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前言 1
第一章 旧时代的终结 1
第二章 从徐家汇到佘山(1872—1912) 6
第三章 中央观象台(1912—1928) 10
第一节 改历(1912—1924) 10
第二节 创建近代天文台之梦(1912—1918) 13
第三节 《观象丛报》与中国天文学会 15
第四节 古代天文仪器回归(1920—1921) 17
第五节 接管青岛观象台(1921—1926) 19
第六节 时政委员会(1927) 22
第四章 天文研究所(1927—1934) 26
第一节 天文研究所(1927—1928) 26
第二节 选址紫金山(1928—1929) 28
第三节 第四次太平洋科学会议(1929) 34
第四节 天堡峰(1929) 36
第五节 方案设计与工程招标(1929—1931) 39
第六节 建台(1931—1934) 43
第七节 古代仪器迁运南京(1933—1934) 48
第八节 天文台(1931—1934) 52
附:余青松之“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紫金山天文台” 57
第五章 紫金山(1934—1938) 63
第一节 观测 63
第二节 日全食(1936) 71
附:邹仪新之“日蚀观测日记” 83
第三节 抗战(1937) 87
第四节 撤离 90
第一节 建台凤凰山(1938—1939) 93
第六章 凤凰山(1938—1946) 93
第二节 恢复 96
第三节 交接(1941) 101
第四节 日机轰炸下的日全食观测(1941) 104
附:胡继勤之“日全蚀观测意义” 119
第五节 研究 123
第六节 艰难岁月 126
第七节 胜利 131
第八节 战后 133
第七章 重返紫金山(1946—1949) 136
第一节 回国风波·日食 136
第二节 困窘中的恢复 138
第三节 编历 141
第四节 人员 145
第八章 今日紫金山天文台(1949—) 151
第一节 天体物理学前沿和基本理论研究 153
第二节 太阳系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动力学研究 155
第三节 射电天文研究与技术研发 158
第四节 空间天文观测与研究 160
第九章 成就与人物 162
第一节 成就(—1949) 162
第二节 人物 168
附录 201
一、大事年表 201
二、历任台长表 205
三、职员表 207
综合索引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