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教育实用全书》PDF下载

  • 购买积分:3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丛书》编写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北京:开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800775291
  • 页数:1205 页
图书介绍:暂缺《心理素质教育实用全书》简介

第一章 心理素质与素质 3

一、素质定义 3

目录 3

第一编 心理教育综述 3

二、素质分类 4

(一)以德、智、体为纲的素质结构 5

三、素质的层次结构 5

(二)以人为本的三层次素质结构模式 6

(三)教育学角度的五要素素质结构模式 8

(四)素质的三维掌状结构 11

(七)素质的独立性与统一性 13

(六)素质的层次性和结构性 13

四、素质的特点 13

(一)素质的先天性与后天性 13

(二)素质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13

(三)素质的差异性与共同性 13

(四)素质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13

(五)素质的发展性与退化性 13

(一)遗传在素质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 14

六、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14

(八)素质的个体性和群体性 14

五、素质的本质 14

七、心理素质的定义 15

(四)活动在素质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 15

(二)环境在素质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 15

(三)教育在素质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 15

八、心理素质的内容 16

(二)心理素质的三层结构 17

(一)心理素质的两层结构 17

九、心理素质的层次结构 17

(四)心理素质的结构——功能模型 18

(三)心理素质的四层结构 18

(四)独特性 20

(三)稳定性 20

十、心理素质的特点 20

(一)能动性 20

(二)中介性 20

(二)心理素质是其他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内因 21

(一)心理素质在素质中的地位 21

十一、心理素质在素质中的地位作用 21

(五)心理素质影响其他素质的发挥 22

(四)心理素质可以促进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22

(三)心理素质可以制约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22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 23

第二章 心理教育与素质教育 23

二、素质教育的特点 24

三、心理教育的含义 25

(一)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27

四、心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27

(二)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30

(三)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中介 31

(四)心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是相对独立的 37

(五)素质教育与心理内化论 38

(三)教育的社会化功能与个体化功能 40

(二)教育的育人功能 40

第三章 心理教育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40

一、实施心理教育是教育自身的要求 40

(一)教育的本质 40

(一)全世界都重视青少年的心理教育 41

二、实施心理教育是教育的发展趋势 41

(四)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41

(二)国外教育中增加心理教育内容 42

(四)心理教育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48

(三)大学里的心理卫生工作 48

三、实施心理教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要求 50

四、实施心理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51

六、实施心理教育是“三个面向”的要求 52

五、实施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52

七、实施心理教育是21世纪对人才要求的要求 53

八、实施心理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54

九、实施心理教育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 55

十、实施心理教育是学生心理卫生的要求 57

(一)时代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60

十一、有关心理教育必然性与必要性的论述 60

(三)道德内化需要心理教育 61

(二)学习活动需要心理教育 61

(四)社会压力的加剧需要心理教育 63

(五)心理困惑的学生需要心理教育 65

(六)小学生需要心理教育 69

(七)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需要心理教育 70

(八)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心理教育 72

(九)心理教育是学生进步的动力 75

(十)大学生需要心理教育 77

(十一)心理教育是一项基础教育 78

(十二)心理教育促进德育 79

(十三)未来社会需要心理教育 80

(十四)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81

(十五)心理教育的意义 83

(十六)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90

一、心理教育的任务 92

第四章 心理教育的任务与目标 92

二、心理教育的目标 93

三、构建心理教育目标体系的要求 95

四、心理教育的目标体系 97

二、关于心理教育的内容 100

一、关于心理教育的功能 100

第五章 心理教育的功能与内容 100

(一)智力的概念 106

三、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 106

(三)智力和知识 107

(二)智力的五因素结构 107

(四)知识学习与智力发展的辩证统一 108

(五)智能与学习能力 109

(六)创造力概说 110

(七)创造力的个性心智特征 112

(九)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含义 114

(八)脑的结构与创造力 114

(十)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 115

(十一)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成分 116

(十三)创造性思维的心理环境及心理素质 118

(十二)创造性思维的结构 118

(十四)创造性思维与人的非智力因素 119

(十六)培养学生思维素质的几点认识 120

(十五)超常规性格与创造性思维 120

(一)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121

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21

(二)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发展的作用 122

(三)非智力因素对于学生学习活动的作用与影响 123

(四)IN结合论中智力与非智力的关系 124

(六)学校教育不可忽视非智力因素 128

(五)引入非智力因素,完善教学机制 128

(一)人格教育的内容 130

五、人格塑造 130

(三)个性品质与个性培养 131

(二)个性与个性结构 131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135

(一)心理健康的涵义 135

六、心理健康指导 135

(四)青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137

(三)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137

(五)学校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39

(六)心理健康教育 140

(一)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142

七、学习心理辅导 142

(二)确立远大的学习目标 143

(三)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 144

(四)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 145

(五)培养积极稳定的学习情绪 146

(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47

八、职业指导 148

九、生理指导 149

三、开设独立的心理教育课程 150

二、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科学测试和综合分析 150

第六章 心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50

一、建立、健全学校心理教育的目标体系 150

四、在学校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教育 151

五、优化学校、班集体的文化心理环境 152

六、开展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 153

九、家庭、社会协同心理教育 154

八、优化教师的心理素质 154

七、加强自我教育 154

(二)情境熏陶法 155

(一)说服教育法 155

十、心理教育的具体方法 155

(六)民主对话法 156

(五)意志磨炼法 156

(三)情境感染法 156

(四)榜样示范法 156

(十二)电化教育法 157

(十一)行为训练法 157

(七)比较鉴别法 157

(八)自我教育法 157

(九)心理咨询法 157

(十)积极取代法 157

四、教育和指导的原则 158

三、心理相容的原则 158

第七章 心理教育的原则 158

一、主体性原则 158

二、协同性原则 158

七、渐进性原则 159

六、心身统一原则 159

五、活动性原则 159

九、区别性原则 160

八、兴趣—自觉性原则 160

十、塑造和矫正相结合原则 161

十一、心理教育应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162

(二)提高学校心理辅导实施过程的科学性 164

(一)正确认识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和功能 164

十二、心理辅导应注意的问题 164

(一)按照平等的人格地位来对待学生 165

十三、健全人格塑造应注意的问题 165

(三)稳步扎实地推行学校心理辅导工作 165

(四)树立高尚的人格形象来感染学生 166

(三)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因势利导 166

(二)遵循全面的人格标准来教育学生 166

(四)重“说教”,轻疏源 167

(三)重个别,轻团体 167

十四、心理教育的盲区 167

(一)重矫治,轻发展 167

(二)重差生,轻优生 167

(一)强化思想、观念的转变,防止形式化倾向 168

十五、心理教育要防止几种倾向 168

(五)重数量,轻质量 168

(三)突出心理教育特点,防止德育化倾向 169

(二)采用教育——发展模式,防止医学化倾向 169

十六、心理教育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170

(四)重视心理淬砺,防止温室化倾向 170

(二)基础要求和个性发展的关系 171

(一)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171

(四)心理教育研究和心理教育的关系 172

(三)普遍指导与个别辅导的关系 172

(一)情感的功能 173

一、情感教育 173

第八章 心理教育的模式 173

(二)情感教育的基本内容 174

(三)实施耐挫折教育的基本内容 177

(二)努力强化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 177

二、耐挫折教育 177

(一)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挫折 177

(五)巧妙利用各种挫折 提高受挫的耐力 178

(四)在近现代史教育的广阔背景中渗透耐挫折教育 178

(八)注意利用榜样的力量进行耐挫折教育 179

(七)利用各种主题活动及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艰苦磨炼 179

(六)辩证地分析不尽人意之处,在比较中认识挫折 179

(十)学会“高目标,小步子”的进攻策略 180

(九)帮助中小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发挥心理补偿功能 180

(二)实验构想 181

(一)理论依据 181

(十一)树立严爱相兼的教育观 181

三、乐园教育 181

四、希望教育 183

五、和谐教育 185

(一)和谐教育的含义 186

(二)和谐教育的原则 187

(三)和谐的教学方法 188

(一)跨世纪人才素质和“合格加特长”育人目标的确立 189

六、“合格加特长”模式 189

(二)“合格加特长”教育模式的构建及其实践 190

七、创业教育模式 191

(一)教育目标 192

(二)教育内容 193

(三)教育方式 194

(一)教学的特质 195

八、学科渗透模式 195

(三)素质教育的模式 196

(二)科学的教学特质 196

(一)创设审美教学环境 200

九、愉快教学 200

(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01

(二)提空时空资源 201

十、创造教育 202

(五)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 202

(四)提高教师的素质 202

(一)什么是创造教育 203

(二)创造教育与素质教育 204

(三)世界创造教育大势 205

(五)中国创造教育现状 206

(四)人才资源开发必须从娃娃抓起 206

(六)中国创造教育之对策 208

(七)创造教育的教育学原理 211

(八)创造教育的教学论原理 212

(一)“成功教育”的含义 214

十一、成功教育 214

(二)“成功教育”思想的提出 216

(一)理论基础、科学依据 220

十二、“整合”模式 220

(二)构思和实施 221

十三、“三体”教育模式 223

(二)目标结构 224

(一)指导思想 224

(三)课堂结构 225

(四)操作要义 227

(一)办学模式 229

十四、“综合”模式 229

(二)教学模式 230

(三)课程模式 232

(四)管理模式 233

(一)建立素质化的小学教育目标体系 234

十五、“过程”模式 234

(二)建立小学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 235

(三)改革课堂教学 237

(五)实验的初步结论和存在的问题 238

(四)改革评价方法 238

(一)理论设计 239

十六、美、乐教育模式 239

(二)实验操作 240

十七、STS素质教育模式 241

(一)STS教育的特点之一是强调素质教育 242

(二)关于小学试行STS教育的构想 243

(一)树立培养“有益于社会的人”的教育思想 247

十八、自主构建模式 247

(二)构建学生整体素质协同发展的目标体系 248

(四)建立教学系统协同有序、乐学高效的发展机制 249

(三)建立整体素质自主构建的课程体系 249

(六)建立教学过程的自我调控机制 251

(五)建立学生整体素质自主构建的课堂教学结构 251

十九、探究学习模式 252

(二)个性化教育研究的实施 254

(一)个性化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254

二十、个性化教育的模式 254

(三)个性化教育研究的结果 257

二十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模式 258

(一)探讨健康人格的意义 258

(二)健康人格的理论要求 259

(三)健康人格的培养 260

二十二、以正面教育为主的综合性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262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263

(二)课题研究的途径与措施 263

(三)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 264

(四)几点启示及引发的思考 265

第九章 心理教育的管理 267

一、心理教育的领导体制 267

(一)相对独立的领导体制 267

(二)三级管理体制 268

(三)多方人员参与的领导体制 268

二、心理教育工作者及其任务 270

(一)专家顾问及其主要任务 270

(三)兼职工作者——学校心理工作者 271

三、心理教育工作者的选拔 271

(二)专业工作者——学校心理学家 271

(二)人格特征 272

四、心理教育工作者的培训 272

(一)专业知识与技能 272

五、心理教育工作者的激励 274

(一)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274

(二)教师心理素质的现状 276

(三)教师心理素质训练方法及对策 282

(四)加强教师心理管理、建立教师心理档案 286

(五)有关对心理教育工作者激励的论述 287

六、心理测量的管理 301

(一)走专业化道路 301

(二)应严肃、正确对待心理测量 302

(三)心理测查的现状、误区及对策 303

(四)关于心理测验编制 305

七、心理档案的管理 308

(一)心理素质档案概述 309

(二)建立心理素质档案的原则 309

(三)心理素质档案的内容 310

(四)建立心理素质档案的环节和方法 314

(一)开设心理课程 321

一、心理教育课程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321

(二)把心理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321

第一章 心理教育课程建设 321

第二编 心理教育实践 321

二、心理教育课程的内容 326

(一)心理教育课程的总体构建 326

(二)心理教育课的形式与内容 328

三、心理教育的教学大纲与教材建设 335

(一)心理教育课程设计原则 335

(二)初一思想政治课中的心理教育 337

(三)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划 345

(四)上海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纲 348

(五)上海全日制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大纲 350

(六)上海市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程实验大纲 351

(七)上海市初中心理辅导活动课程实验大纲 353

(八)上海市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程实验大纲 355

(九)北京市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开明版) 356

(十)《小学生心理教育读本》(龙门版) 376

(十一)《中学生心理导向》(科学版) 377

(十二)天津市初中一年级思想政治课 379

(十三)广州市心理教育 384

(十四)《中学生心理辅导课程探索》——中学生心理辅导活动手册纲目 385

四、心理教育课程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392

(一)心理教育课的教学原则 392

(二)心理教育课的教学方法 394

(三)中学心理素质教育、建学建议 395

一、智能训练 397

(一)智能训练的意义 397

第二章 心理训练 397

(二)思维品质训练 399

(三)潜能开发 403

(四)记忆训练 405

二、思维训练 409

(一)扩散思维训练 409

(二)缺点列举训练 411

(三)愿望列举训练 411

(四)摆脱习惯性思维训练 412

(五)想象训练 412

(六)联想训练 413

(七)游戏训练 414

(八)思维“十度”训练 414

三、创造力训练 418

(一)创造性思维训练 418

(二)创造力的培养与开发 420

(三)创造意识的培养 424

四、学习品质训练 431

(一)学习品质及其训练 431

(二)学习心态的调整 434

(三)学习动机的激发 435

(四)愉快教学 438

(五)情感教育 440

(六)激发学习兴趣 442

(七)学习障碍的克服 446

五、个性心理品质训练 453

(一)健全人格的培养与训练 453

(二)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结合训练 456

(三)耐挫力训练 457

(四)成功心理训练 458

(五)重视差异、因材施教 458

(六)以学生为主体、促进个性发展 462

(七)自我意识的培养与训练 469

(八)女生的意志培养 478

六、特殊儿童的心理训练 479

(一)弱智儿童的心理训练 479

(二)目盲儿童的心理训练 481

七、综合性心理训练 482

(一)拓展性训练 482

(二)自护训练 484

(三)“境由心造”有十条技巧 485

一、学科教学中应当渗透心理教育 486

(一)素质教育进课堂 486

第三章 学科教学中的心理教育 486

(二)素质教育怎样进课堂 488

(三)确定目标、摆正位置 490

(四)挖掘教育要素 490

(五)面向全体与分层推进 491

(六)触动情感与激励争议 492

(七)授以方法 493

(八)训练能力与养成良习 493

(九)认知停靠点 494

(十)情感激发点 495

(十一)思维展开点 496

(十二)心灵交流点 496

(十三)注意心理与组织教学的关系 498

二、课堂环境与心理教育 502

(一)课堂师生互动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502

(二)师生情感 506

(三)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511

(四)课堂提问 525

(五)捕捉教育时机 528

(一)心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 532

一、班主任的心育工作 532

第四章 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教育 532

(二)班主任心育工作的内容、途径和方法 533

二、班主任的心理辅导模式 534

(三)班主任教师做好心育工作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534

(一)班主任心理辅导模式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536

(二)班主任心理辅导模式的效应 537

(一)班主任的威信 539

三、班主任威信与心理教育 539

(二)班主任的形象 541

(四)班主任的领导方式 542

(三)班主任的高尚人格 542

(三)行为诱导,融洽师生关系 544

(二)学习辅导,增强学生的信心 544

四、班主任心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544

(一)舆论引导,树立正气 544

(六)谈心 545

(五)思想开导,卸去思想包袱 545

(四)心理疏导,消除心理障碍 545

(七)表扬 546

(九)信任学生 547

(八)批评 547

(十)角色理论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548

(十一)“心理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550

(十二)学生消极情绪的调控 552

(十三)班主任工作中的“冷处理” 554

(十四)班主任工作策略 555

(十五)情感激励 557

(十六)以情化人 558

(十七)班主任工作中激励手段的“五度” 559

(十八)班主任工作的情感效应 560

(一)班集体建设与心理教育 561

五、班风与心理教育 561

(二)班级教育心理环境 562

(三)情感激励在班集体建设中的应用 564

(四)班级中的异性效应 566

(五)以人格养成人格 567

(六)良好人际关系的形式 568

(七)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 569

(八)隐性课程与个性品德形成 573

(一)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与教育理论问题讨论 579

一、学校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概述 579

第五章 学校的心理辅导与咨询 579

(二)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关系 582

(三)心理辅导内涵的讨论 583

(四)现代学校心理辅导模式 585

(五)本土化学校心理辅导模式探析 592

(七)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 595

(六)学校心理辅导的方法 595

(八)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 596

(九)学校心理辅导内容的划分 598

(十)学校心理辅导的途径 599

(十一)学校开展心理辅导的几项工作 600

(十二)学校心理辅导的认识与实践 601

(十三)学校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的关系 603

(十四)个性培养与学校心理辅导 607

(十五)学校心理咨询的内容 609

(十六)学校心理咨询的方法 610

(二)幼儿语言教育 611

(一)幼儿园环境创设 611

二、儿童心理辅导 611

(三)儿童创造心理品质的教育培养 613

(四)儿童良好性格的塑造 614

(五)幼儿品德心理教育 616

(一)中小学心理辅导的现状 617

三、中小学生的心理辅导与咨询 617

(二)中学生心理辅导问题 620

(三)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622

(四)小学生的性格培养 624

(五)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625

(六)小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与教育 627

(七)中小学生成人感的引导 628

(八)中小学的心理咨询 629

(九)中学生心理咨询的内容 633

(十)中小学生非道德行为的心理干预 635

(十一)初一学生的心理适应与指导 638

(十二)初中生心理辅导目标 640

(十三)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心理辅导 641

(十四)高中生心理健康辅导 644

()大学生心理咨询势在必行 649

四、大学生的心理辅导与咨询 649

(二)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的关系 650

(三)大学生“同辈心理咨询” 653

(四)我国高校心理咨询的“本土化” 656

(五)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659

(六)高师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662

(七)军校心理健康教育 665

(一)单亲子女的心理辅导与咨询 668

五、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与咨询 668

(二)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辅导 672

(三)自闭症儿童的心理辅导 675

(四)学生自私心理的辅导 677

(五)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疏导 679

(六)帮助学生克服嫉妒心理 680

(七)学生说谎的心理分析及其对策 682

(八)学生越轨行为的矫正 683

(九)学生意义障碍的成因与防治对策 684

(十)贫困生性格障碍的矫治 686

(十一)“期望”理论与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 687

(十二)中学生“高原性”心理辅导 692

(十三)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及其疏导 695

(十四)学生厌学的心理卫生学分析 698

(十五)差生消极自我观念的矫正 701

(十六)中学生考试心理异常分析及其预防 703

(十七)考试焦虑及其心理调适 704

(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 707

一、家庭教育 707

第六章 家庭心理教育 707

(三)家长——家庭素质教育的核心 708

(二)父母——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708

(一)溺爱型家庭 709

二、家庭教育类型对子女心理的影响 709

(三)控制、管制型家庭 710

(二)放任型家庭 710

(四)教育、修养型家庭 711

(一)父母要具有正确的教育子女的动机 712

三、父母的心理素质对子女的影响 712

(二)父母要具有深厚、健康的教育情感 713

(三)耐心教育的意志 714

(四)善于细心观察,了解孩子的能力 715

(五)家长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是进行家庭素质教育的必备条件 719

四、家庭心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720

(一)重视孩子的道德品质教育 721

(二)科学引导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726

(四)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和体育锻炼 730

(三)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 730

(五)培养孩子多种兴趣和爱好 731

(一)内容心理学派的形成和发展 736

一、内容心理学派 736

第三编 心理教育的心理学理论 736

第一章 心理学理论学派 736

(二)内容心理学派的体系 737

(四)内容心理学派的评价 739

(三)内容心理学派的特点 739

(五)内容心理学派的主要人物 740

(一)意动心理学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 741

二、意动心理学派 741

(二)意动心理学的体系及流派 742

(四)意动心理学派的评价 746

(三)意动心理学派的特点 746

(五)意动心理学的主要人物 747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派形成的历史原因 748

三、构造主义心理学派 748

(二)构造主义心理学派的理论体系 749

(三)构造主义心理学派的特点以及同机能主义的争论 750

(四)对构造主义心理学派的评述 751

四、机能主义心理学派 752

(五)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 752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形成发展 753

(一)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历史背景 753

(三)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理论体系 755

(四)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特点及同构造派的争论 757

(五)对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评价 759

五、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760

(六)机能主义心理学派主要代表人物 760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761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762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体系 763

(四)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特点 765

(五)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评价 766

(六)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767

六、格式塔心理学派 769

(一)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理论先导和时代精神 769

(二)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创立和发展 770

(三)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及其基本理论 771

(四)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特点及其同构造主义、行为主义的论争 774

(五)格式塔心理学派在心理学发展中的贡献和局限 775

(六)格式塔心理学派主要人物简介 776

(二)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的形成和发展 777

(一)精神分析的社会历史背景 777

七、精神分析心理学派 777

(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体系 778

(四)精神分析学派的特点 782

(六)精神分析心理学派主要人物 784

(五)对精神分析的简评 784

(一)广阔丰富的现代文化背景 786

八、日内瓦心理学派 786

(二)独树一帜的发生认识论学说 787

(三)首创新颖的研究方法 789

(四)日内瓦学派的历史地位和缺陷 790

九、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791

(五)皮亚杰及其代表作 791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形成和发展过程 792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 792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理论体系 793

(五)对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评价 796

(四)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特点 796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主要人物 797

(一)现代认知心理学派的历史背景 798

十、现代认知心理学派 798

(二)现代认知心理学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799

(三)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体系 800

(四)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特点 803

(五)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评价 804

(一)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806

一、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806

第二章 心理发展 806

(二)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808

(一)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810

二、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810

(二)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811

(三)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813

三、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814

(一)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816

四、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816

(二)新皮亚杰主义的简述 818

五、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 820

(二)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学 821

(一)探讨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821

(三)提出坚持在教育实践中研究中国化的发展心理学 822

(一)小学生的心理发展 823

六、小学生心理 823

(二)西方对小学生心理的研究 830

(三)前苏联对小学生心理的研究 837

(一)初中生的心理发展 844

七、初中生心理 844

(二)初中生心理发展分析 847

(三)西方对初中生心理的研究 850

(四)前苏联对初中生心理的研究 856

(五)日本对初中生心理的研究 859

(一)高中生心理发展 861

八、高中生心理 861

(二)西方对高中生心理的研究 870

(三)前苏联对高中生心理的研究 876

(四)日本对高中生心理的研究 879

(一)大学生心理的认识角度 882

九、大学生心理 882

(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883

(三)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课题 884

(四)大学生心理的一般特征 886

(五)大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分析 892

(六)大学生的情感与意志 909

(七)大学生个性的形成 916

(八)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科学管理 926

(一)心理测验的性质 934

一、心理测验概述 934

第三章 心理测验 934

(三)心理测验的类别 935

(二)心理测验与心理测量评估的关系 935

二、心理测验的控制使用 937

(四)心理测验的功能 937

(一)合格的测验者 938

(一)测验者的预先准备 939

三、心理测验的实施 939

(二)测验内容的保护 939

(三)良好的协调关系 940

(二)测验条件 940

(一)对个人隐私的保护 941

四、心理测验的道德准则 941

(二)报告测验结果 942

(二)心理咨询的来询者 943

(一)什么是心理咨询 943

第四章 心理咨询 943

一、心理咨询的涵义与性质 943

(四)心理咨询的性质 944

(三)心理咨询的目的 944

二、心理咨询的对象 945

(五)心理咨询的发展简况 945

(三)耐心倾听和细致询问的原则 947

(二)保密性原则 947

三、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 947

(一)理解支持的原则 947

(五)促进成长的非指示性原则 948

(四)疏导抚慰和启发教育的原则 948

(一)宣泄 949

四、心理咨询的机理和手段 949

(六)咨询、治疗和预防结合的原则 949

(四)增强自信心 950

(三)强化自我控制 950

(二)领悟 950

(三)书信咨询 951

(二)电话咨询 951

五、心理咨询的常见形式 951

(一)门诊咨询 951

(一)开端 952

六、心理咨询的基本步骤 952

(四)团体咨询 952

(三)分析诊断 953

(二)了解问题 953

(一)高尚的职业道德 954

七、咨询人员的品格与素质 954

(四)帮助指导 954

(五)结尾 954

(二)精湛的业务能力 955

(三)健康的心理素质 956

(一)指导模式 957

八、学校心理咨询的理论模式 957

(二)治疗模式 963

(三)发展模式 967

(四)社会影响模式 972

(一)学校心理咨询的过程 975

九、学校心理咨询的过程、原则 975

(二)学校心理咨询的原则 981

(一)什么是心理治疗 985

一、心理治疗概述 985

第五章 心理治疗 985

(三)心理治疗的对象 986

(二)心理治疗的种类及其主要特点 986

(四)心理治疗的原则 987

(五)心理治疗的目标 988

(一)有效心理治疗的机制 989

二、心理治疗的过程 989

(二)心理治疗过程的阶段与步骤 990

(一)行为疗法 996

三、心理治疗的方法 996

(二)系统脱敏疗法 997

(三)满灌疗法 999

(四)厌恶疗法 1000

(五)逆转意图疗法 1001

(七)强化疗法 1002

(六)摹仿学习疗法 1002

(八)放松疗法 1005

(九)思维阻断疗法 1008

(十)生物反馈疗法 1009

(十一)认知疗法 1010

(十二)合理情绪疗法 1013

(十三)认知领悟疗法 1016

(十四)心理分析疗法 1018

(十五)支持疗法 1022

(十六)森田疗法 1023

(十七)咨客中心疗法 1028

(十八)悟践疗法 1033

(十九)疏导疗法 1034

(二十)催眠疗法 1035

(二十一)暗示疗法 1037

(二十二)娱乐疗法 1039

(二十三)气功疗法 1040

(二十四)婚姻疗法 1041

(二十五)家庭疗法 1048

第四编 心理教育文献资料 1055

第一章 党和国家领导人论素质及心理素质 1055

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论素质教育 1055

(一)全面发展,做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周恩来 1055

(二)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节选) 邓小平 1061

(一)在庆祝北大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江泽民 1063

二、党和国家领导人论素质及心理教育 1063

(二)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江泽民 1065

(三)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江泽民 1068

(四)动员起来,为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而努力 李鹏 1073

(五)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节选) 朱镕基 1079

(六)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摘要) 李岚清 1082

(七)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 李岚清 1089

(八)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李岚清 1096

三、教育部负责人论素质及心理素质教育 1103

(一)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陈至立 1103

(二)畅谈中国教育 陈至立 1107

(三)关于素质教育问题的思考 柳斌 1108

(四)基础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是走 1114

向素质教育 柳斌 1114

(五)在全国督导室主任会议上的讲话 柳斌 1116

(六)在全国构建督导评估机制 推动实施素质教育汩罗研讨会上的讲话 柳斌 1122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节录) 1131

一、与素质及心理素质教育有关的法律 1131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131

第二章 教育政策法规文件 1131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137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1140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146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147

二、党和国家政府关于素质及心理素质教育的决议及规定 1150

(一)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1150

(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153

(三)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159

(四)《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165

(五)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1176

(六)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1181

(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节选) 1186

(八)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 1193

三、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 1200

(一)小学生守则 1200

(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1201

(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三字歌) 1202

(五)中学生守则 1202

(三)关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几点说明 1202

(六)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1203

(七)高等学校学生行为规范 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