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文化与交际的定义与范畴 1
一、文化的定义 1
二、文化的范畴 4
三、交际的定义 6
四、跨文化交际的定义 6
五、文化与交际的关系 7
第二节 跨文化交际的特征 7
一、文化的认同感 7
二、文化的无意识性 8
三、文化的优越感 8
第三节 跨文化交际的现状及特点 9
第四节 跨文化交际学的性质与研究内容 11
一、跨文化交际学的定义 11
二、跨文化交际学的性质 13
三、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内容 13
第五节 跨文化交际学的历史与现状 15
一、美国跨文化研究综述 15
二、前苏联及俄罗斯跨文化交际研究综述 18
三、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综述 19
第六节 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意义 21
一、发现差异 21
二、认识差异 21
三、超越差异 22
第二章 跨文化交际理论综述 23
第一节 跨文化传播及交际理论综述 23
一、文化传播理论 23
二、文化变异性理论 25
三、侧重有效效应的理论 28
四、侧重调整或适应的理论 32
五、侧重身份协商或身份管理的理论 34
六、侧重传播网络的理论 38
七、侧重文化适应与调整的理论 40
第二节 语言习得理论综述 43
一、克拉申的监察模式 43
二、中介语理论 45
三、认知理论 48
第三章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 50
第一节 中西文化差异宏观把握 50
第二节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差异因素比较 55
一、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比较 55
二、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比较 60
三、中西方宗教差异比较 64
四、中西方语言哲学观差异比较 65
第四章 语言与跨文化交际 74
第一节 语言中的文化 77
第二节 跨文化交际中对语言文化的整体把握 83
一、词汇的跨文化指向 83
二、句法的跨文化承载 86
三、篇章的跨文化承载 88
第三节 语义的跨文化对比 91
一、指示意义相同,联想意义不同或截然相反 93
二、指示意义相同,联想意义部分相同 97
三、指示意义相同,联想意义不对应 99
四、各自文化中特有的词汇 100
第四节 语用失误分析 101
一、语用—语言失误 102
二、社会语用失误 120
三、文化迁移 138
第五节 语言交际中的文化透视 144
第五章 非语言与跨文化交际 187
第一节 非语言交际综述 187
一、非语言交际的定义 187
二、非语言交际研究的发展过程 187
三、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的对比 189
四、非语言交际的种类 190
五、非语言的交际功能 191
第二节 非语言交际与文化 192
一、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192
二、文化对非语言交际的影响 194
第三节 体态语 195
一、眼睛动作 196
二、面部笑容 197
三、手势 198
四、腿部姿势 199
五、身体姿势 199
第四节 副语言 200
第五节 客体语 202
一、相貌 202
二、服饰 203
三、饰品 205
四、气味 205
五、笔迹 205
第六节 环境语言 206
一、时间语 206
二、空间语 209
第七节 跨文化交际冲突的克服策略 212
第六章 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214
第一节 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214
一、语言能力的界定 214
二、语言交际能力的界定 217
三、语言交际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关系 222
第二节 外语教学中所面临的文化教学问题 227
第三节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原则 234
一、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基本原则 234
二、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原则和方法 235
第四节 课程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242
一、口语课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242
二、阅读课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246
三、听力教学与交际能力培养 251
四、写作教学与交际能力培养 256
参考文献 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