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序:纪念介人 徐俊西 1
第一辑:创作论关于文学创作的观念:生活心灵化,心灵生活化 3
关于文学源泉的观念:不要笼统提“文艺是政治的反映” 8
关于文学功能的观念:为什么要批判狭隘的“工具论”? 11
关于文学题材的观念:“本质论”的商讨 17
关于文学典型化的观念:典型地反映生活与反映典型的生活 26
关于文学真实性的观念:艺术的真实与真实的艺术 33
关于文学深度的观念:文学的历史感 36
关于文学结构的观念:艺术的生活化 44
关于小说本体的观念:小说意识的变化 50
创作论:从政治性到认识性到审美性的发展 53
艺术表现谈之一:文学——人的“魂学” 73
艺术表现谈之二:把握它,超越它 76
艺术表现谈之三:发现他,表现他——关于从文学剧本到舞台形象创造的通信 79
艺术表现谈之四:毋忘我,“我”是谁? 84
创作与文化背景 88
不够深刻的成功 91
文学的改革与写改革 93
争鸣不争吵 共处求共荣 97
文学:摆脱“老年斑”的困扰 101
文学的困扰——致韩少功 107
转型期的文学 110
文学与新的生长点 113
最近的话题 116
艺术规律与思维空间 119
情高于法:在文学理论中 122
文学要表现人民的力量 124
让文学吸引市民 126
第二辑:小说论十年小说:观察的三个角度 131
小说的借鉴:技巧、观念、意态 136
小说的自觉意识 141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心事 145
王安忆作品研究之一:失落与追寻——读王安忆小说集《雨,沙沙沙》札记 148
王安忆作品研究之二:难题的探讨——给王安忆同志的信 153
附:“难”的境界——王安忆复周介人同志的信 160
王安忆作品研究之三:她不是小“茹志鹃” 163
快餐式述评:短篇创作五年(一九七七—一九八一)——在一个座谈会上的发言 166
抽样式述评:长篇创作中的新探索 173
兴会式述评:微型小说中的有限和无限 176
大地的美与力 178
人生有限路无限——读《那山、那人、那狗》 182
在“天云山”中开发哲理 184
历史融于心灵之中 188
走向明智——致《访问梦境》的作者孙甘露 191
走向大气——对上海小说创作的一个回顾 196
女人创造的女人 201
在历史运行中 203
克服平庸之路——《神鞭》给予的启示 206
可贵的公民意识——近期现实主义小说的倾向 209
现实主义:再掀冲击波——一九九六年小说流变 211
都市女性的自怜与自卫 214
谈谈“新市民小说” 216
胸中自有青山在——关于贾平凹创作的通信 224
池莉与她的“过日子小说” 227
为文学寻找新的“生长点”——谈“新市民小说” 231
都市消息——序《新市民文丛》 234
谈得完的爱情 过不完的日子——读池莉的几部中篇小说 236
读《小学老师》 239
可贵的“童年记忆” 242
人生之困 243
另一种故事法——读《无尾猪轶事》 247
我看上海小说家 249
第三辑:批评论关于文学批评的观念:文学批评的自立与自强 253
关于批评方法的观念:探讨方法问题的方法 257
关于批评主体的观念:批评与描述 261
关于批评艺术的观念:心中的批评 265
新潮汐——对新评论群体的描述 268
理论的自觉 275
评论家:从知的知到不知的知 279
批评应该多样化 285
赞赏的与不赞赏的 288
批评与尺度——也谈《一个和八个》 291
批评与方法 293
文学批评中的“叙事角” 295
第四辑:编辑论编辑:创造后的创造 299
读稿、读史、读人 302
新尺度——评一年来的《文学评论》 305
文学探讨的当代意识背景 313
读入境界 319
编辑的磨刀石——写退稿信 321
编辑与比较思维 324
敬业 326
真正的家园 329
世事共浮沉 332
严肃文化更需要支持 334
创造另一种平衡 335
兼容并蓄的文学胸怀 337
编辑方针来源于何处 339
编辑手记 341
编后记 494
补记 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