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绪论 1
一 当代国人的精神处境呼唤人文关怀 2
二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呼唤人文关怀 7
三 德育的自身发展呼唤人文关怀 10
四 对德育价值定位的反思 17
上篇 德育人文关怀的本体价值探究 35
第一章 德育本质特征与德育人文关怀 35
一 德育本质特征与人的精神建构 35
(一)德育及其本质特征 35
(二)德育与人的精神建构 42
二 德育与人文关怀的内在关联 61
(一)探寻人文关怀的意蕴 62
(二)德育是一种人文关怀 65
三 德育人文关怀与德育的有效性 69
第二章 德育人文关怀的真、善、美价值透视 73
一 德育人文关怀的真、善、美价值内涵 73
(一)真、善、美的内在联系 74
(二)德育人文关怀的真、善、美价值体现 79
二 德育人文关怀的真、善、美价值功能 93
(一)价值与价值功能 95
(二)价值功能的实现 100
(三)影响价值功能实现的主要因素 104
(一)真、善、美的价值地位 107
三 德育人文关怀的真、善、美价值追求 107
(二)真、善、美的价值追求 112
第三章 德育人文关怀与德性人格塑造 123
一 德育人文关怀视域中的德性与德性人格 123
(一)德性探源 124
(二)德性“善”的本质 128
(三)德性与人格的契合 134
(四)德性人格的构成 137
二 德育人文关怀与德性人格的三重境界 142
(一)德性人格之心灵秩序 142
(二)德性人格之人生幸福 148
(三)德性人格之精神自由 155
三 德育人文关怀塑造德性人格 158
(一)激发人的道德情感 159
(二)启迪人的理性觉悟 163
(三)引导人的精神自律 166
(四)完善人的心灵和谐 168
下篇 德育人文关怀的理论建构 173
第四章 德育人文关怀的理念 173
一 以人为本——德育人文关怀的核心理念 174
(一)以人为本的逻辑前提 174
(二)以人为本的历史渊源 178
(三)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 182
(四)以人为本的终极指向 187
二 主体建构——德育人文关怀的目标理念 193
(一)人的主体性是德育的内在依据 194
(二)主体的本质属性与主体性的主要特征 199
(三)德性主体建构是现代德育的关键任务 204
三 回归生活——德育人文关怀的实践理念 214
(一)对脱离生活的德育实践的反思 215
(二)德育与生活的内在联系 221
(三)德育回归生活的人文关怀意义 226
第五章 德育人文关怀的内容 230
一 德育人文关怀内容建构的思想资源 230
(一)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理论精髓 231
(二)创造性地转化中国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236
(三)合理吸收西方文化中的人文思想 242
(四)不断融入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 248
二 德育人文关怀内容建构的逻辑起点 252
三 德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 258
(一)关心人的需求,满足人的需要 259
(二)提升精神品位,丰富心灵世界 263
(三)唤醒主体意识,塑造独立人格 267
(四)培养伦理情操,完善道德境界 270
(五)建构精神家园,确立终极关怀 273
第六章 德育人文关怀的主体 278
一 德育人文关怀与受教主体 278
(一)受教主体的德性修养需要 279
(二)受教主体的道德发展规律 285
(三)受教主体的道德接受心理 288
二 德育人文关怀与教育主体 299
(一)德育教师的角色与地位 301
(二)德育教师的人文关怀特质 304
三 德育人文关怀中主体间的互动关系 316
(一)前提:主体间的理解和“视界融合” 317
(二)途径:主体间的平等对话 319
(三)目标:教学相长,师生共进 320
第七章 德育人文关怀的方法 323
一 德育人文关怀模式建构的探讨 323
(一)德育人文关怀模式建构思路 325
(二)伦理—心理模式建构的基本设想 327
二 德育人文关怀对“灌输”的反思与扬弃 333
(一)两种“灌输”的辨析 333
(二)超越“灌输”是德育人文关怀的必然要求 339
三 充满人文关怀意蕴的德育方法探索 344
(一)交往对话法 345
(二)情感体验法 352
(三)心理辅导法 359
(四)审美渗透法 366
结语 人文关怀——新世纪德育的人性化走向 376
后记 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