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史百科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岱年主编
  • 出 版 社: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21301580X
  • 页数:688 页
图书介绍:

一、生存空间——中华民族生存的文化地理环境 6

中国的文化地理环境 6

几个重要区域概念 7

历史上的农耕区与游牧区 8

古代农业地区的形成和发展 10

历史上森林的变迁 11

草原与荒漠的历史变迁 12

繁复多样的气候条件 13

绵延万里的海岸线 15

中国最大的两条河流——黄河与长江 16

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 18

“中国”一词的历史文化含义 19

二、中国疆域——中国概念的演变与疆域的沿革 19

从秦长城到明长城 20

历史上中国与其他地区间的重要通道 21

先秦至汉代的疆域 22

三国至唐宋的疆域 24

清代前期的疆域 26

元明时期的疆域 26

史前中国人类 27

中华文化本土性问题 27

三、中华初期——多中心不平衡的起源 27

多中心不平衡的民族起源 28

陕晋豫地区新石器文化 29

山东地区新石器文化 30

湖北和邻近地区新石器文化 31

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文化 32

南方地区新石器文化 34

青藏地区新石器文化 35

北方地区新石器文化 35

从盘古氏、女娲氏到神农氏 36

黄帝和炎帝 37

四夷 39

中华多民族的源流 40

四、发展变迁——各民族生生不息的进程 40

从华夏族到汉族 41

百越 42

西南夷 43

巴蜀 44

俚、僚 45

莫徭 46

乌蛮、白蛮 47

吐蕃 49

僮 51

高山族 52

夫余、高句丽、朝鲜族 53

匈奴 54

东胡·乌桓 55

鲜卑 56

氐和羌 57

党项 58

契丹 59

室韦·蒙古 61

女真·满族 62

羯 63

回纥·畏兀儿·维吾尔族 64

突厥 65

吐谷浑 65

铁勒 66

鞑靼 67

客家人 68

色目人·回回 68

中国的海外移民 69

边市与榷场 70

五、异彩纷呈——各民族的文化特色与交流 70

从绢马贸易到茶马贸易 72

从“胡饼”、“胡床”看民族间生活习俗的相互交流 73

各民族文化艺术的交流 74

各民族嗜食习俗与忌食习俗 74

黄道婆与棉纺织技术的传播 76

凉州乐与龟兹乐 76

从胡服骑射到旗袍礼服 77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 78

五代十国时期的民族文化交流 80

盛唐时期的民族大融合 80

元代的民族大融合 81

中原地区的向外文化辐射 82

“夷夏之别”观念的形成与演变 83

六、天下归心——历史上的民族政策与民族融合 83

“拓边”与“南牧” 84

朝贡与交聘 85

西汉与匈奴的和战关系 86

张骞通西域 88

诸葛亮南征 89

东吴征山越 90

关于“五胡乱中华” 91

魏孝文帝的改革 92

岭南冼冯家族及其与中原的关系 93

唐朝与北方各民族的和战关系 94

唐蕃会盟 96

唐蕃和亲 97

唐与南诏的关系 99

从高平之战到澶渊之盟 100

宋夏和战 101

宋朝与大理国的关系 102

绍兴和议 103

元代四等人制 104

襄樊之战和钓鱼城之战 104

元代的宣政院与帝师制度 105

明朝与蒙古族各部的关系 106

格鲁派的建立及其发展 107

蒙藏关系与黄教的传播 109

山海关之战与清兵入关 110

多伦会盟 111

羁縻州县 113

改土归流 114

土官制度 114

清代蒙古族的盟旗制度 115

“满洲根本”与“满汉一家” 116

近代蒙古族反对分裂的斗争 117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118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确立 119

民族识别 119

从原始文字到甲骨文 120

七、光辉灿烂——多源汇合的中华文明 120

汉字数千年来的演变 121

少数民族语言的几个主要体系 123

汉语方言 123

少数民族创制文字的历史 124

几种重要的少数民族古文字 125

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 127

蒙古族的传统文化 128

回族的传统文化 129

藏族的传统文化 130

维吾尔族的传统文化 132

苗族的传统文化 133

壮族的传统文化 135

满族的传统文化 136

纳西族的传统文化 137

历史上政治中心由西向东的迁徙 138

历史上经济中心区域的变迁 139

历史上文化中心区域的变迁 141

秦汉统一与多民族共同体雏形的形成 142

华夏—汉族的区域文化格局 144

近代中华民族的形成 145

前言 149

民俗卷 149

殷代人的饮食 152

原始人类的饮食 152

一、以食为天——中国人的吃 152

周代的八珍和烹调技艺 153

汉代的饮食发展 154

宋代城市的饮食业 155

唐代长安的曲江游宴 155

清代的满汉全席 157

元代人的饮食习俗 157

中国人的筷子 158

油盐酱醋的来历 159

溢味播九区的茶叶 160

独树一帜的素食 160

名酒佳酿传千古 161

丰富多彩的民间节日食俗 162

四大菜系的形成、发展和特点 163

各地的特色主食、小吃和菜肴 164

美食、美器、美味的统一 164

少数民族食俗种种 165

传统饮食中的养生之道 166

香港的特色食俗 167

袁枚和他的烹饪研究 167

林林总总的台湾饮食 168

先秦的服饰 169

“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 169

二、上国衣冠——中国人的穿 169

华美讲究的汉代服饰 170

魏晋风度和士人着装 171

胡气十足的唐服 172

汉族发式的演变 173

蜚声中外的旗袍 173

古代妇女的头饰 174

古代妇女的缠足习俗 176

古代的佩饰传统 177

朝服、公服、祭服 178

吉服与凶服 180

民族与服饰 181

性别与服饰 182

职业与服饰 184

年龄与服饰 184

地位与服饰 185

洞居穴处的初民生活 187

三、生息之所——中国人的住 187

半坡遗址和史前人类的固定居住 188

夏商周宫殿遗迹 189

城市的兴起 190

汉代廊院制建筑的特色和影响 191

《考工记》中的都城建筑构想 191

魏晋玄学对豪门居室的影响 192

唐代长安城规划和民居特点 193

宋代宅第 195

元大都及胡同 196

北京的四合院 197

富有特色的明代家具摆设 198

颐和园和清代皇苑 199

古代建筑民俗 200

“逐水草而居”的蒙古包 201

西部的窑洞和拱圈构造住宅 202

东北民居和土炕 203

徽州民居和牌坊 203

船民的水上之家 204

客家人的土楼住宅 206

傣家的干栏式住宅 207

情趣高雅的白族民居 208

古时的乘车之尚 209

从“夸父逐日”看先民的行俗 209

四、车舆舟楫——中国人的行 209

流行于明清之际的轿子 211

唐代的骑马之风 211

饯行赠别 213

离愁别绪赋乡思 214

古代的旅店 215

旧时的行旅禁忌 216

鸿雁传书与树叶信 217

西南的溜索、竹索桥和天梯 218

穿行于西南边陲的马帮 219

“沙漠之舟”和“高原之舟” 220

东北的“拖日气”和“萨拉” 221

蒙古草原上的勒勒车和冰车 222

绍兴的乌篷船 223

漂流黄河的皮筏子 223

民间经济的多种民俗形态 224

五、治生之道——生产贸易中的民俗 224

浙江蚕民的祷神俗 225

采菇人的敬香菇神俗 226

傣族的正月十三“巡田”俗 227

民间手工业者的拜祖师俗 228

民间“祈年丰”俗 230

建房者的“抛梁馒头”俗 230

“鞭打春牛”的农业生产习俗 231

五花八门的行规、行话 233

古代市商的民俗传承 234

妙趣横生的市声叫卖 235

市招和商业民俗标识 236

正月初五开市传统 237

千奇百怪的旧式商业交易暗号 237

集市和种类繁多的庙会 238

史前社会的家庭演变 240

六、家族至上——中国人的村社宗族生活 240

魏晋南北朝的士族大家族 241

宋明时期的家族制 242

绵延百代的修谱之风 243

维系家族的家产继承制 243

家祭与家庙 244

家法与族规 245

家长至上的日常礼仪 246

石牌制和议郎制 246

家族组织的聚族而居传统 248

家风与《颜氏家训》 248

地域村落组织的功能及其管理 249

少数民族的家族组织形式 249

强化认同意识的家族互助 250

影响深远的门第观念 251

传统的亲属关系与称谓 252

谱名与家讳 253

妇女和我国家政传统 254

西南少数民族的取名习俗 254

七、信仰之乡——古代民间信仰习俗 256

先人的天象崇拜 256

崇拜大山和敬奉五岳 257

对土地之神的信仰 257

敬火神和祭水神 258

古人的图腾崇拜 259

古人的祖灵信仰 260

对狩猎之神的信仰 261

鄂伦春族对熊的崇拜 262

石祖崇拜 263

以“火色占农”的火把节 263

流传甚广的占卜习俗 265

城池的尊神——城隍 266

祭灶神、祭财神 267

祭妈祖 268

萨满教信仰 269

傣族的小乘佛教 270

舞龙灯和舞狮子 271

八、大俗大雅——民间百戏娱乐风俗 271

流传千年的踩高跷活动 272

群歌竞作的扭秧歌 273

文雅游戏行酒令 274

雅俗共赏的猜灯谜 275

妇女酷爱的荡秋千 276

古代足球和马球 277

深受人民喜爱的龙舟竞赛 279

除灾祛病的放风筝 280

魔术和杂技 281

绳索翻飞抖空竹 282

盛行不衰的斗鸡游戏 283

健身强体的相扑活动 284

老少皆宜的踢毽子 285

古老的体育竞技——射箭 286

震鼓叫噪的拔河运动 286

博戏和赌博 288

象棋和围棋 289

赛马运动 290

中华民族的春节习俗 291

九、天人同趣——中国人的岁时习俗 291

上元张灯的元宵节 293

寒食节与清明节 294

吃粽子和端午节 295

“七七”乞巧风俗 296

赏月和中秋节 297

赏菊、登高的重阳节 298

过年的序幕——腊八节 299

傣族欢快的泼水节 300

不忘民族之母的瑶族达努节 301

抢花炮和侗族的花炮节 301

歌声如潮的京族哈节 302

载歌载舞的景颇族木脑节 303

尊老敬老的朝鲜族老人节 303

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 304

南方一些少数民族的“三月三”歌节 304

藏族雪顿节 305

藏历新年 307

藏族盼丰收的望果节 308

穆斯林献牲朝觐的古尔邦节 309

盂兰盆节 310

穆斯林的开斋节 310

求子习俗 311

十、生丧嫁娶——中国人的一生 311

成年礼 312

孕期妇女的饮食禁忌 312

缔结婚姻的聘礼 313

送嫁妆习俗 314

形形色色的迎亲礼仪 315

婚姻宴请 316

婚姻食俗 317

做寿习俗 318

热闹的闹洞房 318

殉葬与古俑 319

繁缛的丧礼 320

服丧所穿的各种丧服 321

居丧守制种种 322

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 323

古代的火葬 325

前言 329

制度卷 329

古代奴仆的由来和社会地位 334

一、社会构成——中国的社会阶层 334

秦汉社会阶层的变化:“黔首”的命名 335

奴隶主统治者:王族、巫师和诸侯 335

古代的游侠和政治斗争的关系 336

商人在古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 337

门阀和世家大族 338

南北朝时期的道教徒 339

魏晋时期流民的形成和社会影响 339

佛教徒和中国传统文化 340

唐代庶族地主的兴起和政治作用 342

宋代士人阶层及其文化贡献 343

隋唐乐户和宋元伶人 344

古代妓女和世俗社会 346

元代民族等级的强制划分 347

明代缙绅地主和农民的对立 348

白莲教、秘密会社和近代帮会 350

原始氏族公社的解体和国家的出现 351

二、社会政治制度——中国社会国体和政体的演进 351

周初分封与周天子 352

夏商的王位世袭 352

《周礼》反映的古代中国政体 353

唐宋皇权的消长与政局的变化 354

郡县制和秦汉皇帝制度的确立 354

独具特色的辽夏金元的政治体制 355

明清皇权的进一步强化 356

皇位继承与太子制度 357

多妻制下的后妃 358

皇族的爵邑及其影响 358

外戚及其对皇权与朝政的干预 359

皇帝的奴仆——宦官 360

清末君主立宪制和皇族内阁 361

中华民国的建立与共和政体的尝试 362

历史上少数民族的行政制度 363

家族宗法制的“井田”制度和周代田制 365

三、土地制度——中国社会生存的农业基础 365

汉代的种植改革和集约化耕作制度 366

“废井田、开阡陌”:战国田制的变革 366

曹魏屯田制 368

限田、均田和王莽的“井田”回归 368

西晋的“占田”、“课田”制 369

延续300年的北魏隋唐均田制 370

宋代的土地兼并和族田、义庄 371

从平籴到常平仓、义仓、社仓 372

明代的给爵田和鱼鳞图册 373

种族隔离政策和清代旗地制度 374

口惠实不至的“更名田” 375

民田典卖——封建宗法土地制度的瓦解 376

《天朝田亩制度》 376

历史上少数民族的土地制度 377

人头税的开始:商鞅制定的算赋 379

贡、助、彻——夏商周的租税制度 379

四、户口与赋役制度——中国社会发展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源 379

“文景之治”和“三十税一” 380

先秦两汉的户口制度 380

官府射利和两汉均输 382

汉代的酒榷和盐铁官营 382

以占田、课田为基础的魏晋户调制 383

“大索貌阅”和隋唐的户口 384

与均田制对应的租庸调制 384

宋代的五等户制和农民的徭役负担 385

唐代税法的变革:杨炎的两税法 385

熙宁变法和免役法 386

元明两代的杂泛差役 387

张居正和“一条鞭”法 388

“摊丁入亩”和清代的人口剧增 389

明代的黄册户籍制度 389

西汉专制制度下的“抑末”政策 391

先秦时期的工商食官制度及其变化 391

五、商业与手工业制度——中国社会经济运作的补充 391

征敛苛细的新莽朝工商政策 393

东汉的手工业制度 394

从唐代的车坊说到租赁业的发展 396

五彩缤纷的唐宋商业区和管理制度 397

宋代的商业组织——行会的兴起 399

宋代的盐茶酒专卖和官鬻法 399

明代手工业和班匠制度的废除 400

徽商——古代工商业界的一代天骄 401

清代的行帮、行规和会馆 402

广州十三行:中外商人贸易竞争的集聚地 403

中国古代的丝绸和陶瓷生产 404

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兴起 406

步履艰难的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 407

名目繁多的先秦货币 408

“货贝”与“抱布贸丝”的时代 408

六、货币制度——中国社会经济的流通与交换 408

列国信用的价值支付工具——黄金 410

秦始皇改革币制 411

“开元通宝”:唐代交换领域拓展的象征 412

盛行700年的汉代五铢钱 412

唐代的高利贷制度 413

从“飞钱”到“交子”、“会子” 414

以银作本位的元朝“中统钞” 415

为中央财政创收的宋代钞盐制度 415

“大明宝钞天下通行” 416

进入流通领域的明代“银锭” 417

《金瓶梅》里记载的“钱铺” 418

农民政权铸造的钱币一瞥 419

外国银元流入中国和“光绪元宝”银币 419

民国政府混乱的货币制度 420

先秦时期黄河与江淮间的交通 422

早期海上航线的开辟 422

七、交通、漕运与水利——中国社会的经济命脉及其管理 422

秦汉时期水陆交通的建设与管理 423

丝绸之路:汉唐时期中原与西域的交通 424

大运河的形成及其政治经济作用 425

黄河的治理和中原经济发展的关系 426

唐宋的漕运制度 427

隋唐五代的海港及其管理 428

元代的驿传制度 429

元代的漕粮海道运输 430

江南水系的改善与经济发展 431

明清时代的海上航运 433

清代邮驿制度与管理体制 434

近代交通管理机构与法令的渐趋健全 435

清代的边疆交通与边疆开发 435

现代交通的开端 437

世卿世禄及其在先秦的发展变化 438

从原始社会末期的因事置官到夏商的设官分职 438

八、职官制度——中国社会的统治支柱 438

汉代的中央和地方官制及郡国势力的兴衰 439

博士议政和“六条察事”的监察制度 440

三省六部与九寺五监 441

魏晋南北朝的官制演变 441

道的地方行政系统与隋唐五代的地方官制 442

差遣制与两宋官制 443

参合新旧的辽夏金官制 444

明代中央官制的变化与《大明会典》 445

元代官制的变化与行省的出现和发达 445

清初中央官制与军机处的新体制 447

明代地方官制与“三司” 447

总督、巡抚与清代地方行政 448

从总理衙门的设立到清末新政 449

中华民国的中央与地方行政制度 450

以世卿世禄为基础的周代选官体制 452

以官学为主体的先秦学校制度 452

九、学校与选官制度——中国社会的人才培养与选拔 452

孔子与私学的兴起和发展 453

战国的军功爵和客卿选官系统 454

汉代“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和太学制度 455

“以吏为师”的秦代教育制度 455

两汉“察举”、“征辟”的选官系统 457

以世族制为基础的魏晋九品中正制 458

隋唐科举制和学校制度 459

宋代的理学和书院 461

元代的社学和明代的国子学及地方学校 462

走向衰败的明清科举制度 464

压制与笼络兼施的清代学校制度 465

科举的废除和近代学校制度的建立 466

近代的选举制和文官考试制度 467

夏、商时期兵制的初建 468

十、兵制——中国社会统治的军事保障 468

西周时期的国家常备军 469

春秋、战国军队的增多和兵种的发展 470

秦、汉的中央军和地方军 471

三国的世兵制和屯田制 472

晋代军制变动带来的混乱 473

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及其消亡 474

南北朝时期对军队控制的加强 474

五代十国分裂时期的牙兵制 475

宋代兵权的集中及其后果 476

名目繁多的辽金夏军队 477

元代的蒙古军和汉军 478

明代兵制的扩展与健全 479

清代的八旗兵和绿营兵 480

近代军种的发展和训练 481

北洋军阀和国民政府时期的部队编制 482

事神致福的“吉礼” 483

固结家族血缘组织的宗法制度 483

十一、礼乐制度——以伦理等级为软性约束的社会规范 483

造势庆功的“军礼” 485

哀邦忧国的“凶礼” 485

朝聘盟会的“宾礼” 487

助人成长的“嘉礼” 488

日常社会生活中的礼节规定 489

宗族法规和祠堂供奉 489

褒贬帝王、大臣善恶的谥法制度 490

帝王死后安身的陵寝制度 491

划分等级尊卑的官服制度 492

配合“礼”的“乐”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494

古代婚姻礼制的演变 494

乐器、乐律、乐舞的创造和发展 496

近代礼仪制度的开始 497

太平天国的礼仪制度 498

作《刑书》和铸《刑鼎》 499

刑法的滥觞——配合《周礼》的《吕刑》 499

十二、刑法制度——以暴力强制为硬性约束的社会规范 499

商鞅变“法”和秦代的法律制度 501

李悝和《法经》 501

从“约法三章”、《九章律》到《春秋》决狱 502

三国时的法治及魏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 503

“以敕代律”的宋代刑法制度 504

隋《开皇律》和唐律的制定与修改 504

元代的法律制度 505

《大明律》和君主极权及法外特务统治 506

集封建法典大成的《大清律》及文字狱 507

农民政权的法典:太平天国的法律制度 508

清末的“预备立宪”和《钦定宪法大纲》 509

中华民国的立法与司法制度 510

沈家本和中国近代法律制度的开创 510

科技卷 513

前言 513

独树一帜的世界本原理论:元气说 518

“天道自然”与古代科学的兴起 518

一、道法自然——古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总体思考 518

虚空与实体结合的物质结构论 519

对世界的抽象概括:阴阳五行与八卦 520

庄子“马生人”的生物循环转化论 521

“有生于无”的宇宙创生说 521

“天人感应”说的科学基础 523

对宇宙演化之谜的解释 523

刘禹锡的“相胜相用”思想 524

王夫之的物质与运动不灭思想 525

炼丹术中的“变化”观念 527

积极有为的科学观:机发论 527

风水说与古代的地学 529

魅力独特的中医学 530

富有东方色彩的天文理论 532

农业古国源远流长的农学 533

天球与二十八宿 534

二、术穷天地——辉煌的古代天文历法成就 534

阴阳合历与二十四节气 535

春秋战国之际的天文进步 536

张衡与浑天说的成熟 537

水运浑象:技术与科学结合的典范 538

两晋、南北朝天文学的新发现 539

主张“天了无质”的宣夜说 539

祖中之与新历法的诞生 540

一行的天文学贡献 542

郭守敬对天文仪器的改进 543

对彗星、流星雨的观察与解释 544

日月食的成因与预报 546

宝贵的新星与超新星记录 547

揭暄对天体自转的认识 548

明代天文历算的衰落 548

王锡阐、梅文鼎的天文学研究 549

远古的数学萌芽 550

三、独树一帜——内容丰富的古代数学 550

世界上最早的十进制和机械运算 551

《管子》、《考工记》中的数学知识 552

点、线、面、体等概念的形成 554

最早的极限概念 555

“象数之学”中的数学真知 556

《九章算术》:中国数学的圣经 557

刘徽的《九章算术注》 558

祖中之的数学贡献 559

割圆术:对极限思想的合理应用 559

《梦溪笔谈》中的数学探讨 560

宋元数学的新进展 561

从天元术到四元术 562

徐光启与《几何原本》的翻译 563

梅文鼎对西方数学的消化吸收 564

明安图:将中西数学方法交融的第一人 565

古老的墨家动力学思想 566

四、显据实理——古代对物质和生命现象的深刻认识 566

比阿基米德更早的杠杆原理 567

墨家精深奇妙的光学研究 568

对虹、晕等大气光学现象的研究 569

赵友钦的光学实验 569

振动现象的利用及声音的本质 570

音乐实践导致的声学发现 571

古代对雷电和静电的记载与认识 572

朱载堉与十二平均律 572

对磁现象的研究 573

地震与地动仪 574

古代地图和制图六体 575

先秦著作中的地学记述 576

郦道元与《水经注》 577

沈括对地学的贡献 578

隋唐地学的多方面进展 578

王士性的地理学成就 579

徐霞客的旅行与地学研究 580

古代的矿物学知识 581

综合性极强的古代物候知识 582

古代的气象观测与预报 582

炼丹术与化学的萌芽 583

古代的动植物分类方法 584

孔子道出的生物变异现象 586

“物生自类本种”的遗传规律探寻 586

从石器到青铜器时代 587

五、巧同造化——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古代技术 587

铜绿山古矿遗址的昭示 588

青铜、白铜与黄铜 589

不用火的冶金法 590

炼钢技术的持续进步 591

陨铁与铁器时代 591

叠铸法与失蜡法 592

水排:对自然能的开拓利用 593

集制造技术之大成的水运仪象台 594

古代的水钟表:漏刻 594

历经多次发明的指南车 595

指南针的发明与作用 596

蔡伦与造纸术的成熟 598

炼丹炉中诞生的火药 599

从雕版到活字印刷 600

瓷器与中国 601

丝绸与丝绸之路 603

酒的酿造与蒸馏 604

茶、《茶经》、茶叶 605

精湛的古代油漆技术 606

讲究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 608

至今仍在使用的翻车 609

生产中的生物技术 610

重要的武器和交通工具:车 611

船舶制造中的多项创举 612

几种主要能源的发现与利用 613

阳燧与冰透镜取火术 613

黄道婆对纺织技术的改进 614

壮族的纺织品 615

鲁明善和《农桑衣食撮要》 615

春秋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 616

六、相胜相用——智慧与气魄交织的工程、建筑 616

邗沟与鸿沟 617

绵延万里的长城 618

特殊的古代交通工程:栈道 620

隋代大运河的开掘 621

潘季驯对黄河的有效治理 622

元明运河改道工程 622

我国现存最早的砖塔——嵩岳寺塔 624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塔——应县木塔 625

鬼斧神工的赵州安济桥 626

城建规划的雏形——隋朝都市的建设 627

西域的奇迹:新疆坎儿井 628

独特的古代建筑思想 630

情趣独具的园林建筑 631

最具中国园林建筑特色的廊与假山 632

天坛建筑中的奇妙知识 633

清初太和殿重建工程 635

砖石筑成的地下宫殿——陵墓 636

神奇的凹型大屋顶 637

詹天佑与京张铁路 638

中国医学起源探说 640

七、天人相应——以民族文化为根基的古代医学 640

不朽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 641

“起死回生”的神医扁鹊 642

世界行麻醉手术第一人——华佗 643

《伤寒杂病论》——第一部中医临床专著 644

从神农尝百草到《神农本草经》 645

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 646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647

王叔和的《脉经》及诊脉技术 648

药王孙思邈与《千金方》 649

中药剂型杂说 650

方剂学中的君、臣、佐、使 651

王惟一和针灸铜人 653

法医名著《洗冤集录》 654

各创门派的金元四大家 655

独树一帜的“戾气”说 656

“人痘”接种术 657

炼丹术与化学药物 658

神奇的古代外科术 659

古代的妇产科学 660

中医独特的舌诊技术 661

古代的人体解剖学 662

针灸学——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663

古代医事制度 664

古代医学教育 665

从张骞到利玛窦看中外医学的交流 666

藏医和蒙医 667

“李约瑟难题” 668

八、凤凰涅槃——传统科技的没落与近代科技的兴起 668

明清学制对科技的负效应 669

封建政治经济制度对科技的阻碍 670

中西科技的不同特点 671

面对西洋科技的中国士大夫 672

中国的“闭关锁国”与西方的“科学世纪” 673

鸦片战争后观念的变革 674

洋务运动前后对西方科技的引进 675

从牛顿学说的介绍看吸收外来知识的难度 676

铁路在中国的曲折命运 677

从“格致”到“科学” 678

五四前后的科学救国梦 679

近代大学制度的形成 680

留学运动的兴起 681

科学学会的涌现 682

科学研究机构的建立 683

从中国科学社到中央研究院 684

科学在民族的危亡中艰难前进 685

前言 689

思想卷 689

古代的天道观念 694

神话传说中的哲学思想萌芽 694

一、天人之际——传统的天道观、宇宙论和天人关系 694

古代的时空观 696

“大九州”的世界模型 697

《天问》对终极问题的求索 698

《周易》和《太玄》的宇宙图式 699

《月令》的天人关系规则 700

《淮南子》的自然天道观和宇宙演化论 701

《太极图说》的宇宙论 702

古代的环保思想 703

古代的自然观 703

天命思想 705

人定胜天的思想 706

中医理论及其天人思想 707

天人合一的观念 707

“天不变,道亦不变” 708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709

天道与人道统一的圣贤理想 710

《西铭》的天人纲领 712

先秦的朴素唯物论思想 713

二、心物有无——传统的唯物论、唯心论和理论范畴 713

古代的唯心论思想 714

老子的“道”:“有”、“无”的统一 715

古代的“理气论” 716

形、神关系 716

佛教的“四大皆空”观 718

古代的“道器论” 718

“中国禅”的观念 719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 720

“理”和“心” 721

“致良知”的心学 722

“求诸己”的意志自由思想 723

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思想 724

古代中国人知足乐天的心态 725

传统的心物观念与艺术精神 727

古代的人性论 728

三、性命人我——传统的人性论、人生观和伦理道德 728

传统的个性观 729

古人的情感观念 731

传统的性观念 732

古代的生死观 733

全性保真的养生观 734

古代的伦理思想 736

儒家人生观和“仁”的观念 737

道家的人生观 739

“兼爱交利”的墨家思想 739

杨朱派的人生观 740

佛家“苦”的人生观 741

“泛爱众而亲仁” 742

孝悌观念 743

礼的功能及其根本精神 744

传统的人格观念 745

大学之道 745

“士君子”的精神 747

传统的自我修养观念 748

传统的人文精神 749

阴阳五行观念 750

四、言意思辨——传统的辩证法、认识论和思维方式 750

中庸思想 751

《周易》和古代辩证法思想 752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753

庄子的相对主义思想 754

“和而不同” 755

《孙子》及兵家的辩证法思想 756

古代的偶然、必然观念 757

《黄帝内经》的整体观 758

《解蔽》的认识论思想 759

虚静之道 760

思辨分析的方法及观念 760

统合而直观的思维方式 761

格物致知 761

名家的诡辩论 762

古代的逻辑思想 762

“言不尽意”的语言哲学 763

古代的教育思想 764

五、知行之间——传统的知识论、方法论和实践理性 764

古代的蒙养观念 765

古代的方法论之争 766

古代的实证精神 768

先秦的实用理性 769

古代的经验论 769

古代农学家的务实精神 770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771

“疾虚妄”的理性批判精神 771

经世致用思想 773

《日知录》的方法论 773

事功之学和功利思想 774

耕读传家的观念 775

古代的知行观 776

孙中山的“知难行易”思想 777

经验论的真理观 778

六、义理学术——传统的真理观、价值观和哲学思潮 778

唯理论的真理观 779

古代的价值观 780

古代的荣辱观和贫富观 781

古代的快乐论和幸福观 783

古代农民起义的思想武器 784

经学思想传统 785

魏晋玄学思想 786

隋唐佛学思想 787

宋明道学思想 788

清代朴学和乾嘉学风 789

王安石的新学和变革思想 790

陈亮的功利主义思想 791

李贽的叛逆精神 792

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 793

近代改良主义思潮 794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795

古代的文化观 796

七、文化道统——传统的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理想 796

现代新儒家的思想 796

“道统”思想 797

“文以载道”的观念 798

“夷夏之辨”和民族观念 799

古代的爱国主义思想 800

古代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态度 801

晚清“中体西用”观念 802

古代的历史观 803

《史通》和刘知几的史学思想 804

温柔敦厚的诗教 805

平等和均富观念 806

“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808

《礼运》和“大同”理想 809

五四新文化观 810

古代的社会等级观念 811

“群”与“分”的社会学思想 811

八、政治教化——传统的社会观、教化观和政治理念 811

古代的人口思想 812

入世和遁世思想 813

古代的经济思想 814

“重农轻商”观念 815

古代的理财观念 816

古代的婚姻家庭观 818

三从四德和古代的女性观 819

家国同构和宗法观念 820

祖先崇拜观念 821

礼乐教化的思想 822

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 823

“法、术、势”和政治权术思想 824

“春秋大义”和大一统观念 824

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 825

限制君权的灾异谴告观念 826

“半部《论语》治天下” 827

传统的德治主义 828

古代的法治观念 830

古代的人治观念 831

古代的天治思想 833

九、神道设教——传统的有神论、无神论和宗教哲学 833

受命于天的神权思想 834

道教和初民信仰 835

道家哲学和道教思想 836

其他外来的宗教思想 837

汉化的佛教思想 837

古代朴素的无神论思想 838

“敬鬼神而远之” 839

近代科学的无神论思想 840

神灭论和神不灭论之争 840

“以美育代宗教”的人道教思想 841

古代的宗教观 842

古代的宗教宽容精神 843

古代的宿命论思想 843

三教合一 845

孔教 846

古代的万物有灵论 848

十、怪力乱神——传统的泛灵论、鬼神观和神秘信仰 848

古代的原始崇拜 849

古代的造神运动 850

古代的创世观念 850

神话和“怪力乱神” 851

仙话和神仙思想 853

殷墟卜辞中的鬼神信仰 854

秦汉的方士和方术思想 855

汉代的谶纬迷信思想 856

轮回和果报观念 857

星命、相术、堪舆和吉凶观念 859

密宗的修行观念 859

神秘体验和气功观念 861

古代民间的巫术信仰 862

古代的神秘主义 863

“淫祀”和“惑世诬民”的“邪说” 863

前言 867

文学卷 867

诗三百 870

一、根深叶茂——诗坛巡礼 870

屈原与楚辞 871

汉乐府 872

《古诗十九首》 873

建安诗歌 874

陶渊明的田园诗 875

山水诗与大、小谢 876

齐梁宫体诗 877

南北朝民歌 878

初唐诗坛与陈子昂 879

盛唐山水田园诗 880

盛唐边塞诗 882

诗仙李白 883

诗圣杜甫 884

五彩缤纷的中唐诗坛 885

唐诗殿军“小李杜” 887

梅欧体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889

充满理趣的苏轼诗 890

黄庭坚与“点铁成金” 892

陆游的爱国诗篇 893

杨万里与范成大 894

宋末遗民诗 896

元诗四大家 897

明初吴中四杰 898

清初三先生 899

江左三大家 900

王士禛与《秋柳诗》 901

梁启超与“诗界革命” 902

新诗开拓者郭沫若 904

新月派诗人 905

词的起源与体性 906

二、玉树琼花——词林鸟瞰 906

敦煌曲子词 908

花间词与温庭筠 909

南唐词与李煜 910

宋初的雅词 911

柳永的坎井俚词 912

横放杰出的苏轼词 913

婉约词宗匠李清照 914

大晟词与周邦彦 914

南宋豪放派词 915

横竖烂漫的辛弃疾词 916

姜夔与风雅词 917

云间派词 919

金元词坛 919

北曲的渊源与体制 920

三、一代天骄——曲苑撷英 920

阳羡词派与陈维崧 920

元散曲前期名家 921

南典的渊源与体制 921

元散曲后期名家 922

元散曲中的市井作品 923

元散曲中的志情作品 923

元散曲中的感伤倾向 924

元散曲中的花间作品 924

元散曲中的巧体举隅 925

先秦历史散文 926

四、百世风流——散文纵览 926

先秦诸子散文 927

两汉史传文 929

两汉政论文 929

汉赋 931

唐人骈文的名家名作 932

魏晋六朝的抒情小赋 932

“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散文 933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 934

晚唐讽刺小品 936

欧阳修与北宋散文的发展 937

“三苏”散文的建树 938

王安石与曾巩的散文 939

归有光的抒情散文 940

《唐宋八大家文钞》 940

晚明小品 941

清代散文名家 942

清代骈文名家 943

鲁迅的杂文 944

《古文观止》 944

周作人的小品文 945

小说观念的演进 946

五、大器晚成——中国小说流变 946

上古神话与《山海经》 947

六朝志人小说 949

六朝志怪小说 949

唐人传奇 951

宋元话本小说 952

明清拟话本小说与“三言二拍” 953

明清笔记小说 955

水浒故事与《水浒传》 956

三国故事与《三国演义》 957

《西游记》与神魔小说 960

《金瓶梅》与世情小说 961

《三侠五义》与公案侠义小说 962

《东周列国志》与历史小说 962

《儒林外史》与讽刺小说 963

文言短篇的杰作《聊斋志异》 964

《好逑传》与言情小说 964

古代长篇的冠冕《红楼梦》 965

鲁迅的小说成就 967

晚清谴责小说 967

创造社的小说家 968

文学研究会的小说家 970

中国戏曲的起源 971

六、东方明珠——戏剧摭谈 971

《西厢记诸宫调》 972

宋元南戏 972

元杂剧的体制结构 973

人民戏曲家关汉卿 975

马致远与《汉宫秋》 976

元杂剧中的包公戏 977

王实甫的《西厢记》 978

“荆、刘、拜、杀” 979

明人传奇 981

高明与《琵琶记》 981

徐渭与《四声猿》 982

汤显祖的《牡丹亭》 983

“一、人、永、占” 984

孔尚任与《桃花扇》 986

昆山腔和弋阳腔 987

洪昇与《长生殿》 987

花部与雅部 988

田汉与南国社 989

话剧的兴起 989

曹禺的话剧创作 990

少数民族神话 991

七、绚丽多彩——少数民族文学 991

《格萨尔王传》 992

《江格尔》 993

《玛纳斯》 994

《福乐智慧》 995

《突厥语大辞典》 997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998

八、滔滔长河——文学批评漫话 998

诗言志 999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1000

曹丕的文学观 1001

陆机的“缘情”说 1002

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 1003

钟嵘《诗品》 1003

文以载道 1005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1006

韩愈的“不平则鸣”说 1006

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 1008

元好问的《论诗三十绝句》 1009

宋代的诗话 1009

李贽的“童心”说 1010

李渔的戏曲理论 1011

金圣叹的小说批评 1012

王士禛的“神韵”说 1013

清代词论述评 1014

袁枚的“性灵”说 1014

王国维的“境界”说 1015

建安七子 1016

九、茫茫九派——文学流派扫描 1016

竹林七贤 1017

元嘉体 1018

永明体 1019

初唐四杰 1020

上官体 1020

边塞诗派 1021

田园诗派 1022

元和体 1023

长吉体 1024

苦吟体 1025

香奁体 1026

江西诗派 1027

西昆体 1027

唐宋八大家 1028

婉约派 1029

豪放派 1029

江湖派 1030

台阁体 1031

四灵派 1031

前后七子 1032

茶陵派 1032

公安派 1033

临川派 1034

竟陵派 1034

云间派 1036

复社 1036

吴江派 1036

常州词派 1037

浙西词派 1037

文学研究会 1038

创造社 1039

前言 1045

艺术卷 1045

艺术与劳动 1048

一、审美初醒——中国史前艺术 1048

艺术与宗教 1049

艺术的起源 1050

旧石器时代艺术的萌芽 1051

仰韶文化彩陶 1052

大汶口文化白陶 1053

龙山文化黑陶 1054

河姆渡文化雕塑 1055

红山文化玉器 1056

良渚文化玉器 1057

原始岩画 1058

原始音乐 1059

原始舞蹈 1061

原始建筑 1062

阶级社会艺术的分化 1063

二、雅俗分野——中国艺术的分化与互渗 1063

青铜艺术 1064

玉雕艺术 1065

秦兵马俑 1066

唐三彩 1067

官窑 1068

民窑 1070

宫廷音乐 1071

文士音乐 1072

民间音乐 1074

供奉宫廷的戏曲 1075

文士戏曲 1077

民间戏曲 1078

文人画 1080

院体画 1082

民间绘画 1083

民间雕刻艺术 1085

民间剪纸艺术 1086

皮影艺术 1087

织绣工艺 1088

漆器艺术 1089

印染工艺 1090

景泰蓝 1090

帝王苑囿 1091

私家园林 1092

宫殿建筑 1093

里巷民居 1095

绘画传统的形成和发展 1096

三、源流正变——中国艺术传统的演变 1096

版画的演变 1098

外来画种的民族化 1100

书法源流 1101

篆刻源流 1103

雕塑的演变 1104

音乐的演变 1107

戏曲的演变 1108

曲艺的演变 1110

舞蹈的演变 1111

工艺的演变 1112

建筑的演变 1114

民族风格的初步形成:先秦两汉绘画 1115

四、丹青世界——中国绘画艺术 1115

承上启下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绘画 1117

向高峰迈进的隋代绘画 1118

唐代:绘画艺术的鼎盛期 1119

动乱年代的绚烂之花:五代十国绘画 1121

宋辽金绘画的全面发展 1122

元代绘画主流的转变 1124

流派纷呈的明代绘画 1126

清代:中国古代绘画的辉煌尾声 1127

汉字与书法 1129

五、笔墨金石——中国书法篆刻艺术 1129

书法艺术的基本构成 1130

书法艺术的美学特点 1132

碑学与帖学 1133

书法史分期 1135

篆刻史分期 1136

篆刻的美学特点 1137

古代绘画的风格流派 1138

六、百花齐放——中国艺术的流派风格 1138

近代绘画的风格流派 1141

现代绘画的风格流派 1142

版画的风格流派 1144

书法的风格流派 1145

篆刻的风格流派 1146

玉雕的苏作、京作和粤作 1148

木雕的地方特色 1149

竹刻艺术的流派 1150

刺绣的地方特色 1151

织锦艺术的地方特色 1153

近现代戏曲的类别和风格 1154

近现代曲艺种类和风格 1155

古典戏曲艺术体系 1156

少数民族绘画 1158

少数民族戏剧 1160

少数民族音乐 1161

园林的不同风貌 1163

南北民居的特色 1164

图腾图案 1166

七、天国倒影——中国宗教艺术 1166

先秦具象艺术的宗教痕迹 1167

明器和其他随葬艺术品 1168

宗教造像 1169

宗教造像的不同风格 1171

麦积山石窟 1172

炳灵寺石窟 1173

云冈石窟 1175

龙门石窟 1176

北朝晚期石窟 1178

四川石窟 1178

敦煌艺术宝藏 1179

佛教名刹营造艺术 1180

古塔营造艺术 1181

道教宫观营造艺术 1183

寺观壁画 1184

墓室壁画 1185

阴阳 1186

八、造化心源——中国艺术的规律与范畴 1186

意象 1188

意境 1189

气韵 1190

风骨 1190

气势 1191

品格 1192

形神 1193

虚实 1194

奇正 1196

声情 1198

宾主 1198

趣味 1199

有法与无法 1200

似与不似之似 1201

迁想妙得 1202

谨毛失貌 1203

解衣般礴 1204

书画同源 1205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1206

技道两进 1206

大音希声 1207

声无哀乐 1208

中和之美 1209

前言 1213

历史卷 1213

新石器时代 1218

旧石器时代 1218

一、文明滥觞——史前期的中国历史端绪 1218

三皇五帝的传说 1220

尧舜禹的传说时代 1221

夏代的历史文化 1222

成汤革命和奴隶制国的建立 1223

商民族的兴起和生产活动 1223

盘庚迁都和殷文化的兴盛 1224

龟甲卜辞和天治主义文化 1225

殷纣的东扩和西伯的拓土 1226

武王灭商和周公摄政 1227

二、百世开基——先秦时代确立的历史走向 1227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1228

诸夏夷狄之争和西周的灭亡 1229

厉王暴政和“共和元年” 1229

王室式微和五霸继兴 1230

周楚文化的南北竞雄 1231

礼崩乐坏的“春秋” 1232

子产的政治改革 1233

群雄角逐的战国形势 1234

商鞅变法和秦国的勃兴 1235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1235

合纵与连横 1236

六合八荒归一统 1238

“士”的崛起 1238

“书同文,车同轨” 1240

三、天下一统——秦汉时代奠定的国家规范 1240

万里长城 1241

焚书坑儒和文化专制 1242

楚汉相争和汉王朝的建立 1244

陈胜、吴广揭竿而起 1244

异姓诸侯的剪除和汉帝国的巩固 1246

第一黄金时代:文景之治 1247

吕后干政 1247

七国之乱和中央集权 1249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250

武皇开边 1251

王莽新朝的复古改制 1253

绿林起义和东汉的建立 1254

外戚专权和宦官乱政 1255

清议之风和党锢之祸 1257

两汉经济 1258

黄巾起义和群雄割据 1259

四、分合之际——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历史 1259

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 1260

屯田养民和拓土扬帆 1262

西晋的短期统一 1263

魏晋清谈和玄学 1264

八王之乱和晋室东渡 1264

北方的战祸及淝水之战 1266

南朝的更替 1267

北朝的兴衰 1268

大分裂时代的文化创造 1269

开皇之治 1270

隋朝的统一 1270

炀帝的暴政与覆灭 1272

五、盛世气象——隋唐时期的辉煌历史 1272

唐朝的建立 1273

贞观之治 1274

武则天的周朝 1275

开元盛世 1276

安史之乱和盛唐的式微 1278

藩镇割据的失控局面 1279

永贞革新 1280

朋党之争 1280

黄巢暴动和唐朝灭亡 1282

开科取士和文官体制 1282

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 1284

雄现天下的文化成就 1285

六、安危变奏——五代、两宋时期的中国历史 1287

战乱不休的五代 1287

相对稳定的十国 1288

黄袍加身的陈桥兵变 1289

“杯酒释兵权”及其后果 1290

“澶渊之盟” 1291

北宋经济的发达 1292

升平之世的危机 1293

王安石变法和反对派 1294

党人碑与北宋后期政争 1296

北宋末期的民变 1296

靖康之难 1297

绍兴中兴 1298

“南望王师又一年” 1299

“直把杭州作汴州” 1301

偏安朝廷的覆灭 1302

两宋的文化成就 1303

七、激荡磨合——辽、西夏、金和元朝的历史 1304

契丹人的一朝二制 1304

西夏的兴起 1305

辽、宋、西夏的三角关系 1306

完颜氏金朝的勃兴 1308

宋金对峙与经济文化交流 1309

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 1309

元世祖的一统江山 1311

元朝对西藏的经略 1312

耶律楚材主政 1313

元代儒学的重振及其意义 1314

元代经济状况 1315

元末大起义 1316

八、回光返照——明、清时期的中国历史 1317

明朝的建立 1317

专制皇权的加强 1319

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1320

郑和下西洋 1321

明代的对外关系和边务 1321

厂卫的设立和特务统治 1322

土木之变 1324

海禁与倭寇 1325

明代的资本主义萌芽 1326

荒唐帝王和阉党专权 1327

传教士东来 1328

东林党 1329

边疆地区的动乱 1330

农民起义和闯王进京 1331

清军入关 1332

郑成功收复台湾 1333

科举驭士和文字狱 1334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335

第四黄金时代:康乾盛世 1336

危机四伏 1337

九、巨劫奇变——晚清时期的中国近代史 1338

天朝门口的炮舰 1338

第二次鸦片战争 1340

天国的悲剧 1342

洋务运动 1344

甲午惨败 1345

维新变法的命运 1346

义和团运动与半殖民地的深化 1348

“欧风美雨驰而东” 1350

清末新政 1351

同盟会与革命党 1352

武昌首义和民国诞生 1353

十、曲折历程——民国时期的中国现代史 1355

“揖美追欧,旧邦新造” 1355

袁世凯窃国 1356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1357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358

北伐战争 1360

土地革命和红军长征 1361

日本侵华和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1364

抗日战争的敌后游击战 1365

抗战胜利和内战爆发 1366

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失败 1368

新中国诞生 1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