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序 1
敬德保民,明德慎罚——《尚书》 1
求实,用贤,重农商——《易经》 7
勤政廉政,保民安民——周公 16
顺应民心,兴德重法——管子 22
宽猛相济,乡校议政——子产 33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晏子春秋》 42
无为而治——老子 48
为政以德——孔子 57
禄有功,尽地力,重法制——李悝 66
修道,用将,保法——孙武 72
兼爱尚贤,强本节用——墨子 81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商鞅 93
修身乃治国之本——《大学》·《中庸》 102
必胜乃战,事备而动——孙膑 108
民为贵,君为轻——孟子 115
顺应自然,应时而变——庄子 125
君舟民水,隆礼重法——荀子 135
抱法,处势,用术——韩非 147
集权中央,一统天下——秦始皇 156
一则治,异则乱——《吕氏春秋》 163
师今,峻法,用异国才——李斯 170
约刑法,安百姓——萧何 178
逆取顺守,君明臣贤——陆贾 189
国以民为兴衰,君以民为强弱——贾谊 193
富民安邦,徙民安边——晁错 202
皆在力本任贤——汉武帝刘彻 210
法与时变,制因其宜——《淮南子》 219
更化可善治,教化为大务——董仲舒 228
尊法合世,本末并举——桑弘羊 237
通古今之变,察治国之本——司马迁 247
以著述为谏书,陈古事以讽今——刘向 254
文武张设,德力具养——王充 260
政合于时,王霸迭用——桓谭 268
柔道理天下——汉光武帝刘秀 277
述说往古,意在益今——班固 285
化变民心,富民为本——王符 291
人事为本,无利则改——仲长统 300
恩威并用,唯才是举——魏武帝曹操 307
总达众才兴大业——刘劭 315
贵智,重实,慎赏罚——徐干 322
和上下,纳忠谏——诸葛亮 329
执一统众,以静制动——傅玄 339
人主之要务在招贤用才——葛洪 349
为政之体,德化为先——苻坚 359
清心明理,省官理事——苏绰 365
以民为体,设法御人——《刘子》 372
帝王作法,取适于时——隋文帝杨坚 382
揽人才,赈穷乏,废苛政——唐高祖李渊 391
居安思危,兼听纳下——魏征 398
王道政治,天下为心——王通 407
以人为镜,偃武修文——唐太宗李世民 415
密切汉藏关系,繁荣经济文化——松赞干布 423
理财以爱民为先——刘晏 429
仁政爱民,德主刑辅——韩愈 436
修政教,富天下——白居易 446
善用众工,利人备事——柳宗元 453
刷新政治,发展经济——周世宗柴荣 461
兴文教,抑武事——宋太祖赵匡胤 469
忧国忧民,革新弊政——范仲淹 477
清正廉明,除暴安良——包拯 485
节用爱民,注重实际——欧阳修 494
富国,强兵,安民——李觏 501
兴教化,修政治,养百姓——司马光 513
变法革弊,理财用人——王安石 522
教化明民,淳厚世风——程颢、程颐 530
兴革便民,济世利民——苏轼 540
正君心,富百姓——朱熹 548
革弊去蠹,宽民厚本——陆九渊 556
义利双行,王霸并用——陈亮 563
盖世之治,道之行——叶适 570
重谋略,扬优势,一天下——成吉思汗 576
崇儒重教,兴利革弊——耶律楚材 585
重汉法,行善政——许衡 594
整饬吏治,劝课农桑——元世祖忽必烈 602
择贤能,开言路,明法令——刘秉忠 611
立法定制,公道大行——王恽 620
心诚爱民,监督官吏——张养浩 628
生民之道,在于宽民——刘基 636
勤谨为政,宽赋养民——明太祖朱元璋 643
开实学之风,求治国之道——薛渲 651
恩威并施,君正国定——王守仁 656
仁义刑法并用,养贤育才辅治——王廷相 662
淳政风,严纲纪——海瑞 669
扫除积弊,惩治腐败 ——张居正 676
与世推移,平等自治——李贽 683
培养将士,卫国保家——戚继光 691
争取民心,修明政治——吕坤 699
革除陋习,尊崇文教——清太宗皇太极 707
兴公利,除公害——黄宗羲 713
法不变不可以救今——顾炎武 720
理势合一,教育为本——王夫之 729
实治富民,工商皆本——唐甄 738
实言实行,安民致平——颜元 749
兴利革弊,重视科学——清圣祖康熙 758
锐意改革,朝乾夕惕——清世宗雍正 766
合内外之心,成鼎盛大业——清高宗乾隆 775
任官利民,为民谋欲——戴震 785
反帝禁烟,学夷之长——林则徐 794
开新风,兴新政——龚自珍 803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魏源 812
后记 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