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生态文明 1
第一篇 时代诉求 3
第一章21世纪:从生态危机走向生态文明 3
第一节 生态环境问题 3
一 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 3
二 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 8
第二节 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 11
一 生态环境问题的全球化 11
二 生态文明时代的特征 16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生态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 21
一 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 21
二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4
三 生态文明建设是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27
第二篇 历史生成 33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思想 33
第一节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 33
一 关于自然的思想 34
二 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36
三 关于资本主义反生态本质的思想 43
四 关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思想 46
第二节 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49
一 关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思想 49
二 关于人要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51
三 关于环境问题重要性的思想 52
四 关于协调好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53
五 关于生态学的思想 55
第三节 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思想 56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态思想的主题是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 56
二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态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57
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思想与生态规律相契合 59
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 60
第三章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现代转化 62
第一节“天人合一”的生态传统 62
一 儒家的“天人合一” 63
二 道家的“天人合一” 67
第二节“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 70
一 深邃的“道”对自然的依顺 70
二“无为”不妄的处事态度对自然的尊重 73
三“知常”“知足”的生活修养对自然的爱惜 75
第三节“参赞化育”的生态行为准则 76
一尽“人道”“不与天争职” 76
二以“至诚”参赞万物 77
三达“中和”以求共荣 79
第四节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81
一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独特价值 81
二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历史局限 88
三 传统生态智慧的时代提升: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生成之源 90
第四章 西方生态思想的理论借鉴 98
第一节 西方生态哲学流派 98
一 人类中心主义 98
二 非人类中心主义 102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109
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 109
二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 111
三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14
四 可持续发展的衡量体系 115
第三节 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 117
一 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 117
二 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生成 119
三 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 122
第四节 西方生态思想的理论评析 124
一 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误区 124
二 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性探索 127
三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 130
四 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 132
第三篇 理论形态 139
第五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 139
第一节 人类自然观的历史演进 140
一 远古时期的神话自然观 141
二 古代有机整体的自然观 143
三 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 145
四 近现代天人对立的自然观 147
第二节 近现代以来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考量 151
一 自然的本性和人的特性 151
二“人化”与“反人化”的对峙 153
第三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 155
一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155
二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159
第六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观 167
第一节 传统工业经济观及其环境公害 167
一 传统工业经济观 167
二 经济的“外部性”与环境公害 168
第二节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172
一 中国经济的基本状况 172
二 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173
第三节 生态经济学——生态经济观的学理支撑 176
一 生态经济学的兴起 176
二 生态经济学的演进 177
三 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180
第四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观的主要观点 182
一 经济系统必须在生态系统可承载的范围内开展活动 182
二 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185
三 以生态为导向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187
四 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符合生态要求 191
第七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观 194
第一节 生态政治的兴起与发展 194
一 现代环境运动是生态政治兴起的社会基础 194
二“绿色”政党的建立是生态政治的突出表现形态 196
第二节 生态政治的特征与基本主张 199
一 生态政治的特征 200
二 绿党和社会党的生态政治主张 202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政治观的理论内涵和基本特征 208
一 以马克思主义为生态政治的指导思想 208
二 以科学发展观为生态政治的行动指南 211
三 以环境友好为社会发展的目标要求 213
四 以生态化管理为生态执政的根本方法 215
五 以公众参与为生态政治的社会基础 217
六 以全球合作为生态政治的谋划界域 218
第八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社会观 221
第一节 生态社会发展观 221
一 社会发展符合自然生态规律 222
二 社会发展与生态承载能力相适应 222
三 社会发展植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之中 224
四 社会发展追求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25
五 社会发展凸显生态效益 226
六 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根本 228
第二节 生态人口观 229
一 人口状况与生态环境紧密相关 230
二 控制人口数量,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231
三 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33
四 从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高度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235
第三节 生态安全观 236
一 生态安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 238
二 生态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治目标的实现 239
三 生态安全问题对国家文化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240
四 生态安全是当代军事、政治、经济安全的主题 241
五 保障我国生态安全的措施 241
第四节 生态教育观 246
一 生态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 247
二 生态教育是一项具有公益性的全民教育 248
三 生态教育承担着培养“生态人”的历史重任 248
四 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是生态教育的核心内容 249
五 生态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251
第四篇 当代价值 257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实践与观念革新 257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生态观念与生态实践 257
一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生态观 257
二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生态实践 260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生态观念的变革与生态实践 266
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的演变 266
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实践 275
第十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价值诉求 288
第一节 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 288
一 生态与发展问题之争 288
二 生态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92
三 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97
第二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价值目标——人的全面发展 302
一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303
二 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 310
三 人与自然共生共荣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312
参考文献 321
后记 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