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域 1
武侠、灌水与大话 3
当切·格瓦拉遭遇上本·拉登 12
语言的复活与祖国的复活 21
作者死了读者也死了 26
影响的焦虑 33
文人与影人 36
文学人口与作家形态 38
呼唤大器呼唤力量 43
尴尬的知识分子 46
与批评相关的三个词 49
批评的使命 52
传媒与批评 54
我的树在哪里? 56
双重视域——王干先生访谈 60
年代追踪诗性的复活——论“新状态” 71
走出九十年代 114
重新回到当代——二○○一年中短篇小说述评 119
女人为什么写作 125
战栗的城市成长的女性——二○○二年小说印象一种 134
话说“小女人散文” 139
小说叙述的审美简化 144
如何让茅盾文学奖更有权威性 151
文化在为小说“输血” 153
“新写实”重现文坛——二○○三年小说之一瞥 155
城市的履带开进小说 157
媒体专政下的文体继续革命 160
有一个韩寒够了 163
模式之外的活力 165
作家地理 169
旗子和镜子的变奏——关于王蒙的八个问题 169
重写的可能与意义——关于王蒙的《恋爱的季节》 191
意义丧失之后——范小青近作拆析 202
苦涩的“陈奂生质”——高晓声新论之一 214
在意象的河流里沉浮——苏童小说初论 220
冷面叙述的非战争故事——评朱苏进小说《欲飞》 228
朱苏进审美三情结 232
逃离与返回的纸上漂泊——读斯妤的随笔 236
人文的呼喊与悲鸣——评张者的长篇小说《桃李》 239
北方图腾与命运的倾吐欲 246
面对灵魂,我们黯然神伤——吴玄中篇小说集序 251
倾听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美学——关于胡廷武《九听》的三点思考 255
广告 260
话语颠覆者的游戏表演——说都市放牛的文章 266
新作快评 271
《厕所》与“下半身写作”或“下半身文化” 271
城市目击:像卫慧那样像宁岛那样 273
突围表演与表演突围 275
荒诞之旅 277
写出诗的骨感——关于马铃薯兄弟的诗集《声色与马》 279
城市的巫歌 282
非典是只鸟吗? 284
尴尬的《林海雪原》 285
网上的文学与纸上的文学 287
小说的不确定性 290
唤醒我们民族那些美好的记忆——评《中国童话》 292
跋:王干——真诚而轻松的言说者&张尔客 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