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法学的研究对象、性质、职能和体系 1
第一章 法学和法学基础理论 1
第二节 法学基础理论与其他法学学科的关系 4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与剥削阶级法学的原则区别 6
第四节 学习和研究法学基础理论的意义和方法 11
第一编 法的本质和历史发展 14
第二章 法的起源 14
第一节 社会、社会调整、法律调整 14
第二节 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和社会规范 17
第三节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法的起源 20
第一节 法的阶级本质 27
第三章 法的本质 27
第二节 法的基本特征 34
第三节 法的职能和作用 39
第四节 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 44
第五节 法的渊源和分类 54
第六节 剥削阶级思想家、法学家关于法的本质的主要观点 57
第四章 法的历史发展 64
第一节 法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消亡的规律 64
第二节 剥削阶级类型的法 69
第三节 法系 75
第一节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社会主义法的指导思想 80
第五章 社会主义法的产生 80
第二编 社会主义法的产生和本质 80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的产生的一般规律 82
第三节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的特点 86
第六章 社会主义法的本质 92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的本质 92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特征 94
第三节 社会主义法的基本原则 98
第四节 社会主义法与党和国家的政策 101
第七章 社会主义法的作用 108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的作用的概说 108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和社会主义经济 112
第三节 社会主义法和人民民主专政 119
第四节 社会主义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22
第五节 社会主义法和社会主义道德 125
第六节 社会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129
第八章 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治 132
第一节 社会主义民主的概念和特征 132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治的概念和要求 138
第三节 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治的相互关系 141
第四节 社会主义民主的完善与发展 144
第九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法律调整 153
第一节 法律调整的概念和特点 153
第二节 法律调整的对象及其特点 155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法律调整的方法 156
第四节 社会主义社会法律调整的机制 158
第五节 社会主义社会法律调整的效果 161
第三编 社会主义法的创制 163
第十章 社会主义法的创制 163
第一节 法的创制与立法的概念 163
第二节 我国法的创制权限的划分 166
第三节 我国法的创制的形式、阶段和程序 168
第四节 我国法的创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73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法律规范 179
第一节 法律规范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179
第二节 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 180
第三节 法律规范的种类 184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法的体系 190
第一节 法的体系的概念 190
第二节 法的部门及其划分标准 193
第三节 我国的法律部门 195
第十三章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 203
第一节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的概念 203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的分类 205
第三节 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209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法的实施和适用 215
第一节 法的实施的概念和基本形式 215
第四编 社会主义法的实现 215
第二节 法律适用的概念和特征 217
第三节 我国法律适用的阶段 221
第四节 我国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 224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效力范围、法律解释和类推适用 230
第一节 我国法律的效力范围 230
第二节 法律规范的解释 237
第三节 法律规范的类推适用 242
第十六章 法律关系 245
第一节 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245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的主体 248
第三节 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的内容 251
第四节 法律关系的客体 255
第五节 法律事实 255
第十七章 合法行为、违法行为、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 257
第一节 合法行为 257
第二节 违法行为 263
第三节 法律责任 266
第四节 法律制裁 269
第五节 违法、犯罪的预防和综合治理 274
第十八章 社会主义法的实现的保障 281
第一节 保障社会主义法获得实现的意义和条件 281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律监督 283
第三节 加强司法机关的建设,改善党对法律实施工作的领导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