溶液中的离解常数(25℃) 735

Ⅲ.3 金属络合物的稳定常数 740

Ⅲ.4 金属离子与氨羧络合剂络合物稳定常数的对数值 742

Ⅲ.5 一些络合滴定剂、掩蔽剂、缓冲剂阴离子的lgαA(H)值 743

Ⅲ.6 一些金属离子的lgαM(OH)值 743

Ⅲ.7 金属指示剂的lgαIn(H)及金属指示剂变色点的pM(即(pM)t)值 744

Ⅲ.8 标准电极电位(φθ)及一些氧化还原电对的条件电位(φθ′) 745

Ⅲ.9 难溶化合物的活度积(K?)和溶度积(Ksp,25℃) 747

附录Ⅳ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749

附录Ⅴ 索引 752

附录Ⅵ 元素周期表 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