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清人的等级社会生活 1
第一节 特权等级 3
一、皇帝 3
二、贵族等级 5
三、官僚等级 7
四、绅衿等级 10
第二节 社会成分复杂的平民等级 13
一、地主 13
二、商人 15
三、自耕农 16
四、佃农 18
五、手工业者 20
六、其他平民 22
七、平民等级的特征 24
第三节 社会地位处于变化中的雇工与“雇工人” 25
第四节 贱民及其局部解放 30
一、奴婢 30
二、丐户、世仆、蛋户 34
三、皂隶 40
四、清代贱民制度的特点 41
第五节 非等级的等级现象及社会流动 42
一、清代等级结构与阶级对垒 43
二、社会流动 45
三、满人的特权 48
第二章 公开社团活动的萎缩与秘密团体生活的兴盛 51
第一节 松散的四邻社团活动 51
第二节 同乡组织的局部发展和文人组织的衰微 55
一、联络乡谊的会馆 55
二、服务于专门行业的公所 61
三、文人结社的兴衰 63
第三节 北方秘密宗教活动的频兴 67
一、秘密宗教活动概况 67
二、清茶门教教徒社会活动 69
三、收元会、混元会信徒生活 73
四、清代秘密宗教的特点 78
第四节 南方秘密结社活动的开展 83
一、秘密结社活动概况 83
二、会党成员的社会构成 84
三、会党的组织结构和活动方式 86
四、会党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89
五、教与会活动的异同 91
第三章 清人的宗族社会生活 93
第一节 聚族而居和祠堂的设立 93
一、清人的聚族而居 94
二、清人的宗族结构 96
三、祠堂的建立 97
四、祠堂的组织 100
第二节 祠堂强化管理下的族人生活 103
一、宗族祭祀 103
二、公共经济和义赈 106
三、族人承受的祠堂法规 108
四、宗族的学校教育 112
五、纂修宗谱活动 114
第三节 宗祠和政府的相互依赖及清代宗法社会的特点 117
一、祠堂是政府的支柱 118
二、清朝政府对祠堂的支持和控制 121
三、清代宗族制存在的社会条件 127
四、清代宗族制的特点 129
第四章 家庭结构和家庭生活 133
第一节 以小型家庭为主体的家庭结构 133
第二节 父家长制与家内等级关系 139
一、以丈夫为主宰的夫妻关系 139
二、“天合”的父子关系 143
三、兄弟、姐妹、姑嫂、妯娌关系 149
一、生产功能 151
第三节 家庭功能和排斥妇女的诸子继承制 151
二、生育和传承功能 153
三、教育功能 155
四、官僚家庭参与政治的功能 157
五、诸子继承 157
第四节 清代家庭的历史特点及家、国关系 161
第五节 小结 165
第五章 衣食住行的习尚 168
第一节 服饰发型制度与俗尚 168
一、清初的剃发易服令与汉人的反抗斗争 168
二、清人服饰的变化 178
三、服饰的等级性 182
第二节 饮食风俗 184
一、清人一般饮食习惯及甘薯的食用 184
二、宴饮的风气 188
三、茶馆、酒楼 192
四、清人以吃食为主的消费 196
第三节 居住与交通 197
一、住宅的规制与区划 197
二、居室与园林的建设 200
三、城市管理 204
四、舆轿制度和交通方式 206
五、义务修桥补路 211
第六章 婚姻 213
第一节 清人的婚配与青年争取婚姻自主 213
一、家长主婚 213
二、婚姻的选择 217
三、结婚年龄 220
第二节 婚姻仪式 222
第三节 特殊的婚姻形态 227
一、童养媳制和童养媳的生活 227
二、鳏夫和寡妇的再婚 230
三、贞女的婚事 232
四、稀见的婚姻形态 234
第四节 婚姻中的社会问题 236
一、包办与自主婚姻的斗争 236
二、婚姻铺张奢华的弊端 237
三、男尊女卑观念的无处不存在 238
第七章 丧葬与祭祀 239
第一节 丧葬制度和仪式 239
一、用僧道和乐器的丧仪 239
二、吊丧与演戏宴亲友 243
三、等级的丧礼与丧葬中反映的等级制 244
四、守丧与嫁娶 246
五、丧葬中的靡费 247
第二节 迷信风水与停丧不葬 248
第三节 火葬 251
第四节 祭先人 254
第八章 娱乐生活 258
第一节 民众追求各种形式的娱乐 258
一、岁时节日与迎神赛会 258
二、“百戏”种种 261
三、戏曲欣赏 270
四、游艺与赌博 279
一、艺人的种类 286
第二节 艺人生活 286
二、艺人生活一斑 296
第三节 清朝的娱乐政策与社会效果 302
一、戏禁 302
二、对杂技、武术的限制 305
三、赌禁 307
四、娱乐政策的社会效果 309
第四节 小结 312
第九章 人口与社会 316
第一节 人口增长与人口迁徙 316
一、人口增长与人口分布 317
二、居民移动及其方向 323
三、移民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 328
四、清朝政府对移民的政策 335
五、移民的性质 337
第二节 妇女、儿童与老人 339
一、女子的缠足与生产劳动 339
二、溺婴 347
三、老年人的生活 351
第十章 社会救济 357
第一节 灾荒与抢米、抗粮 357
一、天灾与瘟疫、逃荒的同时出现 358
二、灾荒中的平米价斗争 360
三、灾荒中的抢米、吃大户 361
四、灾荒与抗粮抗租 362
第二节 赈灾、社仓与善堂 364
一、常平仓、社仓和义仓 364
二、散赈 369
三、善堂的兴办 371
四、政府对善堂的支持 376
五、社会救济事业所反映的清代社会 378
第十一章 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 380
第一节 占人口少数的统治民族——满族 380
第二节 草原游牧生活的蒙古族 389
第三节 伊斯兰教影响下的回族 396
第四节 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 402
第五节 政教合一社会制度下的藏族 409
第六节 服饰多样化的苗族 418
第七节 黑白二彝的社会生活 423
第八节 壮族的社会生活 429
第九节 生活在台湾的高山族 434
第十节 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特征 439
第一节 社会生活表现出的清代历史特点 446
一、社会生活促使民族矛盾一度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446
第十二章 清人社会生活与清代历史的发展 446
二、清代社会结构及其稳定性阻碍社会政治经济发展 451
三、社会生活促成清人愚昧保守,缺乏改造社会的精神面貌 452
四、生活上的浪费和奢侈追求,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455
第二节 制约社会生活的诸因素 456
一、清朝政府法令对社会生活起着规范性的作用 456
二、社会上层的风尚对社会下层的生活起着导向的作用 457
三、社会生产影响社会组织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459
四、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传入与清人社会生活的变化 460
五、社会生活自身的传统因素 461
重梓后记 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