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7卷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下 修订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楠森等主编;宋一秀等卷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200031739
  • 页数:629 页
图书介绍: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七卷,较全面、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从1949年到1992年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历史,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毛泽东哲学思想在这一时期的曲折发展过程;书中提供了一些新材料,客观地评价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哲学理论上的新贡献;初步分析了毛泽东在晚年的主观主义失误;深入批判了林彪、江青一伙的反动哲学观点;从哲学的角度阐述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而揭示了这一理论的哲学内容。同时,还如实地介绍了新中国建立以来哲学战线上历次重要论争的情况,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新进展。

第一章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广泛传播,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1949年—1957年) 1

第一节 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热潮 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开创了新局面 2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哲学著作以及国外研究成果的翻译和介绍 10

三、《实践论》《矛盾论》的重新发表及其反响 13

四、李达、艾思奇、杨献珍、冯定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宣传 26

第二节 反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斗争 35

一、对赞扬电影《武训传》中唯心史观的批判 36

二、对胡适派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 38

三、中共中央关于宣传唯物论批判唯心论的指示 42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恢复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改造中的运用 47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主要矛盾与“不要四面出击”的战略策略 48

二、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54

三、中国式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开辟与唯物辩证法的胜利 62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辩证法的探索 87

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任务的提出,《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87

二、社会主义建设辩证法思想的初步阐述 92

第五节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104

一、坚持对立统一规律,反对“无矛盾论” 105

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108

三、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的学说 117

四、“双百方针”与真理发展的规律 137

第六节 反对实际工作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145

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反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主观主义 146

二、坚持个人智慧与集体智慧相结合,反对个人崇拜 153

第七节 对若干哲学问题的探讨 158

一、关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问题 159

二、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问题 165

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问题 169

四、关于真理问题 172

五、关于美学问题 178

简短的结论 183

第二章 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探讨,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曲折发展(1957年—1966年) 185

一、社会主义建设中对立面结合的思想 186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新阐发 186

二、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191

三、物质无限可分性问题 197

四、辩证法规律一元化的思想 202

五、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新概括 207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新进展 214

一、重提实事求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216

二、自由与必然 222

三、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 226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运用和发挥 232

一、关于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和地位作用问题 234

二、关于精神生产的客观规律 239

三、科学技术现代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问题 243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宣传 246

一、关于读书的建议 246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出版 249

三、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 252

四、关于哲学的解放和群众学哲学的活动 259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哲学分支学科若干问题的探讨 262

一、关于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问题的争论 262

二、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讨论 264

三、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问题的讨论 268

四、关于生产力问题的讨论 272

五、关于划分阶级的标准问题的讨论 275

六、关于中国哲学史问题的讨论 277

七、关于道德问题的讨论 288

八、关于逻辑问题的讨论 292

简短的结论 299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理论和实践的失误,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猖獗(1966年—1976年) 301

第一节 毛泽东晚年主观主义的失误与“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和延续 302

一、对我国阶级形势以及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唯心估量 303

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的空想论思想 308

三、背离唯物史观的个人崇拜思想 311

第二节 林彪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歪曲和篡改 314

一、大念“政变经”,鼓吹“有了政权就有一切”的谬论 315

二、大搞“造神”运动,宣扬唯心主义“天才论” 318

三、鼓吹“精神万能”,散布极端的唯意志论 323

四、煽动无政府主义,鼓吹“群众运动天然合理”论 323

五、歪曲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功能,兜售“立竿见影”论 325

第三节 江青反革命集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歪曲和篡改 327

一、篡改对立统一规律,鼓吹“斗、斗、斗”哲学 329

二、反对所谓“折衷主义”,鼓吹形而上学的绝对化 330

三、批判所谓“唯生产力论”,鼓吹“上层建筑决定论” 332

四、编造所谓“从民主派到走资派”的规律,鼓吹“全面专政论” 335

五、大搞实用主义,宣扬所谓“斗争需要论” 339

六、开展所谓“评法批儒”,肆意篡改中国哲学史 340

第四节 党和人民为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纯洁性的斗争 343

一、李达、罗荣桓、罗瑞卿等对“天才论”的批判 343

二、彭真与《二月提纲》 345

三、谭震林、陈毅、叶剑英等与“二月抗争” 346

四、周恩来对林彪极“左”思潮的批判 347

五、邓小平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思想斗争 349

六、来自一般干部和群众的批判 351

简短的结论 353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运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1976年—1992年) 356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357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357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深入展开 363

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新发展 369

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384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艰辛探索 389

一、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389

二、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先河 393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探索 398

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矛盾问题的再认识 408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主要矛盾 418

一、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提出的历史过程 419

二、主要矛盾与中心任务 428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 439

四、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 441

第四节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全面改革 444

一、改革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 445

二、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450

三、在中国发展生产力就是搞现代化经济建设 456

四、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辩证关系 460

第五节 社会主义本质——矛盾多样性的统一 465

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466

二、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论断 470

三、社会主义一般和特殊性的辩证法 474

第六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必然性 477

一、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思想的演变 478

二、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84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点 493

第七节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496

一、对建国以来我国政治生活的反思 497

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501

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510

第八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516

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科学涵义 517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 521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526

第九节 社会主义现阶段两类社会矛盾的再认识 536

一、社会主义社会特殊形态阶级斗争的内容、性质和特点 536

二、重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542

一、“一国两制”理论是实事求是运用的典范 561

第十节 “一国两制”论——唯物辩证法的生动体现 561

二、“一国两制”理论的辩证法思想 568

三、“一国两制”理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576

第十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新进展 580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宣传概况 580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和讨论的主要问题 588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和讨论的主要问题 609

简短的结论 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