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进程》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公丕祥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法律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11833129
  • 页数:385 页
图书介绍: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整个文明社会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这一历史进程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逻辑力量。马克思主义法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法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尽管遇到了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的法学思潮的严峻挑战,但是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伟大真理性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抹煞的。

导言 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伟大革命 8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形成与发展 8

一、马克思主义法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8

二、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形成 10

三、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 13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革命性意义 15

一、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本体论意义 15

二、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价值论意义 17

三、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方法论意义 20

第三节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继承与发展 21

一、列宁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的确立 22

二、俄国革命与列宁法律思想的发展 24

三、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新发展 27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30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基本概述 30

一、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基本条件 30

二、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基本特征 55

三、毛泽东法律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本标志 61

第二节 毛泽东法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70

一、毛泽东的宪政思想 70

二、毛泽东的刑事政策思想 79

三、毛泽东的经济法思想 99

四、毛泽东的国际法思想 114

第三节 毛泽东法学思想的时代价值与意义 120

一、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实现 120

二、马克思主义法学在中国的新发展 125

三、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艰难探索 128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形成 132

第一节 概述 132

一、邓小平法学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133

二、邓小平法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138

第二节 邓小平法学思想发展的历史阶段 142

一、邓小平法学思想的萌芽 142

二、邓小平法学思想的产生 143

三、邓小平法学思想的发展 144

四、邓小平法学思想的完善 146

第三节 邓小平法学思想的逻辑基点 148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49

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52

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155

第四节 邓小平法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158

一、邓小平法学思想中的宪政观 158

二、邓小平法学思想中的法治观 169

三、邓小平的刑事法治思想 179

第五节 邓小平法学思想的关键词分析 183

一、民主 184

二、法制 188

三、依法治国 197

第六节 邓小平法学思想的时代意义 199

一、邓小平法学思想的承继性 199

二、邓小平法学思想的发展性 202

三、邓小平法学思想的现实性 209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发展 212

第一节 概述 212

一、历史条件 213

二、基本特征 219

三、时代意义 222

第二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法学意蕴 225

一、马克思主义法律本质和价值理论的新升华 226

二、当代中国法律发展的基本取向 231

三、法治文明与小康社会 238

第三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政治合法性的新阐释 241

一、党的先进性与政治合法性 242

二、党内民主、治党必严与政治合法性 247

三、执政的制度化机制与政治合法性 250

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治国方略的选择 254

一、社会主义国家治国方略的继承与发展 254

二、法治与德治有机结合的法理与现实基础 259

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结合的重要意义 265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深化 270

第一节 概述 270

一、历史条件 270

二、基本特征 275

三、时代意义 284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法学意义 286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286

二、以人为本的法哲学光辉 292

三、科学发展与法律发展 300

第三节 依法执政的当代法治观 307

一、依法执政的理念 307

二、依法执政与依法治国 319

三、依法执政与司法改革 336

第四节 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治理观 340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341

二、和谐社会的法治要求 348

三、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要求 351

四、和谐社会的稳定有序要求 356

第五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366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 367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构成要义 369

三、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意义 378

结语 380

后记 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