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绪论 1
第一章 服饰社会性的外因——总体环境 9
第一节 服饰与社会生产力 10
第二节 服饰与伦理道德 14
第三节 服饰与社会制度 19
第四节 服饰与宗教信仰 24
一、服饰是巫术中最能强化神性的物质实物 24
二、神的创造与神的着装形象 29
三、宗教仪式主持者的着装形象 32
第五节 服饰与国际交往 33
一、积极交往 34
三、自然交往 35
二、消极交往 35
四、服饰文化交流的特点 37
第六节 服饰与其他社会需求 41
第二章 服饰社会性的内因——潜性评判标准与有意教育 43
第一节 潜性评判标准的依据 45
一、感觉评判标准 45
二、情绪评判标准 46
三、理性评判标准 47
第二节 服饰社会效应与大文化背景 48
一、大文化背景定义 49
二、大文化背景由外向内的作用转换 50
第三节 群体反馈的形式与结果 51
一、良性循环 52
二、恶性循环 53
第四节 有意教育的社会化作用 54
一、家长和师长的有意教育 56
二、文学著作和传播媒体的导向 58
第三章 社会角色的标志——一般社会角色与特定身份标志 61
第一节 标明性别差异 63
一、强化体态 63
二、强化性格 65
第二节 标明社会地位 66
一、局部具体显示 66
二、整体含蓄显示 68
第三节 标明社会职业 70
一、符合职业需要 71
二、体现职业特征 71
一、明确行为宗旨 72
第四节 标明政治集团 72
二、有利行动统一 73
第五节 标明信仰派系 74
第六节 社会活动标志 77
第七节 社会角色的变异形式 78
一、化装 80
二、拟装 80
第八节 艺用服装 82
一、从生活装取得可信性 84
二、固有服装模式的凝滞点 86
三、色彩体现艺术风格 87
四、艺用服装本身给人以形式美感 87
五、典型服饰显现典型性格 87
第九节 标明社会不固定类别人群 89
第四章 时装流行——社会对人的个性制约与宽容 93
一、时装流行是社会高度文明的标志 97
第一节 时装流行的社会基础 97
二、时装流行与社会思潮共振 99
第二节 时装流行的流向 102
一、垂直运动 102
二、横向水平移动 108
三、循环流动(时装环流) 116
第三节 时装流行的流速 118
一、渐变 118
二、突变 120
三、跳跃之后趋缓 122
四、变异之后反弹 122
五、流行周期 123
第五章 服饰在社会中的商品化因素 125
第一节 设计者追求市场效益 126
第二节 生产者的赢利宗旨 129
一、原料价格 130
二、实际工时合成 130
三、批量生产 131
第三节 经销者的推销活动 132
一、图像广告 133
二、服装展示与表演 135
第四节 研究者的导向策划 136
第六章 服饰对社会语言的影响 139
第七章 服饰社会性的现实观察与研究 147
第一节 对社会角色与服饰行业的再认识 147
一、宋代服饰业 147
二、从《清明上河图》看阶层标志 148
三、感受“红帮” 149
四、酒店制服讨论有感 150
五、服饰形象泛商海 152
六、“领”与职业 153
七、莘莘学子校园装 154
八、我看校园装 155
九、城市亮点——警服 157
第二节 对时装流行的诸层面思考 158
一、时装的诱惑 158
二、要流行,要个性——谈服饰文化观念中的一种误解 159
三、多元时装 161
四、无心插柳柳成荫——时装流行的偶发性 162
五、在乎山水之间 163
六、包又大了 164
七、满目皆绶带 165
八、流行中的意志 166
九、时尚无时不有 167
十、露风频起 169
十一、女装出现婴儿化 170
十二、男人眼中松糕鞋 170
第三节 对服饰社会性的专题探究 171
一、时装表演冷与热 171
二、穿名牌与晒衣、晾脚 172
三、敢将十指夸针巧 174
四、回归牵动华服潮 175
五、服饰的“神性” 176
六、着装T.P.O. 177
七、以衣取名,妙不可言 178
八、从文化衫到武化衫 179
九、也说牛仔装 181
结语 185
参考文献 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