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二节 基本概念的诠释 2
图1.1 贫困理论体系结构层次示意 3
图目录 3
图1.2 贫困概念的不同层面 5
图1.3 耻辱空间系统 8
图1.4 城市空间研究系列示意 12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3
图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6
第一节 国外城市贫困问题研究 17
第二章 国内外城市贫困问题研究综述 17
第二节 国内城市贫困问题研究 28
第三节 国内外城市贫困问题研究评述 36
第一节 城市贫困问题研究的基本理论 38
第三章 城市贫困及其社会空间研究的理论基础 38
第二节 城市贫困阶层研究的基础理论——社会分层理论 41
第三节 城市贫困社会空间研究的基本理论 44
图3.1 城市社会空间分异解释模型 46
图3.2 贫困化过程与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模型 47
第一节 社会调查 50
第四章 城市贫困社会空间研究的社会调查与理论假设 50
表4.1 城市贫困社会空间抽样调查的样本分布 52
图4.1 南京城市贫困社会空间调查地点示意 52
表目录 52
第二节 理论假设 53
第一节 转型期城市贫困阶层的构成 56
第五章 转型期城市贫困阶层的结构特征及其产生机制 56
表5.1 全国36个城市最低保障标准 60
表5.3 南京市分城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和暂住人口数量 62
表5.2 南京市分城区最低生活保障人员构成(截至2002年9月) 62
图5.1 城市贫困阶层的年龄段分组 63
第二节 转型期城市贫困阶层的基本结构特征 63
图5.2 城市户籍贫困人口的年龄段分组 64
表5.5 城市户籍贫困人口的性别分布 64
表5.4 城市贫困阶层的性别分布 64
图5.3 城市贫困阶层的家庭结构 65
图5.4 城市户籍贫困人口的家庭结构 65
表5.6 城市贫困阶层的文化程度 66
图5.5 城市贫困阶层的婚姻状况 66
第三节 转型期城市贫困阶层的职业结构特征及收入状况 67
表5.7 城市户籍贫困人口的文化程度 67
表5.9 城市户籍贫困人口的职业分布 68
表5.8 城市贫困阶层的职业分布 68
表5.10 城市户籍贫困人口所属单位(或原单位)的所有制形式 69
表5.11 “九五”期间城镇不同收入家庭的收入比较 70
图5.6 城市贫困阶层所属单位的经济效益 70
表5.12 城市贫困人口及其家庭的就业和收入状况 71
表5.13 城市户籍贫困人口及其家庭的就业和收入状况 71
表5.14 城市贫困阶层的消费支出状况 72
第四节 转型期城市贫困阶层的生活水平及消费结构特征 72
表5.16 城市户籍贫困人口的消费支出状况 73
表5.15 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1999年) 73
图5.8 城市贫困阶层对家庭经济生活的感受 74
图5.9 城市户籍贫困人口对家庭经济生活的感受 74
图5.7 城市贫困阶层的家庭消费结构 74
图5.10 转型期我国城市贫困的产生背景和产生机制 75
第五节 转型期城市贫困阶层的产生背景及产生机制 75
第一节 城市社会空间分异及其研究方向 85
第六章 城市贫困阶层的空间分布及其居住空间 85
第二节 南京市贫困阶层的居住状况以及空间分布和居住空间 88
图6.2 城市户籍贫困人口的住房类型 89
图6.3 城市贫困阶层的住房质量 89
图6.1 城市贫困阶层的住房类型 89
表6.1 城市贫困阶层的住房面积 90
图6.4 城市户籍贫困人口的住房质量 90
表6.2 城市贫困阶层的住房资金状况 91
表6.3 城市贫困阶层的住房来源状况 91
表6.5 城市贫困阶层的居住意愿 92
表6.4 城市贫困阶层对居住地的选择行为 92
图6.5 城市贫困阶层对居住状况的态度 93
表6.6 城市贫困阶层对住房状况的主观感受 93
表6.7 南京市户籍贫困人口的空间分布 94
图6.6 城市贫困阶层对居住环境的态度 94
表6.8 南京市户籍贫困人口和外来人口空间分布统计 95
图6.7 南京市户籍贫困人口空间分布(2002年) 95
表6.9 南京市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布 96
图6.8 南京市外来人口空间分布(2000年) 97
表6.10 南京市(2002年)6城区最低保障人口数及其比例 98
图6.10 五所村的公共活动空间 100
图6.9 五所村区位与平面布局 100
图6.11 五百村建筑和居住环境 101
图6.12 五百村区位与平面布局 102
图6.14 洪庙一巷区位与平面布局 103
图6.13 洪庙一巷的建筑和环境 103
图6.15 西云村区位与平面布局 104
图6.16 西云村的贴面楼 105
图6.17 建宁路村区位与平面布局 106
图6.18 建宁路村的建筑 106
图6.20 评事街区位与平面布局 107
图6.19 平事街鸟瞰 107
图6.21 评事街的建筑 108
图6.22 小街的区位与平面布局 109
图6.23 小街的居住环境 109
图6.24 居住空间的分异过程及贫困社区的产生机制 110
第三节 转型期城市贫困阶层居住空间的形成机制 110
表7.1 通勤空间类型 115
第一节 日常活动空间研究的基本内容 115
第七章 城市贫困阶层的日常活动空间 115
第二节 城市贫困阶层的日常活动空间研究 116
图7.1 城市贫困阶层的通勤方式 117
表7.2 城市贫困阶层的平均通勤距离和通勤时间 117
图7.2 城市贫困阶层的通勤空间类型 118
表7.4 城市贫困阶层的日常交往对象 119
表7.3 城市贫困阶层的休闲娱乐活动类型 119
图7.3 城市贫困阶层日常购物地点选择 120
第三节 城市贫困阶层日常活动时空间结构 121
表7.5 被调查贫困者的社会属性及其活动空间状况 122
表7.6 居民日常活动分类表 123
图7.4 家庭成员一天的出行状况 124
表7.7 城市贫困阶层的出行分析指标 125
表7.8 城市贫困阶层出行的停留目的和停留目的链 126
图7.5 城市贫困阶层日常活动时间推移 127
表7.9 城市贫困阶层的时间分配及其时间利用类型 128
表7.10 被调查者各种时间利用类型的个人及其活动空间状况 129
表7.11 城市贫困阶层各时间利用类型人员的出行指标 130
图7.6 城市贫困阶层日常活动的时空间结构 131
第一节 城市意象空间研究的基本内容 133
第八章 城市贫困阶层的意象空间 133
第二节 城市贫困阶层意象空间研究的调查 134
第三节 城市贫困阶层意象空间分析 135
图8.1 假日的夫子庙 136
图8.2 节日的雨花台 139
图8.3 意象草图的类型 140
图8.5 中山路与新街口 142
图8.4 鼓楼广场 142
图8.6 南京城市意象图 143
图8.7 城市道路意象图 144
图8.8 北京西路 145
图8.10 虎踞路高架桥和草场门交通广场 146
图8.9 秦淮河城西段 146
图8.11 从新街口东眺紫金山 147
图8.12 山西路广场 148
图8.13 中华门城堡 149
图8.14 对比鲜明的鼓楼堡和消防大厦 150
第四节 总结 150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152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152
第三节 不足或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56
第二节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156
主要参考文献 158
附录1 南京主城区分街道城市户籍贫困人口构成(2002年9月) 165
附录2 南京市分街道外来人口构成 166
附录3 城市贫困阶层社会空间状况调查问卷 168
附录4 城市贫困人口活动日志调查表 172
后记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