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哲学四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宋志明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16117484
  • 页数:412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为起点,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终点,是关于109年间中国近现代哲学的综合研究,由《总论:中国哲学的新形态》、《近代专论:中西会通》、《现代专论:综合创新》、《余论:续写新篇》等四编组成。本书不再因循以往罗列人名的表述体例,选择人物与专题统一或人物与思潮统一的新思路。从历史观、本体论、知行观、人性观等四个方面绍述中国近代哲学的转型;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新儒家、中国实证哲学等三大思潮为框架,绍述中国现代哲学的理论创新。

总论:中国哲学新形态 3

第一章 在近代中国哲学开始转型 3

第一节 特定的语境 3

一 千年未有之变局 3

二 新式学人的出现 5

第二节 资源的扩大 7

一 西学东渐 7

二 西方哲学东渐 8

三 中西哲学会通 10

第三节 话题的更新 12

一 中国向何处去 12

二 客观世界如何解释 13

三 知识系统如何更新 13

四 人格观念如何更新 13

第二章 在现代中国哲学成为独立学科 15

第一节 学科意识 15

一 现代意识的自觉 15

二 对哲学的新认识 18

第二节 多种资源 24

一 固有的资源 25

二 外来的资源 26

第三节 基本格局 29

一 现代新儒家思潮 29

二 中国实证哲学思潮 29

三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 30

第四节 主要问题 30

一 人生价值观念如何树立 30

二 科学知识如何获取 31

三 中国社会如何改造 32

第五节 理论特色 33

一 时间短促,内容丰富 33

二 思想交锋,论战频仍 34

三 融汇中西,综合创新 34

近代专论:中西会通 37

第三章 关注进化发展 37

第一节 历史观转向 37

第二节 康有为的“三世进化”说 39

一 生平与著述 39

二 从进化审视历史 42

三 从进化展望大同 45

第三节 严复的“天演之学” 47

一 生平与著述 47

二 进化的哲学意涵 49

三 以天演论醒世 51

第四节 章太炎的“俱分进化论” 53

一 生平与著述 53

二 进化与革命兼容 54

三 进化的二向度 56

第五节 孙中山的“突驾”论 57

一 生平与著述 58

二 进化与天然力 59

三 进化与人为力 60

第四章 审视客观世界 63

第一节 本体论转向 63

第二节 康有为的元学 66

一 “元”为万物之本 66

二 “元”为价值的依据 68

第三节 谭嗣同的“以太—仁”说 71

一 生平与著述 71

二 “以太—仁”为本体 73

三 “仁—通—平等”的诉求 76

第四节 严复的“质力相推”说 77

一 本体不可思议 77

二 非质无以呈力 78

三 非力无以呈质 80

第五节 章太炎的二重本体论 80

一 前期的“阿屯”说 81

二 后期的“真如”说 84

第六节 孙中山的进化本体论 85

一 进化的物质过程 86

二 进化的精神层面 87

第五章 知行观念更新 90

第一节 知行观转向 90

第二节 谭嗣同的“贵知”说 92

一 贵知不贵行 93

二 转业识而成智慧 94

第三节 严复的“实测”说 95

一 从“夸多识”到“尊新知” 95

二 对经验原则的倡导 98

三 对逻辑原则的倡导 101

第四节 章太炎的“贵行”说 104

一 恃革命开民智 105

二 先行后知说 106

第五节 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 107

一 知行的新内涵 108

二 知行关系新探 109

三 知行分任说 112

第六章 人格观念更新 115

第一节 人性观转向 115

第二节 康有为的“大同博爱”说 118

一 求乐免苦 118

二 博爱之德 119

三 大同之道 120

第三节 谭嗣同的“冲决网罗”说 121

一 仁以通为第一义 121

二 冲决伦常之网罗 122

第四节 严复的人学思想 123

一 自强保种 124

二 合群之道 125

三 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 126

第五节 梁启超的新民说 128

一 生平与著述 128

二 从维新吾民做起 131

三 破除心奴 132

四 树立公德意识 134

五 养成独立自由人格 136

六 发扬冒险尚武精神 137

第六节 孙中山的国民说 139

一 从进化的维度看 139

二 从互助的维度看 141

三 从大同的维度看 143

现代专论:综合创新 149

第七章 现代新儒家思潮(上) 149

第一节 概述 149

一 现代新儒家思潮的起因 150

二 现代新儒家思潮的发展历程 155

三 现代新儒家的类型 168

第二节 冯友兰的新理学 172

一 生平与著述 172

二 “理世界”本体论 173

三 人生境界说 180

第三节 贺麟的新心学 186

一 生平与著述 186

二 “心理合一”本体论 187

三 新式儒者人格论 192

第八章 现代新儒家思潮(下) 200

第一节 梁漱溟的新孔学 200

一 生平与著述 200

二 “大生命”的本体论 201

三 “三量说”的认识论 206

四 “三路向”的文化观 209

五 “求诸内”的价值观 211

第二节 熊十力的新唯识论 215

一 生平与著述 215

二 “体用不二”论 216

三 “性体呈露”说 223

第三节 唐君毅的超越论 227

一 生平与著述 227

二 “道德自我”本体论 228

三 心灵九境说 229

第四节 牟宗三的存有论 233

一 生平与著述 234

二 道德的形上学 235

三 内圣开出新外王 241

第九章 中国实证哲学思潮 244

第一节 概述 244

一 发展历程 244

二 学术特色 248

三 相关的社会思潮 253

第二节 胡适的实用主义思想 258

一 生平与著述 258

二 关注工具理性 260

三 经验主义的实在论 263

四 工具主义的真理论 266

五 实证主义的方法论 270

第三节 丁文江的科学主义思想 272

一 生平与著述 273

二 发动科玄论战 274

三 科学万能论 276

四 论科学与人生观的关系 279

五 唯觉主义与存疑主义 281

第四节 张东荪的多元主义认识论 285

一 生平与著述 285

二 质疑唯觉主义 287

三 非存在的感相与潜在的条理 291

四 直观的格式与判断的格式 295

五 经验的概念 298

六 以心为本位的中间阶段论 300

第五节 金岳霖的客观主义知识论 302

一 生平与著述 302

二 批评主观主义 306

三 所与是客观的呈现 308

四 纳所与于意念图案 310

五 思议原则和归纳原则 314

六 真假的定义和标准 318

第十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 323

第一节 概述 323

一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323

二 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必然性 329

三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的发展历程 331

第二节 李大钊和陈独秀对唯物史观的传播与理解 334

一 生平与著述 334

二 李大钊接受唯物史观的思想底色 336

三 李大钊对唯物史观的理解 340

四 陈独秀对唯物史观的理解 343

第三节 瞿秋白对辩证唯物论的传播与理解 346

一 生平与著述 346

二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传播高潮 347

三 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新认识 348

四 瞿秋白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和绍述 350

第四节 李达和艾思奇对新哲学的绍述与推广 356

一 生平与著述 356

二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三次传播高潮 358

三 李达对新哲学的规范化理解 359

四 艾思奇对新哲学的通俗化推广 367

第五节 郭沫若和侯外庐对新哲学的学术运用 371

一 生平与著述 371

二 郭沫若对儒学的同情与批评 373

三 侯外庐的儒学新论 378

第六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中国特色 382

一 生平与著述 382

二 迈入中国化的新阶段 383

三 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创新 384

四 中国哲学的现代变革 388

余论:续写新篇 395

第十一章 接着讲 395

第一节 接着主线讲,坚持正确方向 396

第二节 回应中国实证哲学,化理论为方法 398

第三节 回应现代新儒家,化理论为德性 400

第十二章 讲新意 403

第一节 适应现代化,走自己的路 403

第二节 适应全球化,拓展发展空间 405

主要参考书目 408

后记 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