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疑难解析》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中学语文组编
  • 出 版 社: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3
  • ISBN:7111·1241
  • 页数:194 页
图书介绍:

1 《天上的街市》的想象有什么意义? 1

2 《一件珍贵的衬衫》用什么线索组织材料?采用这种写法要注意什么问题? 2

3 《老山界》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色和作用? 3

4 《红军鞋》一文中的引号,在用法上有何不同? 5

5 为什么称百草园是“乐园”?作者怎样写这个“乐园”? 7

6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一句,应怎样理解? 9

7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的私塾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对他抱什么态度? 10

8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为什么要写卖画本的事?有什么意义? 11

9 《一面》的作者用“一面”为题,有什么用意?全文三次写鲁迅先生的外貌,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12

10 《香山红叶》这篇散文,为什么对香山和红叶不作具体的描写? 14

11 《春》一文是怎样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赞美“春”的? 15

12 《海滨仲夏夜》的作者是怎样观察和描写威海仲夏夜的美景的?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17

13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在安排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19

14 《驿路梨花》写“我”没有见到梨花本人,只见到梨花的妹妹,最后以“驿路梨花处处开”结束全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0

15 怎样缩写记叙文? 22

16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片”、“十分”、“道理”等字词,古今意义有什么不同? 23

17 安徒生为什么要写《皇帝的新装》? 25

18 “智子疑邻”说明了什么? 26

19 “塞翁失马”的故事寄寓了什么深刻的道理? 28

20 “蜀鄙二僧”的故事对表达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 29

21 王安石为什么要“伤仲永”? 30

22 被誉为“千古绝唱”的《敕勒歌》有什么特色? 31

23 “举头望明月”一句在诗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32

24 如何辨认一些容易混淆偏旁的字词? 34

25 《古代英雄的石像》一文用这么大的篇幅来写石像和石块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37

26 《美猴王》中的石猴和群猴的形象,为什么能写得这样生动传神? 38

27 《我的老师》在选材和表现手法方面有什么特点?为什么看似平凡无奇的生活小事却具有如此强大的感染力? 40

28 为什么《任弼时同志二三事》一文写的是任弼时同志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却能鲜明地反映出他的伟大人格和高尚品质? 42

29 《社戏》中写迅哥儿两次吃的同是六一公公的豆,而迅哥儿却感到“没有昨夜那么好”。这样写有什么艺术效果? 43

30 《社戏》写孩子们看戏时的兴致和情绪很生动传神,在写法上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44

31 《夜走灵官峡》这篇文章着意描写狂风大雪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45

32 什么是正面描写?什么是侧面描写?《夜走灵官峡》中成渝的爸妈都没有出场,为什么他们的形象却如此鲜明? 47

33 为什么写诗“比、兴两法不能不用”?《回延安》是怎样运用比兴手法来增强诗的形象性和音乐性的? 48

34 《梁生宝买稻种》一文,作者为什么要插入一段梁生宝的回忆? 49

35 《分马》这篇课文是侧重于记事,还是侧重于写人? 50

36 《想和做》一文,作者为什么对“空想”只作简单的阐述,而对“死做”却分析得比较详细? 52

37 《荔枝蜜》主要写蜜蜂,为什么题目不用“蜜蜂”,也不用“蜂蜜”,而用“荔枝蜜”? 53

38 《小麻雀》一文最后,说小麻雀“似乎明白了一点什么了。”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54

39 《猫》一文中曾多次出现“失亡”或“亡失”,这两个词在意义上和使用上是否完全相同? 55

40 《挖荠菜》一文的重点是“我”对过去生活的回忆,还是对当今青年的观察与感受?两者的关系怎样? 56

41 说明文在写法上可以兼用说明和描写的方法吗? 57

42 《扁鹊见蔡桓公》一文,把“剂”字写成“齐”字,把“汤”字写成“烫”字,这是不是古人写别字?怎样理解通假字? 59

43 扁鹊四次见蔡桓公,指出他有病,为什么蔡桓公会“不应”、“不悦”? 60

44 《周处》一文写周处的弃恶从善,为什么能使读者感到合乎情理,令人信服? 61

45 《口技》一文写听众对口技表演的反应有夸张成分吗? 63

46 《观巴黎油画记》的作者为什么要选介《普法交战图》,而不介绍别的名画? 64

47 《观巴黎油画记》中,作者既然认为《普法交战图》的内容是真实的,为什么文章最后又以真幻“盖皆有之”作结? 65

48 汉语中同义词很丰富,怎样才能恰当地使用同义词? 66

49 “和、同、与、跟”在什么情况下作连词,什么情况下作介词? 67

50 重叠后的动词和形容词在意义上有什么变化?两者在构词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69

51 《一件小事》中的所谓“国家大事”指的是什么? 70

52 《一件小事》的主要人物是谁?是“我”还是车夫? 71

53 《一件小事》中关于风的几次描写有什么作用? 73

54 《七根火柴》是怎样以小见大的? 74

55 《鞠躬尽瘁》一文是怎样处理材料的详略的? 75

56 《背影》的情节很简单,为什么却能深深地感动读者? 77

57 《茶花赋》的衬托手法有什么作用? 78

58 《记一辆纺车》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79

59 《故乡》中关于“希望”的那一段话应如何理解? 80

60 《故乡》一文中哪一段是插叙?这段插叙有什么作用? 82

61 《故乡》是怎样运用对照手法来表现主题的? 83

62 《中国石拱桥》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85

63 “苏州园林”同其他园林比较有些什么特点,作者怎样说明这些特点? 86

64 《宇宙里有些什么》一文,在说明地球以外的物质和现象时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88

65 《连升三级》一文中,目不识丁的张好古,为什么能考上第二名? 89

66 《批评和自我批评》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它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91

67 《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92

68 《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的作者海涅是怎样一位诗人?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93

69 “大铁椎”是“大铁锤”吗? 95

70 怎样理解《冯婉贞》一文几个实词词义的变化? 96

71 怎样理解《陋室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陋室”不陋,这是什么意思? 98

72 怎样理解《陋室铭》的结构与主题? 99

73 《爱莲说》的作者怎样表达他对“莲”的爱? 101

74 什么是象征?《爱莲说》中的莲花象征什么? 102

75 《图画》一文中几个容易弄错的字、词和句式,应怎样掌握? 103

76 《木兰诗》中哪些是排比句,哪些是对偶句?两者怎样区别? 104

77 《春夜喜雨》“喜”在哪里? 105

78 怎样编写写作提纲?编写提纲有什么意义? 107

79 “死海”是“死”,还是“不死”? 108

80 怎样概括《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的中心思想? 109

81 《听潮》一文,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描写海潮? 110

82 《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是按什么结构方式写的? 112

83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在记叙的基础上穿插简要的议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13

84 在《青纱帐——甘蔗林》中,“青纱帐”与“甘蔗林”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114

85 在《黎明的通知》中,为什么“黎明”要用拟人法来写,并由“黎明”叫诗人来传话? 116

86 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为什么鲁迅对雷峰塔那样厌恶,老是希望它倒掉? 118

87 《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剥蟹”一段是否闲笔? 120

88 《多收了三五斗》一文,是怎样通过具体形象反映旧社会农民身受的三重压迫的? 121

89 《杨修之死》一文是如何运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的? 124

90 《杨修之死》是采用什么叙述方法写的?为什么文章的第二部分在原著中是插叙,而在本文中又成为顺叙呢? 126

91 《杨修之死》主要是写杨修吗? 127

92 《核舟记》是怎样说明和描写核舟的? 128

93 《桃花源记》是写真人真事的吗?文中的武陵是不是真有其地,刘子骥是不是真有其人? 130

94 《桃花源记》结尾为什么要写找桃花源的人迷了路,又写准备去找桃花源的“高尚士”也病死了? 132

95 什么是托物寄意的写法?《马说》是怎样运用托物寄意的写法的? 133

96 《黄生借书说》一文中,“书非借而不能读也”一句应怎样理解? 134

97 《黄生借书说》中的“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一句,应怎样理解? 136

98 《卖柑者言》一文最后两个问句的意思是什么?应怎样理解? 137

99 《钱塘湖春行》一诗的主要写作特点是什么? 138

100 怎样才能做到用词准确? 140

101 《白杨礼赞》一文写高原景色与赞扬白杨树有什么关系? 143

102 《松树的风格》为什么用“郁郁苍苍”而不用“郁郁葱葱”来形容松树;用“绚丽多彩”而不用“绚丽多姿”来形容桃李? 144

103 《一种云》一文怎样运用象征手法抒发胸臆?作者为什么要运用象征手法? 145

104 《狱中诗》中,“浪迹江湖忆旧游”一句应怎样理解? 147

105 鲁迅对孔乙己那件破长衫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148

106 孔乙己的性格有哪些特征?作者对他抱什么态度? 149

107 怎样具体分析咸亨酒店中各种人物取笑孔乙己一事? 151

108 《孔乙己》中的小伙计“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152

109 《孔乙己》一文的结尾写道:“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154

110 鲁迅用“孔乙己”作小说题目有什么寓意? 155

111 《我的叔叔于勒》的主人公是谁? 156

112 《给青年们的一封信》中,作者对青年科学家的三点希望在内容上彼此有什么联系?它们与下文又有什么关系? 158

113 对《藤野先生》一文中的“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两句话应怎样理解? 159

114 鲁迅为什么一直记得“日暮里”和“水户”两处地名? 160

115 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作者为什么要发出“呜呼,无法可想!”的慨叹? 161

116 为什么鲁迅要用“良心发现”来描写他当时的心境? 162

117 《公输》一文中,墨子用什么办法去止楚攻宋? 164

118 《捕蛇者说》一文如何运用衬托、对照的手法表现主题? 166

119 《捕蛇者说》中“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一句的三个“而”字的词性和含义是否一样?第二个“而”字应怎样解释? 168

120 《捕蛇者说》一文,“往往而死者相藉也”一句中的“往往”应怎样理解? 169

121 《岳阳楼记》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来写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70

122 《沁园春·雪》为什么要议论百代,评说帝王? 172

123 《“友邦惊诧”论》一文中,为什么说学生“放下书包来请愿,真是可怜之至”? 173

124 《“友邦惊诧”论》中“永远‘国’下去”的“国”字,为什么要加引号? 175

125 《挥手之间》在材料的详略安排上有什么特色? 176

126 《雷雨前》一文,写的是人们熟知的情景,为什么却能这样感人? 177

127 《歌声》是一篇抒情散文,为什么要用议论的方式来开头? 179

128 《谈读书》一文中,有些地方运用“等”和“等等”,这是不是多余的? 180

129 《事事关心》开头引用一副对联,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182

130 《地质之光》一文,在叙述毛主席、周总理跟李四光谈话时,中间为什么要插进“中南海上,轻尘不飞,勤政殿前,纤萝不动”的描写? 183

131 《地质之光》和《探索星空奥秘的年轻人》在具体写法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184

132 《竞选州长》这篇小说用第一人称叙述有什么作用? 186

133 《曹刿论战》一文中,“肉食者”是指哪些人? 187

134 《曹刿论战》一文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再”字应怎样解释? 188

135 《陈涉世家》中的“之”字有几种用法? 189

136 比喻和比拟有什么区别? 190

137 借代和借喻有什么区别? 192

后记 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