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通史教程》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梁茂春,陈秉义主编;魏艳等编写
  • 出 版 社: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810961071
  • 页数:295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全部按照音乐学院音乐史公共课的教学时间和进程编写的,除包含古代、近现代部分外,还包括了四讲当代的内容,是国内出版的第一部中国音乐通史的教材。

第一讲 音乐的起源和远古乐舞 1

第一节 原始传说和音乐的起源 1

一、音乐产生于同自然斗争的需要 1

目录 1

二、音乐产生于对自然的模仿 2

三、音乐与原始人类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 3

四、音乐与人类劳动生活的直接联系 4

第二节 近代音乐起源说 4

第三节 远古乐舞 5

一、葛天氏之乐、伊耆氏之乐——“蜡祭” 6

二、《云门》、《咸池》、《韶》 7

第一节 先秦乐舞——“六代乐舞” 8

第二讲 上古的乐舞和歌舞 8

第二节 《诗》和《楚辞》 11

一、《诗》 11

二、《楚辞》、《九歌》 14

第三讲 西周的礼乐制度与大司乐 17

第一节 西周的礼乐制度 17

一、礼乐制度 17

二、雅乐 18

第二节 大司乐与音乐教育 19

一、大司乐 19

二、音乐教育 21

一、远古至夏朝的乐器 22

第一节 乐器 22

第四讲 乐器与器乐 22

二、商朝的乐器 25

三、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乐器 27

第二节 伯牙的琴曲创作与演奏 30

第五讲 上古的乐律学与音乐论著 32

第一节 五音、七声、十二律的产生 32

第二节 三分损益法 35

第三节 先秦音乐美学思想概述 37

一、“和”与“同”的音乐美学思想 38

二、儒家学派的音乐美学思想 38

三、墨家学派的音乐美学思想 40

四、道家学派的音乐美学思想 41

一、音乐产生于“物动心感” 43

第四节 《乐记》 43

二、音乐可以真实地反映社会 44

三、强调乐与礼配合形成的社会教育功能 44

四、“尽善尽美”的音乐评价标准 44

第六讲 中古音乐机构和西汉乐府 46

第一节 中古音乐机构概述 46

第二节 乐府、教坊和梨园 47

一、乐府 47

二、教坊和梨园 52

第七讲 中古的歌舞音乐 53

第一节 相和歌、相和大曲 53

一、相和歌 53

二、相和大曲 54

一、清商乐 55

第二节 清商乐、百戏 55

二、百戏 56

第三节 曲子、《阳关三叠》 56

一、曲子 56

二、《阳关三叠》 57

第四节 唐代大曲、七部乐、九部乐和十部乐 60

一、唐代大曲 60

二、七部乐、九部乐和十部乐 63

一、笛与羌笛 64

三、箜篌 64

二、笳与角 64

第一节 笛与羌笛、笳、角、箜篌、琵琶、琴的发展 64

第八讲 中古时期的乐器和器乐 64

四、琵琶 65

五、古琴的发展 66

第二节 《广陵散》、《梅花三弄》、《离骚》 68

一、《广陵散》 68

二、《梅花三弄》 69

三、《离 骚》 70

第三节 合奏音乐——鼓吹乐 71

第九讲 中古乐律学和记谱法 73

第一节 中古乐律学简述 73

第二节 何承天的新律 74

一、八十四调理论 75

第三节 八十四调理论和燕乐二十八调 75

二、燕乐二十八调 76

第四节 记谱法 77

一、文字谱 77

二、减字谱 77

三、敦煌琵琶谱 78

四、舞谱 79

第十讲 中古的音乐美学思想和《声无哀乐论》 80

第一节 《声无哀乐论》 80

第二节 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83

第一节 词调歌曲和白石道人歌曲 85

一、词调歌曲的源起 85

第十一讲 近古歌曲 85

二、词调歌曲的体裁 86

三、词调歌曲的风格 87

四、《白石道人歌曲》 87

第二节 元散曲 88

一、元散曲的源起 88

二、元散曲的体裁 89

三、元散曲的特色 90

第三节 明清小曲 91

一、明清小曲的源起 91

二、明清小曲的体裁 91

三、明清小曲的特色 93

第一节 弓弦乐器的产生 95

第十二讲 近古乐器与器乐 95

一、宋代古琴艺术 96

第二节 《潇湘水云》 96

二、郭沔与浙派 97

三、《潇湘水云》 97

四、明清古琴艺术 98

第三节 琵琶独奏音乐的发展 99

一、琵琶艺术的再度兴盛 99

二、《海青拿天鹅》 100

三、《十面埋伏》 101

第四节 合奏音乐 102

一、近古器乐合奏简述 102

四、《霸王卸甲》 102

二、长安鼓乐 103

三、福建南音 104

四、十番锣鼓 104

五、十番鼓 105

第五节 乐谱 105

一、《神奇秘谱》 105

二、《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 105

三、《弦索备考》 106

四、《纳书楹曲谱》 106

五、《琵琶谱》 106

六、《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 106

一、说唱音乐的源流 107

第一节 说唱音乐的沿革 107

第十三讲 说唱音乐 107

二、宋代说唱艺术的兴起 108

第二节 唱赚、鼓子词、诸宫调、货郎儿 109

一、唱赚 110

二、鼓子词 110

三、诸宫调 110

四、货郎儿 111

五、陶真、涯词及合生 111

第三节 弹词和鼓词 112

一、弹词 112

三、大鼓 113

二、鼓词 113

四、北京单弦 114

一、戏曲形成之前的乐舞表演 114

第十四讲 戏曲音乐(上) 115

第一节 戏曲音乐源起简述 115

二、歌舞戏与参军戏 116

第二节 宋杂剧 117

一、宋杂剧的兴起 117

二、宋杂剧的特点 118

第三节 南戏 118

一、南戏的产生 118

二、南戏的音乐表演 119

二、元杂剧的基本特征 120

一、元杂剧的兴盛 120

第四节 元杂剧 120

三、元杂剧名家 122

第十五讲 戏曲音乐(下) 123

第一节 传奇与“四大声腔” 123

一、传奇的兴盛 123

二、四大声腔 124

三、昆曲的兴起 125

第二节 梆子腔、皮黄腔与京剧的产生 126

一、梆子腔与皮黄腔 126

二、京剧的兴起与兴盛 126

一、朱载堉 129

二、新法密率 129

第一节 朱载堉与“新法密率” 129

第十六讲 近古乐律学与音乐论著 129

第二节 记谱法 130

第三节 近古音乐论著及音乐美学思想简述 132

一、音乐论著 132

二、音乐美学著作 135

第四节 《溪山琴况》 137

第十七讲 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 138

第一节 学堂乐歌产生的背景 138

第二节 沈心工、曾志忞和李叔同 139

一、沈心工 139

二、曾志忞 140

三、李叔同 141

第三节 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 143

第四节 西方军乐传入中国 144

第十八讲 五四运动时期的歌曲创作和音乐理论 146

第一节 萧友梅与早期音乐教育 146

一、萧友梅 146

二、社会音乐教育 148

三、专业音乐教育 148

第二节 黎锦晖的儿童音乐创作 149

第三节 赵元任的歌曲创作 150

第四节 音乐学家王光祈、青主、丰子恺 152

一、王光祈 152

二、青主 153

三、丰子恺 155

第十九讲 20世纪20、30年代的民族器乐 156

第一节 民族器乐的开拓者刘天华 156

一、刘天华 156

二、“国乐改进”思想 157

三、音乐创作与演奏 157

四、音乐教育 158

第二节 阿炳与《二泉映月》 159

一、华彦钧 159

二、二胡曲《二泉映月》 159

第三节 广东音乐与吕文成 160

一、广东音乐简介 160

二、吕文成及其创作 161

第四节 民族器乐合奏的新发展 162

第一节 蓬勃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164

第二十讲 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164

第二节 黄自及学院其它作曲家 165

一、黄自的音乐创作 166

二、学院其他作曲家及其创作 168

第三节 聂耳的音乐创作和《义勇军进行曲》 169

一、生平简介 169

二、音乐创作 170

三、关于《义勇军进行曲》 170

第四节 任光、吕骥、张曙、麦新等左翼作曲家 171

一、任光及其音乐创作 171

四、麦新及其歌曲创作 172

二、吕骥及其抗日救亡时期的音乐活动 172

三、张曙及其歌曲创作 172

第二十一讲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174

第一节 冼星海创作的几个阶段 174

一、巴黎时期(1930—1935) 174

二、上海和武汉时期(1935—1938) 175

三、延安时期(1938—1940) 176

四、苏联和蒙古时期(1940—1945) 176

第二节 冼星海的歌曲创作 176

一、群众歌曲创作 177

二、抒情独唱歌曲创作 177

一、冼星海的大合唱创作 178

第三节 大合唱创作及《黄河大合唱》 178

三、劳动歌曲、儿童歌曲及其他歌曲创作 178

二、《黄河大合唱》 179

第四节 冼星海的器乐创作 180

第二十二讲 抗日战争时期的音乐 182

第一节 贺绿汀的音乐创作 182

一、生平简介与创作背景 182

二、30年代的代表作品 183

三、艺术成就与历史贡献 184

第二节 吴伯超、郑志声、刘雪庵等人的音乐创作 185

一、吴伯超的音乐活动 185

四、陈田鹤、江定仙、夏之秋的音乐创作 186

三、刘雪庵的创作成就 186

二、郑志声简介 186

第三节 王洛宾挖掘西部民歌 187

一、王洛宾简介 187

二、代表作品分析 188

三、艺术特色与历史贡献 188

第四节 抗战时期的器乐创作 189

一、西洋乐器独奏曲 189

二、民族乐器独奏曲、合奏曲 189

三、管弦乐创作 190

第二十三讲 “延安音乐”与歌剧《白毛女》 192

第一节 “鲁艺”音乐系与延安合唱运动 192

一、“鲁艺”音乐系 192

二、延安合唱运动 193

一、作者简介与创作背景 194

二、抗战时期的代表作品 194

第二节 郑律成的音乐创作 194

三、艺术特色与历史贡献 195

第三节 “秧歌运动”和“秧歌剧” 195

一、历史背景 195

二、代表作品与作曲家 196

三、艺术成就与历史评价 196

第四节 马可、安波、李劫夫的音乐创作 197

一、马可的音乐创作与艺术成就 197

二、安波的音乐创作与艺术成就 197

三、李劫夫的音乐创作与艺术成就 198

二、《白毛女》的诞生及音乐分析 199

第五节 歌剧《白毛女》 199

一、《白毛女》诞生前我国歌剧发展的轨迹 199

三、艺术成就与历史贡献 200

第二十四讲 20世纪30、40年代的流行音乐 201

第一节 30年代的流行歌曲和周璇 201

一、黎锦晖和30年代的流行歌曲 201

二、“金嗓子”周璇 202

第二节 黎锦光、陈歌辛的流行歌曲 203

一、黎锦光和40年代的流行歌曲 203

二、陈歌辛和40年代的流行歌曲 205

第三节 其他流行歌曲 206

二、严华、李厚襄和姚敏 207

一、严折西和许如晖 207

第二十五讲 国统区、沦陷区的音乐 210

第一节 国统区的新音乐运动 210

一、国统区的“新音乐运动” 210

二、舒模、宋扬等人的歌曲创作 211

三、刘北茂、谭小麟、陆华柏等人的音乐创作 212

第二节 马思聪的音乐创作 214

一、小提琴演奏和音乐创作 214

二、其他音乐创作 215

第三节 沦陷区的音乐,江文也、陈泗治的音乐创作 216

一、沦陷区的音乐 216

二、江文也的音乐创作 218

三、陈泗治的音乐创作 219

第二十六讲 建国初期的歌曲、合唱音乐 221

第一节 瞿希贤的歌曲和合唱创作 221

一、瞿希贤的歌曲创作 221

二、瞿希贤的合唱创作 222

第二节 刘炽、时乐濛的歌曲创作 222

一、刘炽的歌曲创作 222

二、时乐濛的歌曲创作 223

第三节 “战友派”歌曲作曲家群 224

一、唐诃、晨耕、生茂的歌曲创作 224

二、大型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 225

第四节 “边塞歌派”诸作曲家 225

二、60年代初的“边塞歌曲” 226

一、50年代“边塞歌派”的代表性歌曲 226

第五节 建国初期的合唱创作 227

一、50年代的合唱创作 227

二、60年代初期的合唱创作 228

第六节 电影音乐 229

一、王云阶的电影音乐 229

二、雷振邦的电影音乐 229

三、其他作曲家的电影音乐 230

第二十七讲 建国初期的器乐创作 232

第一节 民族器乐独奏的发展和创作 232

一、笛子等吹奏乐器的成就 232

三、以琵琶、筝为代表的弹拨乐器的创作成就 233

二、二胡等拉弦乐器的发展 233

第二节 彭修文与民族管弦乐的发展 234

一、改革民族管弦乐队建制 234

二、改编和创作民族管弦乐作品 235

第三节 小型器乐创作和丁善德的钢琴音乐 235

一、钢琴音乐创作 236

二、丁善德的钢琴音乐创作 236

三、小提琴音乐及室内乐创作 237

第四节 管弦乐创作的发展 238

一、50年代的管弦乐创作 238

二、50年代末和60年代前期的管弦乐创作 239

一、李焕之的《春节组曲》 240

第五节 《春节组曲》与《梁山伯与祝英台》 240

二、何占豪、陈钢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241

第二十八讲 建国初期的歌剧、舞剧音乐和音乐理论 243

第一节 建国初期歌剧、舞剧的初步繁荣 243

一、歌舞音乐 243

二、歌剧艺术 244

三、舞剧艺术 245

第二节 歌剧《洪湖赤卫队》、《江姐》、《刘三姐》 245

一、歌剧《洪湖赤卫队》 245

二、歌剧《江姐》 246

三、歌舞剧《刘三姐》 246

一、民族舞剧《小刀会》 247

第三节 舞剧《小刀会》、《鱼美人》 247

二、芭蕾舞剧《鱼美人》 248

第四节 杨荫浏、贺绿汀、吕骥、李凌的音乐活动 248

一、音乐史学家杨荫浏 248

二、音乐评论家贺绿汀 249

三、音乐评论家吕骥 250

四、音乐评论家李凌 251

第二十九讲 “文革”时期的音乐 253

第一节 “样板戏”音乐 253

一、五部现代京剧 253

二、两部现代舞剧 255

三、交响音乐《沙家浜》 256

第二节 “语录歌”和“文革”时期的歌曲创作 257

一、“语录歌”和群众歌曲创作 257

二、合唱创作 259

一、民族器乐创作 260

二、管弦乐和其他器乐创作 260

第三节 “文革”时期的器乐创作 260

第三十讲 新时期的歌曲和流行音乐 263

第一节 新时期的歌曲和合唱创作 263

一、歌曲创作 263

二、合唱创作 264

第二节 施光南的音乐创作 265

一、生平简介 265

二、音乐创作 266

一、郑秋枫的抒情歌曲创作 267

二、王酩的影视歌曲创作 267

第三节 郑秋枫、王酩、谷建芬的歌曲创作 267

三、谷建芬的通俗歌曲创作 268

第四节 新时期的流行音乐 269

一、港台流行音乐的传入与影响 269

二、内地流行音乐的崛起与发展 269

第五节 影视歌曲和赵季平 270

一、新时期的电影歌曲创作 270

二、新时期的电视歌曲创作 271

三、赵季平的影视音乐创作 272

第三十一讲 新时期的器乐、歌剧、舞剧和音乐理论 274

第一节 新时期的器乐创作 274

一、民族器乐创作 274

二、西洋器乐创作 275

二、罗忠镕的器乐创作 277

第二节 朱践耳、罗忠镕、杜鸣心的器乐创作 277

一、朱践耳的交响乐创作 277

三、杜鸣心的器乐创作 278

第三节 谭盾、陈其钢及“新潮音乐” 278

一、“新潮音乐” 278

二、谭盾的音乐创作 279

三、陈其钢的音乐创作 280

第四节 新时期的歌剧、舞剧音乐与理论研究 281

一、歌剧音乐创作 281

二、舞剧音乐创作 281

三、音乐理论研究 282

一、台湾光复前后的音乐 284

第一节 台湾音乐发展历程 284

第三十二讲 台湾、香港、澳门音乐发展概观 284

二、许常惠带动台湾现代音乐浪潮 285

三、台湾的“乡土音乐”时代 286

四、多元化的台湾音乐 287

第二节 香港音乐发展概观 288

一、抗战前后的爱国音乐热潮 288

二、香港作曲家的成长 289

三、香港流行音乐及粤语歌曲 290

四、香港——国际现代音乐都市 291

第三节 澳门音乐发展概况 292

参考书目 293

后记 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