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学中医基础》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理军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801947088
  • 页数:359 页
图书介绍:本书由中医学院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编写,共分30讲,每讲由导语、主要内容、小结三部分组成。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人体结构与功能,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机制,疾病的防治与养生康复等基本概念、理论;介绍了学习、研究、运用中医学知识的思维方法和基础规律。本书表述简洁,通俗易懂,便于自学研读,每日1讲,可在不长的时间里学习掌握中医基本理论,为进一步学习中医药其他相关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奠定扎实的基础。适于中医院校学生、西学中及中医师、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第1讲 中医学的含义及其沿革 1

一、中医学的含义及特点 1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5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概况 8

第2讲 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内容及学习方法 14

一、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 14

(一)整体观念 14

(二)辨证论治 18

二、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含义及主要内容 20

三、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学习方法 22

第3讲 阴阳的概念、特性及相互关系 24

一、阴阳及阴阳学说的概念 25

二、阴阳的特性 26

三、阴阳之间的关系 29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29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 30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 32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 34

第4讲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7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37

二、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 38

三、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38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41

五、指导疾病的防治 42

六、归纳药物的性能 43

第5讲 五行的概念、特性及相互关系 45

一、五行及五行学说的概念 45

二、五行的特性 46

三、事物五行属性归类的方法 47

四、五行之间的关系 49

第6讲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2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及相互关系 52

二、解释五脏系统疾病的传变规律 54

三、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诊断 55

四、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治疗 56

第7讲 藏象学说概述 59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59

二、藏象学说的基础 60

三、藏象学说的形成 62

四、藏象学说的特点 65

第8讲 心系理论 68

一、概述 68

二、心的主要功能 69

三、心的生理特性 73

四、心的系统联系 73

附:心包络 76

第9讲 肺系理论 78

一、概述 78

二、肺气的运动特征 79

三、肺的主要功能 80

四、肺的生理特性 82

五、肺的系统联系 83

第10讲 脾系理论 87

一、概述 87

二、脾的主要功能 88

三、脾的生理特性 90

四、脾的系统联系 91

附:胰 94

第11讲 肝系理论 95

一、概述 95

二、肝的主要功能 96

三、肝的生理特性 99

四、肝的系统联系 101

第12讲 肾系理论 104

一、概述 104

二、肾的主要功能 105

三、肾的生理特性 110

四、肾的系统联系 111

附:命门 113

第13讲 六腑与奇恒之腑 116

一、概述 116

二、六腑的功能 117

三、奇恒之腑的功能 124

附:精室 129

第14讲 脏腑关系 131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31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138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139

第15讲 气 143

一、气的基本概念 143

二、气的生成 144

三、气的运动 145

四、气的主要功能 146

五、气的分类 149

第16讲 精、血、津液 153

一、精 153

二、血 155

三、津液 160

第17讲 气、血、津液、精之间的关系 165

一、气与血的关系 165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167

三、气与精的关系 168

四、血与津液的关系 169

五、血与精的关系 170

六、精与津液的关系 170

第18讲 经络(一) 172

一、概述 172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175

三、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 178

(一)名称 178

(二)循行分布规律 178

(三)循行分布部位 183

(一)循行分布规律 195

一、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 195

第19讲 经络(二) 195

(二)循行分布部位 196

二、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循行分布 201

三、经络的生理功能 203

(一)经络的基本功能 203

(二)奇经八脉的功能特点 205

(三)十五别络的功能特点 206

(四)经别、经筋、皮部的功能特点 207

第20讲 中医体质理论 209

一、体质的基本概念 209

二、体质的构成和标志 212

三、体质形成的生理学基础 217

四、影响体质的因素 219

五、体质的分类 224

六、中医体质学说的应用 227

第21讲 生命活动的整体联系 236

一、生命活动与五脏的调节 237

二、五脏与自然界的联系 246

第22讲 病因概述与外感病因 251

一、病因概述 251

二、外感病因 253

(一)六淫 253

(二)疫气 265

(三)疫气与六淫的区别 266

第23讲 内伤病因 268

一、概述 268

二、七情内伤 269

三、饮食失宜 274

四、劳逸失度 276

第24讲 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及其他病因 279

一、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 279

(一)痰饮 279

(二)瘀血 282

(三)结石 285

(一)外伤 287

二、其他病因 287

(二)寄生虫 290

(三)医源因素 292

(四)先天因素 294

第25讲 病机概述和发病病机 296

一、病机概述 296

二、发病的基本原理 297

三、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299

四、发病途径 302

五、发病形式 303

一、邪正盛衰 306

第26讲 邪正盛衰与阴阳失调 306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307

(二)邪正盛衰与病邪出入 309

(三)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309

二、阴阳失调 311

(一)阴阳偏胜 311

(二)阴阳偏衰 312

(三)阴阳互损 313

(四)阴阳格拒 314

(五)阴阳转化 315

(六)阴阳亡失 315

一、气的失常 318

第27讲 气血津液精失常病机 318

二、血的失常 321

三、津液代谢失常 322

四、精的失常 324

五、气血津液精关系失常 324

第28讲 内生五邪 329

一、风气内动 329

二、寒从中生 331

三、湿浊内生 331

四、津伤化燥 332

五、火热内生 333

一、治则与治法的含义及关系 335

第29讲 治疗原则 335

二、基本治则 336

(一)扶正祛邪 336

(二)标本先后 338

(三)调整阴阳 340

三、正治反治 341

四、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343

第30讲 养生、预防、康复 346

一、养生 346

二、预防 351

三、康复 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