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1
第2章 方法:反思性的阐释 15
2.1 范式 16
2.2 范式的基本原理 18
2.3 本书的研究对象 30
2.4 概要 39
第3章 现代性:方言 46
3.1 现代性的要旨与理性的节日 48
3.2 后启蒙的悲观主义 54
3.3 特殊的和独特的理性主义 55
3.4 现代性论述的几个假设 58
3.5 概要 62
第4章 现代性:特殊主义的局限 68
4.1 美国方面 70
4.2 公共方面 80
4.3 行政方面 84
4.4 概要 90
第5章 现代性:科学主义的局限 97
5.1 实证主义的议程 99
5.2 科学命题的地位 101
5.3 伦理型企业 105
5.4 理解 113
5.5 概要 115
第6章 现代性:技术主义的局限 120
6.1 公共行政作为低技术 121
6.2 重视技术的好处 125
6.3 从技艺到技术 129
6.4 社会技术的局限 133
6.5 概要 137
第7章 现代性:企业的局限 141
7.1 动机 143
7.2 复制、竞争和浪费 150
7.3 两次变革浪潮 153
7.4 公共选择的路线 158
7.5 概要 167
第8章 现代性:解释学的局限 173
8.1 公共行政学对意义的探求 175
8.2 再论哈贝马斯 184
8.3 理性的心理学批判 186
8.4 概要 190
第9章 后现代性:方言 196
9.1 后现代性释义 197
9.2 超现实 203
9.3 知识转向 209
9.4 概要 212
第10章 后现代性:想像 218
10.1 理性化的终结 221
10.2 想像界 224
10.3 想像与公共行政 226
10.4 否定的角度 229
10.5 肯定的角度 233
10.6 概要 238
第11章 后现代性:解构 243
11.1 何谓解构? 245
11.2 解构官僚制 252
11.3 概要 277
第12章 后现代性:非地域化 285
12.1 思维特征 286
12.2 思考对象的结构 294
12.3 概要 302
第13章 后现代性:他在性 308
13.1 反法西斯主义 310
13.2 开放性 313
13.3 差异性 322
13.4 反元叙事 324
13.5 颠覆已有的秩序 326
13.6 概要 328
第14章 跋 333
参考文献 336
索引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