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中国古代美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春才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民族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105075317
  • 页数:60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周易》的产生、形成、发展、变化为主线,按中国历史发展规律为顺序,串通各时期文化特点。较详尽地阐述了有特色的中国美学。并本着推陈出新、汇聚英华、弘扬传统、振兴华夏美学之宗旨,作者分别在如原始宗教文化、《周易》文化、道家文化、儒家文化、楚辞、佛教文化、宋明理学文化等主要文化流派加以论述,得出各自特征的美学,汇总成该书阐述的周易释义下的中国美学精辟理念。

第一编 原始宗教与原始美学 3

第一章 本能属性的延续和发展 3

第一节 本能的动物性 3

目录 3

第二节 物质创造 6

第三节 精神构建 9

第二章 宗教思想和物质产品的相互发展 13

第一节 产生于巫术的物质产品 13

第二节 产生于巫术的精神产品 17

第三节 人化了的神和神化了的人 20

第一节 产生于阴阳思想的物质产品 26

第三章 阴阳思想与物质产品的相互发展 26

第二节 产生于阴阳思想的精神产品 30

第三节 《连山易》和艺术的产生 34

第四章 《易》思想与产品的相互发展 38

第一节 《连山易》和《归藏易》 38

第二节 产生于《归藏易》思想下的物质和精神产品 41

第三节 产生于《归藏易》思想下的音乐和舞蹈 44

第四节 产生于《归藏易》思想下的建筑和彩陶 50

第五节 产生于《归藏易》思想下的绘画与雕塑 53

第一节 本能意识与本能美学 57

第五章 原始思想与原始美学 57

第二节 实用思想与实用美学 61

第三节 巫术思想与巫术美学 65

第四节 先天思想与先天美学 68

第五节 中天思想与中天美学 72

第六节 原始宗教思想与原始宗教美学 76

第六章 禅让思想与禅让美学 81

第一节 《易》说三皇五帝 81

第二节 尧的禅让思想与天象历法 85

第三节 舜的禅让思想与禅让美学 88

第四节 禹的九畴物界和九畴物界美学 93

第五节 禹的九畴神界和九畴神界美学 99

第二编 《周易》与周易美学 105

第一章 《周易》体系的建立 105

第一节 《连山易》的继承与发展 105

第二节 《归藏易》的继承与发展 109

第三节 《乾坤易》的继承与发展 112

第四节 “夏易”与《连山易》 116

第五节 “夏易”与“夏易”美学 119

第六节 “商易”与《归藏易》 124

第七节 “商易”与“商易”美学 127

第八节 《周易》的继承与发展 132

第二章 《周易》中人与现实的关系 136

第一节 人与自然的关系 136

第二节 人与社会的关系 139

第三节 人与鬼神的关系 144

第四节 人与人的关系 147

第三章 《周易》中人与创造物的关系 151

第一节 物质上的制器尚象 151

第二节 精神上的忧患意识 155

第三节 宗教上的诚信原则 159

第四节 美学上的真、善、美 163

第四章 《周易》思想形成的要素 167

第一节 劳动技能的合理化 167

第二节 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171

第三节 创造发明的原则性 174

第四节 体用显微的一致性 178

第五章 《周易》中的太极 182

第一节 自然太极 182

第二节 《易》太极 186

第三节 物太极 189

第四节 心太极 192

第一节 “天人合一”体系是传统美学的基本体系 196

第六章 《周易》哲学与传统美学 196

第二节 “阴阳和谐”是传统美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201

第三节 “阴阳变化”之道是传统美学遵循的规律 204

第四节 《周易》辩证法是中国美学关于文学艺术创作的理论基础 207

第七章 《周易》涉及的美学范畴 211

第一节 “文”之美 211

第二节 “象”“意”之美 215

第三节 “阳刚”之美 218

第四节 “阴柔”之美 223

第五节 “刚柔相济”之美 227

第六节 “形”“神”之美 230

第三编 道教与道教美学 237

第一章 道家老子与老子美学 237

第一节 《老子易》与《归藏易》 237

第二节 《老子易》与《周易》 240

第三节 《老子易》与老子美学 243

第四节 老子美学的观点和标准 247

第五节 老子论“美”与“丑”的关系 251

第六节 老子论真、善、美 254

第七节 老子论自然美 257

第八节 “大象无形”和“大音希声” 260

第一节 庄子与老子 264

第二章 道家庄子与庄子美学 264

第二节 庄子美学中的“道” 268

第三节 庄子美学中的“真”、“善”、“美” 271

第四节 庄子论“美”与“大” 274

第五节 庄子论“美”与“丑” 277

第六节 庄子主张的“乐” 280

第七节 庄子论“天乐”、“人乐”、“至乐” 284

第八节 庄子论“天籁”、“地籁”、“人籁” 288

第九节 庄子论“技” 291

第十节 庄子论“言”与“意” 295

第一节 道教与道家 299

第三章 道教与道教美学 299

第二节 道教与鬼神信仰 303

第三节 道教与法术 306

第四节 道教与《周易》 312

第五节 道教养生修行与《周易》 316

第六节 道教内丹术与《周易》 326

第七节 道教“尊道重玄”信仰的美学思想 330

第八节 道教“修仙说”的美学思想 335

第九节 道教“驱鬼说”的美学思想 339

第十节 道教“元气说”的美学思想 346

第十一节 道教“神魂论”的美学思想 350

第十二节 道教“承负说”的美学思想 357

第十三节 道教“丹道论”外丹术的美学思想 364

第十四节 道教“丹道论”内丹术的美学思想 368

第十五节 道教“一气化三清“的美学思想 375

第十六节 道教“仙径说”的美学思想 380

第四编 儒家与儒家美学 389

第一章 儒家孔子与儒家美学 389

第一节 《孔子易》与《老子易》 389

第二节 《孔子易》与《周易》 395

第三节 《孔子易》与《孔子易》美学 399

第四节 孔子美学中的“德” 403

第五节 孔子美学中的“仁” 408

第六节 孔子美学中的“忠恕” 412

第七节 孔子美学中的“孝慈” 416

第八节 孔子美学中的“信” 419

第九节 孔子美学中的“礼” 424

第十节 孔子美学中的“义” 428

第十一节 孔子美学中的“智” 431

第十二节 孔子论乐 435

第十三节 孔子论诗 441

第十四节 孔子论文 447

第十五节 孔子论美与大 451

第十六节 孔子论乐 455

第二章 儒家《大学》与《大学》美学 460

第一节 《大学》的体制与模式 460

第二节 《大学》之道的美学思想 465

第三节 《大学》“格物”的美学思想 468

第四节 《大学》“致知”与“诚意”的美学思想 472

第五节 《大学》“正心修身”的美学思想 475

第六节 《大学》“修身齐家”的美学思想 479

第七节 《大学》“齐家治国”的美学思想 483

第八节 《大学》“治国平天下”的美学思想 489

第三章 儒家《中庸》与《中庸》美学 496

第一节 《中庸》的体制与模式 496

第二节 《中庸》之性情的美学思想 500

第三节 《中庸》之德行的美学思想 504

第四节 “君子之道”的美学思想 509

第五节 “道不远人”的美学思想 512

第六节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的美学思想 516

第七节 《中庸》“鬼神”的美学思想 519

第八节 “达道”和“达德”的美学思想 523

第九节 “至诚之道”的美学思想 527

第十节 “诚明”的美学思想 530

第十一节 “至诚之德”的美学思想 533

第十二节 “成己成物”的美学思想 536

第十三节 “至诚无息”的美学思想 540

第十四节 “圣人之道”的美学思想 543

第四章 儒家孟子与《孟子》美学 547

第一节 孟子学说的特征 547

第二节 《孟子》美学的特征 551

第三节 “充实之美”的美学思想 554

第四节 “色有同美”的美学思想 558

第五节 “与民同乐”的美学思想 561

第六节 “知言养气”的美学思想 565

第七节 “知言论世”的美学思想 568

第八节 “以意逆志”的美学思想 572

第九节 “言近指远”的美学思想 575

第十节 “仁义与乐”的美学思想 578

第十一节 《小弁》之怨的美学思想 582

第十二节 “论观水之术”的美学思想 585

第十三节 “论洁净之美”的美学思想 589

第十四节 “万物皆备于我”的美学思想 592

第十五节 “脍炙与羊枣”的美学思想 595

第十六节 “牛山之木”的美学思想 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