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之际诗歌演变研究 以元白之元和体的创作影响为中心》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宁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303056874
  • 页数:413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为七章:第一章元、白之“元和体”及其精神意趣,第二章晚唐近体诗与元白之“元和体”,第三章唐末五代诗人群体,第四章唐末五代诗歌流变,第五章唐末五代诗学批评与诗歌创作的关系,第六章唐末五代“元和体”影响上升之外因分析,第七章宋初诗坛的因袭与变革等

引言 1

第一章 元、白之“元和体”及其精神意趣 1

第一节 元、白之“元和体” 1

序 1

第二节 元、白之“元和体”的艺术新变 3

一、入实趣味 3

二、品味、反思与感悟的理性趣味 7

三、使用散文句式 18

第三节 元、白之“元和体”的精神意趣 18

一、白居易对政治制度的关注 20

二、白居易的职责意识和安分观念 23

三、白居易制度意识之局限的成因 29

第四节 元、白之“元和体”与古典近体诗的“主理”倾向 32

第二章 晚唐近体诗与元白之“元和体” 42

第一节 “晚唐体”与“元和体” 42

1.台阁诗人群的形成 43

第二节 “晚唐体”与“元和体”的复杂关系 43

一、台阁诗人群对“元和体”的延续 43

2.台阁诗人对“元和体”的继承 47

二、姚贾诗风与“元和体” 49

1.姚合将苦吟与“求味”旨趣相结合——兼论姚贾差异 49

2.姚贾差异的成因——寒士精神与文官趣味 56

3.姚贾影响的流变——对前人晚唐五律分派意见的反思 61

三、许浑等人对“元和体”的反拨 63

1.许浑等南方州县幕府诗人的处境与精神特点 63

2.许浑等人对“元和体”的反拨 71

第三节 李商隐对“元和体”的继承与创变 75

一、七律:情思兼备 76

二、五律:咏怀与体物的深细结合 83

三、咏史绝句:感悟特色的融入——兼论与杜牧咏史诗的差异 86

第一节 唐末五代诗人群体的构成方式 96

第三章 唐末五代诗人群体 96

一、寒素诗人群 98

1.继承新乐府传统的曹邺等人 98

第二节 唐末诗人群体 98

2.以“咸通十哲”为代表的寒素诗人 100

3.曹邺等人与“十哲”等人的交往及其创作差异的成因 105

二、贵冑诗人群 106

1.贵冑诗人群的核心成员 106

2.香艳诗风的影响 108

3.贵冑诗人群向昭宗朝朝廷学士诗人群的转化 111

三、干谒诗人群 114

四、隐逸诗人群 121

1.士隐 121

2.佛隐 125

3.道隐 126

一、中朝诗人群 128

第三节 五代十国诗人群体 128

二、南唐诗人群 130

三、西蜀诗人群 134

四、楚国诗人群 136

五、闽地诗人群 138

六、吴越诗人群 139

第四章 唐末五代诗歌流变 147

第一节 概说 147

第二节 唐末五代各体诗歌的创作状况 153

一、五律 153

1.接续姚合五律的“求味” 旨趣——对贾岛“求奇”倾向的回避 153

2.清浅诗风的形成——“求味”旨趣的消极发展 156

3.李商隐五律的影响 160

二、七律 161

1.“元和体”与“晚唐体”的共同影响——唐末寒素及隐逸诗人、南唐诗人的七律创作 161

2.从李商隐到白居易——贵冑诗人的七律 172

3.讥弹时事与写实的“赋”笔——千谒诗人的七律与“元和体”七律的接近之迹 187

4.“元和体”的消极发展——五代中朝诗人的七律 193

三、绝句 194

1.议论与感悟 194

2.抒情方式的多样尝试 199

3.叙事功能的开发 202

四、古体与乐府创作的衰落 202

1.唐末古体创作的萎缩 202

2.唐末乐府诗的两种取向 205

第三节 诗学的地域性发展——五代十国诗歌创作的特点 208

第五章 唐末五代诗学批评与诗歌创作的关系 228

第一节 空洞的风雅观 229

第二节 司空图“味外之旨”说与盛唐、中唐意境理论的变化 238

第三节 机械的比兴与琐碎的技巧分析——诗格、诗式类著作的两种倾向 246

一、唐末诗格、诗式类著作的两种倾向 246

1.生硬的风雅比附 247

二、生硬的风雅比附与机械的艺术分析 247

2.以“门”、“式”、“体”、“势”论诗 252

三、琐碎的艺术技巧分析 257

1.风骚问题居于次要的位置 257

2.琐碎的艺术技巧分析 258

第六章 唐末五代“元和体”影响上升之外因分析 266

第一节 唐末五代政局与士人“文官化”的消极发展 266

一、大中之政:服务于皇权专制的重“文”之政 266

二、唐末五代文官政治制度的发展与严酷的专制政局 273

1.科举成为根本选官之法 273

2.法令制度的强化 276

3.严酷的专制政局 278

4.腐败的官场与科场 288

三、唐末五代士人“文官化”的消极发展 295

1.闲适意趣在官场的流行 295

2.寒士精神在科场的消失 297

第二节 幕府的专制政权化与幕府士风的转变 299

一、唐末藩镇的专制政权化趋势 300

二、五代十国藩镇政权化趋势的加强 311

三、幕府文人的“文官化”及其消极发展 315

第三节 隐逸特点的变化与隐士的闲适意趣 320

一、唐末五代士人的隐逸特点 321

1.失意、避乱之隐的流行 321

2.难以实现的高蹈理想 322

二、唐末五代士人隐逸特点的成因 325

1.崇隐风气的削弱与士人强烈的仕进之心 325

2.功利性出处原则的流行 331

三、闲适意趣在隐士中的流行 334

第四节 元、白之“元和体”影响的上升 337

第一节 元、白之“元和体”与宋初诗歌的关系 351

一、宋初“白体”、“晚唐体”与“元和体”之关系 351

第七章 宋初诗坛的因袭与变革 351

二、宋初“元和体”的包融秀冶——南唐诗艺对宋初诗艺的影响 354

三、闲适意趣在宋初朝野的流行——宋初“元和体”流行原因初探 356

第二节 讽谕诗的复兴与“元和体”的并存 361

一、讽谕诗的复兴和“元和体”讥刺特色的恢复 361

二、讽谕诗复兴的时代背景 363

第三节 西昆体与“元和体”的雅化——杨亿等人提倡学习李商隐的动机 366

第四节 欧阳修提升“元和体”艺术品质,确立宋诗面目 370

一、欧阳修的“平易精神”——积极制度意识的建立 370

二、革新风雅观 376

三、“以意为主”提升“元和体”艺术品质,确立宋诗面目 381

1.入实趣味的提升 382

2.理性趣味的提升 384

附录 393

参考文献 398

后记 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