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篇 总论 1
第一章 概论 1
第一节 作物良种繁育工作的发展和现状 1
一、作物良种繁育学的意义和任务 1
二、我国良种繁育工作的发展和现状 2
三、良种繁育的体系 4
四、良种繁育的程序 6
一、品种的概念 7
第二节 作物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7
二、优良品种的作用 8
三、合理利用良种 12
第三节 品种区域化鉴定 14
一、区域试验 14
二、生产试验和栽培试验 16
三、品种审定 16
第四节 国外良种繁育工作的概况 19
一、良种繁育体系和程序 19
二、良种繁育的特点和经验 20
一、引种的概念及其在发展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21
第五节 引种 21
二、引种的理论依据 22
三、引种的一般规律 25
第二章 作物良种繁育的遗传学基础 27
第一节 植物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27
一、细胞的构造及功能 27
二、细胞分裂 29
第二节 遗传的基本规律 33
一、几个有关的基本概念 33
二、分离规律 34
三、独立分配规律 36
四、连锁遗传规律 38
第三节 基因的作用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40
一、环境的影响和基因的表型效应 40
二、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43
第四节 数量性状遗传的特点和常用统计数 47
一、数量性状遗传的特点 47
二、数量性状研究中常用的统计数 49
第五节 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 53
一、近亲繁殖及其遗传效应 53
二、纯系学说 55
三、杂种优势表现及表示方法 56
四、杂种优势的遗传解释 58
五、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的应用 61
六、雄性不育性及其利用 62
第六节 作物品种群体的遗传组成及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65
一、群体的遗传组成 65
二、群体遗传组成的稳定——群体的平衡 66
三、影响群体平衡的因素 68
一、品种与环境的互作及其重要意义 70
第七节 作物品种的稳定性 70
二、品种稳定性的机制 72
第一节 作物繁殖方式 73
第三章 作物的繁殖方式与良种繁育 75
一、有性繁殖 75
二、无性繁殖 77
第二节 作物繁殖方式与良种繁育 77
一、有性繁殖方式与良种繁育 77
二、无性繁殖方式与良种繁育 79
一、品种纯度的概念 80
第一节 品种纯度的相对性 80
第四章 品种防杂保纯和加速良种繁育的方法 80
二、品种纯度的相对性 81
第二节 品种的混杂与退化 83
一、品种的混杂退化现象 83
二、引起品种混杂退化的主要原因 84
第三节 防杂保纯的原理和措施 88
一、防杂保纯的遗传学原理 88
二、防杂保纯措施 91
一、生产原种的意义及其标准 95
第四节 原种生产 95
二、生产原种的方法 97
第五节 加速良种繁育的方法 101
一、加速良种繁育的意义 101
二、加速良种繁育的方法 102
第五章 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107
第一节 建立良种繁育基地的意义 108
第二节 良种繁育基地的主要任务 109
第三节 良种繁育基地的演进与发展 112
第四节 良种繁育基地的建立 114
二、良种繁育基地应具备的条件 115
一、建立良种繁育基地的程序 115
三、良种繁育基地的形式 116
四、良种繁育基地规划 119
五、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120
第五节 良种繁育基地的经营管理 121
一、基地的计划管理 122
二、基地的技术管理 125
三、基地的质量管理 128
一、种子贮藏生理 133
第一节 种子贮藏期间的管理 133
第六章 种子贮藏和检验 133
二、种子贮藏期间的管理 137
三、陈种子的利用 146
第二节 几种作物种子安全贮藏技术 147
一、小麦种子安全贮藏技术 147
二、玉米种子安全贮藏技术 149
三、棉花种子安全贮藏技术 152
四、大豆种子安全贮藏技术 153
五、谷子的安全贮藏技术 154
七、薯类安全贮藏技术 155
六、花生安全贮藏技术 155
第三节 种子检验的概况 159
一、种子检验的意义 159
二、种子检验工作的概况 160
第四节 种子检验的主要内容与步骤 162
一、检验对象和范围 162
二、检验内容和步骤 162
第五节 田间品种纯度检验 163
一、田间品种纯度检验的内容 163
二、田间检验方法 164
一、扦样的意义和原则 167
第六节 扦样 167
二、扦样的用具及方法 168
三、样品的配制 170
第七节 种子质量检验 172
一、种子净度检验 172
二、棉花种子健籽率的检验 175
三、种子发芽力和生活力的检验 176
四、种子活力检验 181
五、种子纯度检验 183
七、种子水分检验 187
六、种子千粒重的检验 187
八、种子病虫害检验 189
第八节 签证及处理意见 192
第七章 种子加工与处理 194
第一节 概述 194
一、种子加工的意义 194
二、我国种子加工业的发展及技术装备的现状 195
三、种子加工原理 197
第二节 种子加工设备 197
第三节 种子干燥 199
一、干燥的基本原理 200
二、影响种子干燥的因素 200
三、种子的干燥方法 201
四、种子机械干燥的技术要求 201
五、种子烘干设备 202
六、玉米种子干燥工艺 204
第四节 种子的工厂化加工 205
一、种子加工工艺流程 205
二、加工工序的主要作用和技术要求 206
三、种子加工厂的建设 208
第五节 棉花种子加工 209
一、棉花种子加工的必要性 209
二、国内外棉花种子加工近况 210
三、棉花种子脱绒的主要方法及特点 211
四、棉种加工设备介绍 212
第六节 种子包衣 218
一、种子包衣的意义及国内外现状 218
二、种衣剂的种类与特性 219
四、药种比例确定与计算 221
三、被包衣种子应具备的条件 221
五、种子包衣机械类型与工作过程 222
六、包衣种子安全性测定 224
七、使用种衣剂注意事项 224
第七节 种子包装 226
第二篇 各论 229
第一章 小麦 229
第一节 概述 229
一、小麦良种繁育的意义及任务 229
二、小麦的种和变种 230
三、小麦品种的演变 234
四、现有良种的利用概况 236
第二节 小麦的生殖系统及其生物学特性 237
一、小麦穗与花的结构 237
二、小麦开花生物学特性 238
第三节 品种的混杂退化及保纯提纯 240
一、品种混杂退化及其原因 240
二、小麦品种保纯提纯的基本方法 242
第四节 小麦原种生产的方法与技术 243
一、生产原种的重要意义及其标准 243
二、原种生产的方法及其栽培、选种技术 244
第五节 小麦良种繁育体系与技术 247
一、小麦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 247
二、加速良种繁殖的主要方法 252
第六节 杂交小麦的研究与利用 253
一、杂交小麦国内外研究概况 253
二、小麦不育系的类型及其特征特性 257
三、“T”型三系的组配及制种技术 259
四、利用化学杀雄配制杂交小麦 261
一、花序形态 265
第一节 玉米的生殖系统及其生物学特性 265
第二章 玉米 265
二、开花习性 267
三、授粉与受精 270
四、籽粒的生长发育 270
第二节 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的种类及特点 273
一、自交系的概念 273
二、自交系的种类和特点 273
三、杂交种的种类和特点 274
一、亲本自交系原种的繁殖 275
第三节 玉米自交系的繁殖和防杂保纯 275
二、玉米自交系的防杂保纯 279
三、玉米自交系的提纯 281
第四节 玉米杂交制种技术 283
一、选地隔离 283
二、规格播种 287
三、严格去杂去劣 289
四、花期预测 290
五、严格去雄 293
六、收获 295
一、玉米制种的田间管理技术 296
第五节 玉米繁种制种高产技术 296
二、制种田的几项高产措施 302
第六节 玉米雄性不育性的利用 312
一、三系的概念 313
二、玉米不育化种子的生产和利用 314
第三章 棉花 318
第一节 我国棉花良种繁育工作的发展与成就 318
第二节 棉花良种繁育的现实意义 320
一、花器构造 322
第三节 棉花的生殖系统 322
二、开花受精过程 325
第四节 棉花主要经济性状分析 326
一、产量性状 326
二、纤维品质性状 329
三、熟性 333
四、抗逆性 334
五、种仁品质 335
第五节 棉花品种的退化及其原因 335
一、棉花品种退化的表现 335
二、棉花品种退化的特点 337
三、棉花品种退化的原因 338
第六节 防止和克服棉种混杂退化的措施 340
第七节 棉花原种生产方法 343
一、“三圃”制原种生产方法 344
二、自交混繁原种生产法 348
三、贮藏种子法 350
第八节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和制种技术 352
一、棉花杂种优势利用 352
二、杂交种制种繁殖技术 356
第九节 加速棉花良种繁育 361
一、加速棉花良种繁育的技术措施 362
二、加速棉花良种繁育的栽培措施 363
三、棉花良种繁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364
第四章 大豆 367
第一节 概述 367
一、大豆良种繁育的意义 367
二、大豆品种的演变 368
三、大豆的分类 369
四、大豆在我国的产区分布 372
一、大豆的生态类型 374
第二节 大豆的生态类型和引种的基本规律 374
二、大豆引种的基本规律 376
第三节 大豆的生殖系统和生物学特性 378
一、大豆的花器构造及开花习性 378
二、大豆的结荚习性 380
第四节 大豆品种的混杂退化及其防杂保纯措施 381
一、大豆品种混杂退化现象及其原因 381
二、大豆品种的防杂保纯措施 382
一、我国大豆良种繁育体系 383
第五节 我国大豆良种繁育体系及良种繁育技术 383
二、大豆良种繁育程序及技术 384
三、大豆良种繁育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86
四、大豆的异地、异季繁殖和高倍繁殖 388
第五章 花生 391
第一节 概述 391
一、花生良种繁育的重要意义 391
二、花生栽培品种的分类 392
三、花生品种的演变 395
四、品种的合理布局 396
一、花序和花 398
第二节 花生的生殖系统及其生物学特性 398
二、果针 402
三、荚果 403
第三节 花生品种混杂退化及其保纯提纯 407
一、花生品种的混杂退化现象和原因 407
二、防止花生混杂退化的措施 408
第四节 花生良种繁育技术 410
一、花生原种的生产技术 410
二、良种的高倍繁殖 411
三、提高种子质量的措施 414
一、概述 418
第六章 谷子 418
第一节 谷子良种繁育现状 418
二、谷子生产及良种繁育现状 419
第二节 谷子的花器构造和开花习性 420
一、花器构造 420
二、开花习性 423
第三节 品种的混杂退化及其原因 424
一、谷子品种混杂退化现象 424
二、谷子品种退化的原因 425
第四节 谷子良种保纯提纯技术 426
第七章 甘薯 432
第一节 概述 432
第二节 甘薯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434
一、形态特征 434
二、生长发育的生态因素 435
三、主要繁殖器官的生物学特性 437
第三节 甘薯品种混杂退化原因 438
第四节 防止甘薯品种混杂退化措施 440
一、加温多级育苗法 445
第六节 加速良种繁殖的方法 445
二、采苗圃法 446
三、单双节繁殖法 447
四、“优、大、速、密”繁种法 447
第七节 加强甘薯种子质量检验及检疫制度 448
第八节 识别甘薯品种的主要特征特性 449
第八章 马铃薯 451
第一节 马铃薯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451
一、马铃薯的形态特征 451
二、马铃薯的生物学特性 452
第二节 我国马铃薯的生产与区划 455
第三节 马铃薯退化的原因 457
第四节 防止马铃薯退化的途径 462
第五节 无病毒植株与茎尖培养 467
一、无病毒植株获得的途径 467
二、茎尖培养 469
三、脱毒苗继代繁殖 472
四、无病毒植株的保存方法 474
第六节 种薯生产 474
一、种薯生产的三个主要目标 474
二、建立健全种薯的良种繁育体系 475
三、种薯的栽培技术 476
四、种薯的检验鉴定 478
附录Ⅰ 农作物种子分级指标 480
附录Ⅱ 主要农作物田间记载项目和室内考种标准 488
一、小麦 488
二、玉米 493
三、棉花 497
四、大豆 498
五、花生 501
六、谷子 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