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出中南海:红墙内中国政要秘闻》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顾保孜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802032180
  • 页数:324 页
图书介绍:本书描写了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在内政、外交中的一些真实故事。

外交风云中的毛泽东 2

第一节 不亢不卑的较量 2

1 赫鲁晓夫第一次访华,毛泽东坦率地对他说,你可以到任何一个地方去看,去走。听到这样的允诺,赫鲁晓夫胃口大开,餐桌上的腊肉和火腿一扫而光。 2

2 毛泽东第二次访苏,他在与赫鲁晓夫的交谈中,对赫鲁晓夫进行了开诚布公的同志式批评。赫鲁晓夫的缺点又一次暴露在毛泽东面前。 11

3 为了维护共产主义运动的团结,毛泽东在各国共产党的领导人面前树立赫鲁晓夫的威信,给了他不少面子。但毛泽东一语双关——你赫鲁晓夫应该起表率作用,带头搞好团结。 18

4 这次赫鲁晓夫访华,没有进宾馆,就直奔中南海,这在外交事务中是罕见的。会谈中,毛泽东为赫鲁晓夫的无理要求所震怒,因为这关系到中国的主权! 22

5 赫鲁晓夫最后一次访华。在餐桌边,摄影记者杜修贤抓拍到了毛泽东和赫鲁晓夫富有戏剧性的照片。其实,他们在谈判桌上的交锋要比餐桌上的表演更精彩。 31

第二节 同志加兄弟 36

1 “患难见真情”。毛泽东和胡志明的友谊是在患难中建立起来的。他们之间有一种人格的力量相互吸引,才使他们的友谊那样的牢不可破。 36

2 刚刚解放的新中国,尽管还有许多困难,但还是义不容辞地给越南抗法斗争以有力支持。 42

3 越南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刚刚赶走了法国人,又来了美国兵。毛泽东一如既往地支持胡志明。 50

4 胡志明是怀着深深的遗憾走的。他还要再与他的老朋友毛泽东深谈,还要去看一看钓鱼台内他亲手种植的松树……毛泽东没有出席胡志明的葬礼,但他的内心很不平静 56

周恩来修睦四邻 62

第一节 “远亲不如近邻” 62

1 亲善四邻,安定友邦,是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为解决历史上长期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为加强同邻国的睦邻友好关系,周恩来倾注了大量心血。 62

2 湿淋淋的周总理,正用手从水钵里往外泼水。尽管他脸上淌着水,可水中的笑容比任何一次都要欢快。 69

第二节 往来密切的邻国 79

1 中国代表团即将访问的国家——柬埔寨的国王突然驾崩。噩耗来得这样突然,友好访问变成了吊唁。但是友好热烈的情绪融化了金边连日的悲哀气氛。 79

2 更可爱的是,有几个孩子干脆把手放在胡志明和周恩来的腿上。大家高高兴兴地坐下观看场内的表演,其情其景,宛如一个和睦幸福的大家庭。 85

1 为了更好地与美国抗衡,戴高乐不得不对外交政策进行新的调整。他把眼光投向了中国。中国政府也积极推动中法建交。 92

第一节 中法建交前后 92

“法国通”与法国 92

2 这是一封特殊的信,说它特殊就特殊在形式和内容上,形式上信是写给富尔的,实际上却是写给中国领导人看的。 96

3 与法国人打交道的都是当年的留法“学生”。第三回过招,“法国通”周恩来又提出了新的方案。 102

4 凝聚周恩来聪明才智和多年心血的外交杰作终于有了收获。1964年1月27日,中国政府和法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 107

5 自尊心极强的戴高乐怕给世人留下“屈尊就驾,有求于中国”的印象,没有能访问北京。戴高乐突然离世,毛泽东为没有亲自接待戴高乐将军表示深深的遗憾。 111

第二节 特殊的法国情结 116

1 邓小平从联合国回来以后,又接受了访法的任务。他是替老战友、老大哥周恩来去完成这一夙愿。周恩来对邓小平的访问十分重视,为他配备了有经验的摄影记者。 116

2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会见了密特朗。这次会见给密特朗留下的印象与当年他和毛泽东会晤时留下的印象同样深刻——邓小平是当代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象同样深刻——邓小平是当代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 127

1 新中国成立后,斯诺第一次访华。一放下行装,他便去寻找旧北平的街景。第一次走进中南海,他发现看不到有警卫。难道毛泽东不为自身的安全担心? 134

第一节 斯诺再踏中国之行 134

中美悠悠往事 134

2 斯诺第二次访华,他和毛泽东的谈话简直是“山南海北”“海阔天空”。临别时,毛泽东在寒冷的冬夜,没穿大衣,一个人站在那里,以中国传统方式向斯诺挥手告别。 141

第二节 向美国发出的三次信号 149

1 斯诺成为“文化大革命”以来第一个走上城楼的美国人,他和毛泽东的正面合影登在人民日报的头版。这个含蓄的信号,美国人显然没有猜透其中的深意。 149

2 当年年底,毛泽东又嬉笑怒骂地向美国发出了明显的信号,这第二个信号居然又一次被精明的美国人疏忽了。 154

3 周恩来机智地运用“外围战”,美国乒乓球队成为中国第一个官方邀请的团体。小球终于带动了大球。 157

留在大地的足迹 162

第一节 周恩来与《东方红》 162

1 周恩来话音刚落,3000多人中间也像丢了颗原子弹,全场爆发出巨大的欢呼声。“同志们,不要跳,不要跳,再跳楼板就要塌了!” 162

2 上海的一部大歌舞启发了周恩来的灵感。他心中开始酝酿一个大创作。周总理亲自打气撑腰,大家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了起来。 167

3 正如周恩来所说:“史诗要用史诗的写法,它不是写故事性的剧本,是粗线条的,又要很深刻,能打动人。” 171

4 针对江青对《东方红》的否定态度,周恩来顶风而上,坚持把《东方红》拍成电影。他坚定地说:“我既然背上了这个包袱,我也不害怕。” 176

第二节 心里装着百姓冷暖 180

1 “你要是糊弄我们,总理,再过两三年,你也会饿死的。”来到伯延调查的周恩来没有想到一个农民的话这么尖锐和充满哲理。 180

2 “甚?总理也有过辫子?”当今总理与农民开始了无拘束的谈话。听说要解散食堂,人群里挤出一个老汉,冲着周恩来磕了一个响头:“周大人……我给您请安 ” 189

第三节 两次特殊的视察 196

1 离别20多年,今日回延安。周恩来特别兴奋,特别激动。在饭桌上,周恩来看着老乡大口大口地咀嚼香甜的小米饭,一颗泪珠从他消瘦的脸颊上滚落下来。 196

2 周恩来为中国革命奋斗奔波了一生,他把最后的足迹留在了牡丹的故乡。这是他和大自然进行的最后一次交流。他带着对洛阳牡丹的未了情,离开了人世。 202

第四节 开国总理的最后使命 209

1 1974年国庆招待会,定于9月30日晚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举行。可是,这次招待会究竟由谁来主持?一时成了国内外人士关注的中心。 209

2 周恩来抱病赴长沙面见毛泽东,完成最后的使命。王洪文心怀鬼胎,不敢同乘一架飞机。 215

风起云涌 222

第一节 庐山会议真相 222

1 1959年,毛泽东第一次走进“美庐”,曾幽默地喊了一声:“委员长,我来了。”沉寂的庐山大礼堂期待着新的主人。 222

2 庐山会议上,毛泽东对朱德说:“你对一半,我对一半。”朱德弯曲着胳膊,手举一半高,投下了他困惑的一票。 225

3 毛泽东再登庐山,有一种“读懂它”的喜悦,并且作了一番新的表达,由此诞生了一首炙热的诗词。 230

4 1971年,庐山再次担负政治的历史使命。即将召开的会议已经隐藏了分裂党的黑色伏笔。 234

5 庐山再次面对党内的剑拔弩张。庐山云雾成为只可意会却无法言传的象征政治风云变幻的代名词。无辜的庐山成为政治家忌讳的地方。 237

6 陈毅在庐山跟摄影记者提出要一个气体打火机,这小小愿望竟然成为永远不能实现的奢望。 242

第二节 日出日落天安门 251

1 在老百姓的心中,天安门永远与毛泽东联系在一起,好像毛泽东生活在天安门一样。 251

2 毛泽东第一次登上天安门,心情无法不激动。他走到扩音器前说:“把水银灯打开,我要看看学生们的队伍。” 254

3 “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8次登上天安门。在城楼上,林彪那带有病态的湖北腔,也开始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回荡。 258

4 毛泽东朝对面的空座位瞥了一眼,又侧过脸和西哈努克谈话,仿佛根本就没看见那座位还空着。 262

5 当晚,记者们从没见周总理发过这么大的火。这张特殊的照片竟成了毛泽东最后一次登上天安门的见证。 269

第三节 惊心动魄的日子 275

1 杜修贤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大厅的西北角,林彪萎缩成一团,帽檐压得低低的,最叫人惊骇的是他那张没有一丝血色的脸。 275

2 9月12日深夜,周恩来全神贯注,抓着电话高声问:“现在在什么位置?”保健大夫暗暗猜测:是不是导弹基地出了事故。 280

3 林彪出逃,毛泽东神秘地出现在人民大会堂。他从容镇静地说:“随他去吧!” 284

4 与人民大会堂一墙之隔的中南海也进入了甲级战备。为迎接新中国成立22周年,深夜的天安门广场上,人们正在进行列队操练。 286

1 作为林彪的死党,黄、吴、李、邱“四大金刚”必然要受到历史的惩罚。他们被通知晚上到人民大会堂参加会议。在那里,执行了一次特别任务。 289

第四节 中南海的秘密行动 289

2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似乎是怀仁堂的“专利”,“文革干将”和“旗手”相隔8年被同一内容的“会议通知”召进怀仁堂。 292

安魂红土地 300

第一节 安葬胡耀邦 300

1 胡耀邦的陵墓背倚郁郁葱葱的富华山,面朝浩浩荡荡的鄱阳湖。就这样,一个富于激情、生性好动的政治家,静悄悄地在红土地上安歇了。 300

2 远方有座红色山丘,永远系着人们的心。陵园四周已经建成了森林公园,旅游、踏青、凭吊的游人四季如织,川流不息——耀邦同志不寂寞了。 303

3 在茅草棚里,胡耀邦用山竹枝缠裹棉团,蘸着墨水写下了“共青社”3个大字。40年过去了,胡耀邦的英灵已经融进共青城年轻的生命里。 307

4 一个年轻人站在胡耀邦的陵墓前,毕恭毕敬鞠了三个躬说,如果不是您为我的父母摘去右派帽子,我哪能有今天?大家都愿意用心去悼念一个纯真的人。 312

第二节 走进浏阳河 316

1 家乡的人们总希望身为总书记的胡耀邦能给予家乡一些特殊的照顾,使得家乡的经济早点振兴起来。可是他坚决地说:“我不是家乡的总书记,不能为家乡谋特权!” 316

2 毛泽东这番气宇轩昂的演讲给年幼的胡耀邦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为他以后走上革命道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