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培峰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030156765
  • 页数:241 页
图书介绍:本书提出的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理论以城市与乡村整体空间为背景,以各种城乡生态关系为依据,在经济理性、社会理性等各种规划理论的基础上,强调物质空间建设与自然生态协同发展的空间规划,以期达到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背景下更好地实现城乡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的目的;是从城乡互动过程角度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辨识,沿用生态控制等理论与手法,对城乡空间资源进行配置的理论与方法。

目录《生态城市与建筑文化丛书》总序序前言提要Abstract图表目录第一章 综述 1

一、研究背景 1

1.时代背景 1

2.学科背景 2

二、问题提出 3

三、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相关研究 4

1.国外研究状况 4

2.国内研究状况 6

3.研究综合评价 7

四、概念使用及界定 8

1.城乡空间 8

2.生态 9

3.生态规划 9

五、研究内容 10

六、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11

1.研究方法 11

2.研究框架 11

图表目录图1.1 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研究框架图 11

第二章 城乡空间的生态学解析 12

一、城乡空间与生态学解析 12

1.城乡空间研究与生态学的关系 12

2.城乡空间发展的生态学实质 13

图2.1 城乡空间自构-被构发展示意图 14

图2.2 空间发展与多样性关系 15

3.城乡空间研究的生态学反思 16

二、城乡空间结构的生态学解析 18

1.城乡生态系统与城乡空间结构 18

图2.3 复合生态系统结构示意图 19

图2.4 城乡空间的功能与空间综合结构 20

2.城乡空间研究的生态思维转型 20

3.城乡经济空间结构 21

图2.5 不同空间尺度下自然与人工作用效果示意 22

图2.6 生产力地域组织下经济空间与城乡物质空间重合发展模式 23

图2.7 杜能的农业地域结构图 23

图2.8 阿伦索土地利用空间模型与城市土地价值分布形态比较 24

4.城乡社会空间结构 24

图2.9 城市社会区空间模式 25

图2.10 城市扩散三模式图 26

图2.11 广州社会区分布 26

5.城乡自然空间结构 27

图2.12 城-院同构分形现象 27

图2.13 组构城乡系统的生态要素 28

图2.14 自然资源分类 30

表2.1 中国每年平均搬动、干扰、运移岩石和土壤的数量 32

图2.15 浙江桐乡乌镇与水系的关系 34

图2.16 人工蓄水点与村庄建设的关系 35

三、城乡空间动态发展的生态学解析 36

1.种群关系与城乡空间动态发展 36

表2.2 自然生态系统两物种种群关系的基本类型 37

图2.17 种群竞争、发展模式示意图 37

2.城乡空间动态发展规律 38

图2.18 竞争与多级空间的关系 38

1.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39

四、城乡空间服务价值的生态学解析 39

2.城乡空间服务价值 40

表2.3 长江三角洲单位生态系统的价值 41

图2.19 生态系统总资产测算图 42

一、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的理论框架 45

1.城市规划理论 45

第三章 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理论建构 45

2.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的理论 47

图3.1 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理论框架图 48

3.与城市规划、环境规划、生态规划的关系 48

4.与城市生态规划的关系 49

二、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的目标导向 50

1.目标导向 50

2.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目标阐释 52

3.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目标导向 53

三、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的要素分析 54

1.空间规划要素:土地资源 54

2.城乡建设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55

3.空间规划中土地资源生态缺失的缘由 56

图3.2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循环 56

4.城乡空间生态规划中土地利用特点 57

四、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的方法论 58

1.生态规划的方法论——生态控制论 58

表3.1 城乡空间生态规划与规划城市规划方法分析对比表 59

2.城乡空间规划中生态控制论的原则 60

表3.2 机械控制论和生态控制论规划方法比较 60

五、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的编制 61

1.编制程序 61

图3.3 关君蔚的“瞎子爬山法” 63

2.编制内容 64

图3.4 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编制程序图 65

六、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的实效控制 69

3.编制成果审批 69

1.关联缺失:实施困难的原因 69

2.生态整合:实效控制的生态观念 70

图3.5 地区间生态整合模式 71

3.制度创新:规划实效控制的应对 71

第四章 区域空间生态规划的理论与方法 73

一、区域空间规划的生态规划趋向 73

1.区域发展及其空间规划 73

表4.1 技术创新与区域、城市发展及世界城市体系格局的对应关系 74

图4.1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空间形态 75

2.区域空间生态规划趋向 77

二、区域空间生态规划编制过程探讨 78

2.区域空间生态分析要点 79

1.区域空间生态特征调查 79

4.区域性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要点 81

3.区域空间生态规划目标的选择 81

图4.2 铁托·帕特里等在1990年编制的规划 82

5.区域空间生态规划主要对策 83

三、区域空间景观生态要素辨识与规划 84

1.区域空间景观生态要素辨识 84

2.区域空间景观生态要素规划 86

图4.4 生态足迹概念更形象地表达了环境容量的内涵 87

图4.3 新城市主义区域空间发展模式 87

图4.5 点轴模式图 88

图4.7 区域空间纵深发展引导示意图 90

图4.6 三峡库区整体人居环境分隔建构设想 90

图4.9 畅通规划方式 91

图4.8 区域自然生态轴规划示意图 91

图4.10 北京充分利用现状水系的区域虚实相生轴向发展图 92

图4.11 区域网络完整性保持方法 93

3.案例简析 94

图4.12 保留大面积开敞空间的城市化模式 94

图4.13 兰斯塔德的区域“绿心”模式 95

图4.14 新加坡结合中央水源保护区的开敞空间布局 95

图4.15 杭州地域城镇群空间结构规划图 96

图4.16 杭州地域生态空间组织结构规划图 97

四、生态区划方法及规划 98

1.区划和经济区划、生态区划 98

2.区域空间自然生态要素区划 99

3.综合生态区划原则及方法 100

图4.17 综合生态分区示意图 101

4.案例简析 101

图4.18 温州生态分区分析框架图 102

1.城市外部空间概念及特征 103

第五章 城市外部空间生态规划的理论与方法 103

一、城市外部空间发展概述 103

图5.1 城市外部空间范围图 104

2.城市外部空间组织 105

图5.2 城市外部空间组织形态 105

3.城市外部空间拓展动力机制的生态转型 106

4.我国实现外部空间拓展的生态契机 108

图5.3 北京城市形态拓展 109

二、城市外部空间生态规划内容、原理及方法 110

1.城市外部空间规划的内容 110

2.城市外部空间生态规划的理论概念模型 110

3.自然生态资源利用与城市外部空间生态规划 113

图5.4 城市发展轴与外部形态的关系 114

图5.5 城市外部空间廊道及廊道效应示意图 115

4.城市外部空间乡村规划方法 117

表5.1 城郊农业社会转型规划测算列举 119

三、课题实践 121

1.自然资源评价与广州市城市发展对策研究 121

图5.6 广州城市拓展图 121

图5.7 广州城市外部空间生态规划研究框架图 122

表5.2 广州城市空间发展生态适宜度分析 123

图5.8 生态适宜度分析图 124

表5.3 广州市城市用地生态敏感性分析 125

图5.9 生态敏感性分析图 126

图5.10 综合生态分析图 127

图5.11 广州城市外部空间拓展示意图 130

2.基于自然生态视角的成都城市空间发展研究 131

图5.12 广州城市外部空间发展规划图 131

图5.13 工作步骤框架图 135

表5.5 成都市与相关城市自然生态资产总价值与其国民生产总值的比较 135

表5.4 成都市自然生态资产价值计算表 135

图5.14 地貌分析图 137

图5.16 水资源分析图 138

图5.15 工程地质分区图 138

图5.18 生态适宜性分析图 139

图5.17 自然生态资产分析图 139

图5.19 生态敏感性分析图 140

图5.20 基于自然生态视角下的成都城市空间发展模式 141

第六章 城市内部空间生态规划的理论与方法 143

一、城市内部空间与规划 143

1.城市内部空间与城乡生态关系 143

2.城市内部空间规划内容 144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生态规划方法 144

1.传统内部空间结构规划方法 144

图6.1 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平面图 146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生态规划方法 146

图6.2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147

图6.3 荣县山水资源及其规划 149

图6.4 城市热岛效应和同心圆结构 152

图6.5 北京城市1981年的热岛效应 152

三、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规划 154

1.城市绿地系统与生态规划 154

图6.6 常州市绿色体系规划图 158

2.居住社区与生态规划 159

图6.7 生态规划和社区空间形态 161

3.工业区的生态规划 163

图6.8 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规划图 164

图6.9 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中滨湖硬质景观 165

图6.10 工业生态系统的类型 165

图6.11 理想的工业生态系统 166

图6.12 工业园区的污染问题和设计导则的运用 167

图6.13 承德市工业用地生态规划图 168

图6.14 Kalundborg的工业生态系统 169

表6.1 浏阳工业园生态功能区划 169

四、城市特色与生态规划 170

2.城市特色缺失的缘由 171

1.城市特色和城市自然生态格局的关系 171

3.基于城市特色的生态规划 172

图6.15 南通市濠河两岸景观对比 172

4.城市特色的自然格局辨识 174

1.无锡城市空间结构的生态规划研究 177

五、课题实践 177

图6.16 无锡城市空间结构的生态规划研究框架 178

图6.17 生态因子权数值确定图 178

表6.2 无锡城市生态适宜度分析表 179

图6.18 无锡城市生态适宜度分析图 180

2.无锡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生态规划设想 181

图6.19 无锡城市规划图 181

图6.20 生态服务价值对比图 185

图6.21 景观多样性、优势度、均匀性分析图 187

3.南通市狼山风景区景观特色与生态规划 187

图6.22 景观破碎化分析图 188

图6.23 景观聚集度分析图 189

图6.24 南通市狼山风景区现状景观生态分析和规划图 190

图6.25 规划后景观多样性变化值 191

4.多元因子生态分析在柳州市柳石路城市设计中的运用 192

表6.3 现状建筑质量评价表 195

图6.26 研究程序图 196

表6.4 建筑拆迁难易程度评价表 196

表6.5 自然生态体系完整度评价表 197

表6.6 地块经济性评价表 197

表6.7 景观视觉要素评价表 198

表6.8 综合因子权值表 198

图6.27 建筑质量分析图 199

图6.28 自然生态系统完整度分析图 200

图6.29 地块经济性分析图 201

图6.30 建筑拆迁难易度分析图 202

图6.31 视觉要素分析图 203

图6.32 多因子评价图 204

5.从生态系统辨识到生态规划调控研究:以太原城市为例 204

图6.33 总平面图 205

图6.35 太原城市生态结构非平衡状态示意图 206

图6.34 鸟瞰图 206

图6.36 由矿渣建成的太钢城墙 209

图6.37 汾河公园现状绿量少 210

图6.38 生态分区和兰脉绿网生态结构示意图 211

图6.39 太原城市空间发展概念规划图 212

第七章 城乡空间生态规划实施分析与创新 216

一、实施的特点 217

1.外部环境与生态规划实施不匹配 218

二、实施制度环境现状评述 218

2.生态规划实施的内部环境不整合 220

三、我国城乡空间生态规划实施的应对 222

1.自然本体论走向人类本体论的迷失 225

一、我国城市规划理论的生态缺失 225

第八章 反思与总结 225

3.从生态量走向生态质的乏力 226

2.个体生态走向广域生态的不足 226

1.关于规划本体的论述 227

二、来自生态学理论的启示 227

2.关于广域空间的论述 228

3.关于生态量的论述 229

4.其他 230

三、我国城市规划理论的生态革新 231

1.基础理论革新:加强生态学视角的研究 231

2.理论重点革新:加强生态内容研究 231

3.制度的革新:从生态研究走向生态管理制度 231

4.工作方式的革新:从单向反馈型规划走向双向反馈型规划 232

5.理论核心的革新:从人类本体论走向综合生态本体论 232

四、总结 233

参考文献 235

后记 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