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3
一、俄国十月革命对青年毛泽东的影响 3
(一)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3
(二)毛泽东初识“木斯哥万国共产党”,在长沙建立中共早期组织 9
二、共产国际确认马林提出的国共合作策略 12
(一)马林来华,共产国际内部对国共合作方针的争议 12
(二)毛泽东积极推进国共合作 18
三、“全部政策的中心问题乃是农民问题” 22
(一)毛泽东成为农民运动的领袖 22
(二)莫斯科赞扬毛泽东 26
四、在工农革命武装问题上同莫斯科的分歧 28
(一)莫斯科把一切希望寄托于国民党的将军 28
(二)毛泽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2
五、对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形势的不同论断 37
(一)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三阶段论”和对形势的估计 37
(二)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 38
六、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 46
(一)“城市中心”与“农村中心”的分歧 46
(二)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49
七、“左”倾教条主义的统治与反对“本本主义”的抗争 60
(一)中共临时中央大力推行“国际路线” 60
(二)奥托·布劳恩(李德)军事教条主义的恶果 65
(三)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 75
八、在建立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上的分歧 83
(一)苏联、共产国际从“反蒋抗日”并举到“联蒋抗日”统一战线的提出 83
(二)毛泽东从反蒋、逼蒋到联蒋的策略方针转变 91
九、在如何抗日问题上的原则争论 100
(一)共产国际、斯大林以蒋介石、国民党为抗战主体的战略方针 100
(二)季米特洛夫提出的法共“人民阵线”不适合中国——毛泽东和王明右倾错误的根本分歧 104
(三)斯大林派崔可夫来华的实质 122
十、《延安日记》与历史真相 128
(一)彼得·弗拉基米洛夫(孙平)大国主义立场及其《延安日记》 128
(二)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支持共产国际、苏联的反法西斯斗争 138
十一、毛泽东对共产国际功过的评述 145
(一)共产国际宣布解散 145
(二)毛泽东论共产国际的功过 151
十二、共产国际解散后苏联、斯大林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157
(一)《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157
(二)莫斯科电促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和中共中央制定挺进东北的方针 161
(三)斯大林派米高扬到西柏坡 167
下篇 177
十三、毛泽东首访莫斯科——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前前后后 177
(一)刘少奇秘密访苏,为毛泽东出访做必要的准备 177
(二)毛泽东晤谈斯大林 180
(三)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84
十四、“抗美援朝”——斯大林确认毛泽东不是半个铁托,是国际主义者 190
(一)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武装入侵 190
(二)斯大林支持参战,却怕与美国直接冲突 191
(三)毛泽东的重大战略决策——“抗美援朝” 195
十五、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在苏联最高领导层权力斗争中上台 201
(一)毛泽东发表署名文章《最伟大的友谊》 201
(二)赫鲁晓夫上台初期,对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示好 203
十六、中苏之间发生意识形态分歧 211
(一)分歧始于苏共二十大 211
(二)苏共二十大后的震荡——波匈事件 216
(三)毛泽东参加1957年莫斯科会议及其影响 223
十七、中苏分歧、裂缝逐步扩大 230
(一)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 230
(二)苏联撕毁《国防新技术协定》 236
十八、赫鲁晓夫推销“戴维营精神”,中苏开始分道扬镳 240
(一)苏联对中印边界冲突的错误立场——赫鲁晓夫访美的前奏 240
(二)中国对赫鲁晓夫推销“戴维营精神”的抵制 242
十九、意识形态争论不断升级,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 250
(一)苏共代表团在布加勒斯特会议上搞突然袭击 250
(二)苏联撤走专家,撕毁协议和合同 256
(三)苏共二十二大,争论再次激化 262
二十、公开论战 269
(一)论战的由来 269
(二)空前的论战高潮及其深远影响 274
二十一、论战形势突变 280
(一)赫鲁晓夫下台 280
(二)没有赫鲁晓夫的赫鲁晓夫主义 284
(三)《评莫斯科三月会议》,中共拒绝派代表出席苏共二十三大 288
二十二、全面破裂 294
(一)苏方指名道姓地攻击毛泽东 294
(二)苏联组织反华包围圈,珍宝岛兵戎相见 297
(三)毛泽东处理中苏关系的尾声:对苏反包围战略的形成 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