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建立文学翻译批评的条件和设想 1
1.译作问世 12
2.人员准备 12
3.译作研究 12
4.评论发表 12
5.学派论争 12
6.规律探索 12
7.学科建设 12
附录:文学批评的基本设定 12
第二章 理论的准备:从文学批评到文学翻译批评 14
第一节 批评概念:语源与演变 14
1.西方批评概念的诞生与演变 20
2.西方批评概念的含义与功能 20
第二节 文学批评:问题与流派 20
6.存在主义文学批评 30
5.神话-原型文学批评 30
附录:诗歌鉴赏批评十难 30
1.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30
4.形式主义文学批评 30
3.语言学文学批评 30
2.心理分析文学批评 30
第三节 翻译批评:传统与借鉴 32
1.西方翻译批评简史或三大翻译批评传统 43
2.当前翻译批评思潮的三个转向 43
3.中西学术交汇语境下的中国翻译批评发展策略 43
附录:传统《圣经》解读十法 43
第三章 翻译批评的性质、类型与功用 46
第一节 翻译批评的性质和特点 46
第二节 翻译批评的类型和角度 51
4.文学翻译批评——高级的审美研究活动 51
2.翻译批评需要实证基础 51
1.翻译的实践性本质 51
3.具有知性性质的翻译批评活动 51
1.为理论的批评 60
2.为创作的批评 60
3.为翻译的批评 60
第三节 翻译批评的功能和作用 60
1.导读功能 68
2.评价功能 68
3.导引功能 68
附录:习见翻译批评类型 68
第四章 翻译批评的主体、方法与操作程序 73
第一节 翻译批评者的主体认知因素 73
2.批评主体重建:文学翻译批评者的七大要素 84
附录:文学翻译批评者十忌 84
1.文化认知回归:文化概念与文学翻译批评基础 84
第二节 翻译批评的基本方法 87
1.翻译批评方法论之考察 105
2.翻译批评的基本方法举例 105
第三节 翻译批评的操作程序 105
1.研读原作 116
2.研读译作 116
3.对比研究 116
4.效果评价 116
5.价值判断 116
6.评论角度 116
附录:文学风格之分类参照 116
第五章 翻译批评的原则、标准与评级 119
第一节 确立基本原则 119
5.一贯性原则 122
4.简洁性原则 122
第二节 参考标准模式 122
2.全面性原则 122
3.准确性原则 122
1.客观性原则 122
1.关于“信、达、雅”三维模式 125
2.关于“神似、形似”二维模式 125
3.关于“化境”的一维模式 125
第三节 设定工作标准 125
1.语言要素 129
2.思想倾向 129
3.文化张力 129
4.文体对应 129
5.风格类型 129
6.审美趣味 129
第四节 译作品级的划分与评定 129
附录:英汉汉英文学翻译分级试评 134
第六章 翻译批评的文本、文体与互文性 137
第一节 文学文本与文学阅读 137
第二节 文学文体与文体类型 143
1.原发的基本类型 151
2.派生的杂交类型 151
3.元语言:翻译中的文论 151
附录:诗歌翻译评判参照标准 151
第三节 翻译中的文体变异与互文性 155
1.翻译中的文体变异 164
2.互文性与翻译 164
附录:文学翻译笔法十忌 164
第七章 文学翻译批评与文化参与 168
第一节 文学翻译批评的参照因素 168
第二节 文学翻译批评的背景变量 178
2.翻译途径 178
1.翻译方向 178
1.文化态势 188
2.互动方式 188
3.介入机制 188
附录:意识形态的运行机制 188
第三节 文学翻译批评的读者反应 189
1.读者类型的划分 197
2.读者反应的研究 197
附录:女性文学及其翻译批评误区 197
第八章 文学翻译批评的写作类型 200
4.论文 210
附录:习见文学翻译批评十大结语关键词 210
6.评传 210
5.专著 210
3.随笔 210
2.书信 210
1.书评 210
第九章 结论:翻译批评的学科地位与前景展望 215
第一节 翻译批评的学科地位 215
1.实践层面 219
2.评论层面 219
3.理论层面 219
附录:佛经译论十大范畴 219
第二节 翻译批评的回顾与展望 223
1.中国传统翻译批评之优劣考察 230
2.在世界文学文化大视野中看发展 230
3.朝向翻译批评学科的构建思路 230
附录:关于《红楼梦》翻译批评的若干要点 230
主要参考文献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