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人名索引(以汉语拼音为序) 1
第一篇 新论经脉循行图 2
第一章 经脉循行图及有关概念的渊源与命名 2
一、有关经络图的简要概念 2
二、《经络考辨》中新出概念的考辨 2
主题索引(以汉语拼音为序) 3
三、清代及其以前有关经络图的记载 3
四、循行图与经穴图分别绘制的创举 6
五、经脉循行图与经络穴位图等正确命名的探讨 8
二、头部刺激引发的离心性走行的循经感觉图 11
一、古代脉书与灵枢经脉篇孰为标准 11
第二章 循经感觉图的各种绘制尝试及新十四经图 11
三、强感觉线与弱感觉圈相映配的循经感觉图 13
四、线谱状纵行分布而比邻相移接的循经感觉图 14
五、单线或单线叠加而粗细线共用的循经感觉图 15
七、新十四经图与循病分析修正 16
六、轨道填涂与立体镂空透视的循经感觉图 16
八、论古经络图的不可以修正与新经络图的可以修正 18
第三章 绘制循经感觉图过程中新发现的真理 20
一、经络穴区带研究中发现的十条真理 20
二、新十四经图绘制中发现的五条真理 20
三、单经路循行性感觉对绘制新图的意义 21
四、泛经路循行性感觉所揭示的又一条真理 21
五、引徕循行、顺力循行与对伪迹循行的揭密 22
第四章 人体标准姿位与绘制新图的原则 24
一、祖国医学中垂臂、屈臂与举臂三种人体标准姿位 24
二、新图以两种脉灸经等古代脉书为主要依据 26
三、灵枢经脉篇等仅取其节文供作参考 26
四、新绘经脉循行图正式描述文字的构成 26
七、各种绘图法兼用而以单线图为主图 27
六、新图中对各经脉采用手足阴阳的顺序来描绘 27
五、新图的脉行方向是由四肢到躯干和头部 27
第五章 新绘十四经脉循行图 29
一、手太阴之脉循行图 29
二、手厥阴之脉循行图 31
三、手少阴之脉循行图 33
四、手阳明之脉循行图 35
五、手少阳之脉循行图 37
六、手太阳之脉循行图 39
七、足太阴之脉循行图 41
八、足厥阴之脉循行图 43
九、足少阴之脉循行图 45
十、足阳明之脉循行图 47
十一、足少阳之脉循行图 49
十二、足太阳之脉循行图 51
十三、任脉循行图 53
十四、督脉循行图 55
第六章 考辨奇经八脉循行图 58
一、冲脉循行图(同足少阴脉循行图) 58
二、阴维脉循行图 59
三、阴跷脉循行图 60
四、阳维脉循行图 61
五、阳跷脉循行图及蓝图 62
六、足少阴带脉循行与伪带脉循行 63
第七章 经脉皮部与高等躯体感觉皮肤分布图 65
一、中国古代皮肤感觉分布图与经脉皮部 65
二、西方医学中两种皮肤感觉分布图 66
三、高等躯体感觉皮肤分布图的绘制 67
四、循行性疼痛发作与俞拊氏行进 70
五、西方文献中关于大脑皮质性感觉障碍的绘图 72
六、关于躯体感觉矮人图的应用 73
七、种系发生学与高等躯体感觉图式 74
第八章 新绘高等躯体感觉分布图 77
一、舆图法、轮廓图与十二感觉矮人图 77
二、人体标准姿位及中西术语接轨的尝试 78
三、大脑皮质性高等躯体感觉分布图(之一,仿Kocher氏人体轮廓) 81
四、大脑皮质性高等躯体感觉分布图(之二,仿Krieg氏人体轮廓) 82
五、大脑皮质性高等躯体感觉分布图(之三,仿Haymaker氏人体轮廓) 83
一、仓公与《黄帝·扁鹊之脉书》 88
第一章 感传脉法与扁鹊学派的兴衰 88
第二篇 古代脉书与经络学说 88
二、扁鹊以脉视病尽见五脏症结 89
三、俞拊炊灼九窍而定经络 91
四、经脉诊法的失传与血脉诊法的兴起 93
五、黄帝学派维护了经络理论的独尊 96
六、扁鹊为临床经络现象的实践而死 98
第二章 马王堆脉书与张家山脉书 100
一、马王堆与张家山出土脉书的概貌 100
二、脉书《病候》新释 101
三、脉书《足臂十一脉灸经》新释 104
四、脉书《阴阳十一脉灸经》新释 108
五、脉书《阴阳脉死候》新释 112
六、脉书《五死》与《六痛》新释 113
七、脉书《脉法》新释 115
八、《心烦同病死候》新释 117
十、《循脉参舂死候》新释 118
九、《强食产肉灸》新释 118
二、扁鹊脉书与出土脉灸经的传抄年代相近 120
一、扁鹊脉书包括《上下十一脉灸经》与《奇咳脉法》 120
第三章 黄帝·扁鹊之脉书的复原与解读 120
三、黄帝·扁鹊之脉书所藏何处及复原的方法 121
四、《扁鹊脉法》的尝试性复原与解读 122
五、《仓公脉法》的尝试性复原与解读 122
第四章 灸疗感传在古文字与古代文化中的反映 125
一、“气”字的源起与“发”字及“拨”字 125
二、“脉”字的演变及与感传有关的古文字 126
三、“俞”字及与“气至病所”有关的古文字 127
四、“征”、“候”等与灸疗感传临床相关的古文字 129
五、灸疗感传现象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反映 130
六、灸疗感传现象在日本语言及文化中的反映 131
第五章 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形成的背景 134
一、经脉、血脉与筋脉之间的一场论争 134
二、关于“经络”与“经络学说”的正确涵义 136
三、十一脉与十二脉以及手心主之脉 137
四、十二脉的终始、循行方向与“经水” 138
五、五输、十二原、十五络与十六郄 140
六、背俞与募俞以及“三阴之脉乱” 143
七、十二经脉的离合出入与“六合之正” 145
八、经脉高下与如环无端的循环体系 147
九、昼夜五十营及脉行或感传的速度 149
十、经筋、血脉、皮部与经络学说的成败 153
第三篇 临床经络现象研究 157
第一章 经络现象的再发现与举国大普查 157
一、经络现象的偶然被再发现 157
二、四种常见的临床经络现象 158
三、经络敏感人论者提出的统一分型标准 159
四、全国大普查的结果及敏感人论点的失败 160
第二章 临床经络现象的检出、显示、测量与记录 168
一、引出循经感传的各种刺激方法与激发方法 168
二、隐性感传的检出及其与显性感传的关系 169
三、经颈动脉滴注药物而引发的“脑性感传” 170
四、四肢远端刺激与头部刺激的部位选择 171
五、感传数目与长度的判定及对显著性分型的批判 172
六、循经感传走行路线的显示、测定与记录 174
七、头穴压诊法与体穴压诊法介绍 175
第三章 循经感传的多学科临床学特征 180
一、分布在头皮上的感传始发点与终着点 180
二、循经感传的生理学特征与临床神经学特征 181
三、知觉干涉与循经感传的高等临床神经学特征 185
四、循经感传的可被阻断现象与“传导阻滞” 187
五、病灶阻循以及消循、绕循与诱循等现象 190
六、感传趋病或气至病所是一个普遍性规律 190
七、病所反应诸种以及良性反应与劣性反应 192
八、感传所过处脏腑器官的立体同步性反应 193
九、特殊器官反应、脾经味觉现象与感传致睡 195
十、循经感传的生物物理学特征 196
第四章 循经感传的走行路线学研究 200
一、非穴位与非经脉刺激均可以引出感传 200
二、单经循行与泛经循行是感传走行的基本形式 202
三、泛经感传有偏身分布与截身分布之不同 204
四、病脉或优位脉与“泛经归一”现象 204
五、过俞循行以及同名经与表里经的接续循行 205
六、验“肾经画圈”、“胆经盘折”与“三阴交会” 206
七、辨“任督交会”、“闭环感传”与“分叉感传” 207
八、“一穴多向感传”、“背俞趋井循行”与“三阳之脉乱” 208
九、“十二经循环”揭伪与“背俞现象”浅议 209
十、论循经感传在人体上没有固定的依附组织 210
第五章 循经感传与疾病间的规律性关系 213
一、弥漫性脑功能障碍与慢性局限性躯体病灶 213
二、非慢性局限性躯体病灶者其循经感传阴性 214
三、既往疾病史与循经感传的“痕迹阳性”追踪 214
四、在多种疾病患者中间进行循经感传阳性的调查 214
五、《经络敏感人》一书所透露的感传阳性病种的分布 215
六、早期报道的敏感人多是脑病、脑外伤与胃溃疡患者 216
七、日本及中日两国所报循经感传阳性患者的病种综合分析 217
八、泛经或单经感传与弥漫性脑病及局限性病灶的关系 218
九、泛经感传的分布形式与疾病的定位符合关系 219
十、单经感传的走行路线与疾病的定位符合关系 220
一、循经性感觉病的概念、内容与历史 224
第六章 自发性循经感传或循经性感觉病 224
二、循经性疼痛与循经性异感的基本特征 225
三、循经性感觉病发作中的主要临床表现 226
四、发作后嗜睡与一过性的运动及感觉障碍 226
五、本病与脑震荡及躯体局限性病灶有关 227
六、发作间歇期循经感传与感觉障碍带的复制 228
七、慢波活动脑电图与抗癫痫药治疗有效 228
八、诊断本病的三项主要标准及辅助标准 228
九、经络病候中的“是动则病”与俞拊氏感觉行进 229
十、世界首报的循行性感觉性癫痫病例 230
第七章 循经性感觉减退与循经感传麻醉 234
二、循经性感觉减退带的形成及其临床学特征 234
一、循经性感觉减退带与自发性或诱发性感传的关系 234
三、循经性感觉减退带及针刺镇痛的实验室研究 235
四、循经镇痛现象被应用于临床止痛与循经感传麻醉 237
三、导致循经感传阳性的一般性病理规律 239
二、经络敏感人观点的残余影响必须清除 239
一、循病分析与循病诊断的概念与历史 239
第八章 循病分析及运用循病规律来诊断疾病 239
五、“循病诸同”规律在定位诊断中的应用 240
四、经常或可能出现循经感传的病种 240
六、病灶阻循与病灶始循现象用于定位诊断 242
七、循中越轨现象在定位诊断中的应用 243
八、泛经趋病现象在定位诊断中的应用 243
九、感传的感觉性质用于病灶的定性诊断 243
十、肺癌、心脏病与眼病的循病诊断举例 243
一、长滨善夫氏所报梅毒性脑病一例剖析 245
第九章 国内外已报循经感传阳性症例剖析 245
二、膈俞经、八俞经、膀胆经等“新经络”质疑 246
三、铃木·高岗两氏所报循经性异感一例剖析 248
四、丸山·富田两氏所报脑震荡一例剖析 249
五、天野黄阳氏所报直肠癌与视网膜炎症例 251
六、足三阴脉的泛循归一现象与“三阴交会”释疑 252
七、赤羽氏所报阑尾炎与胃癌症例剖析 253
八、上海中医研究所报道的胸部病灶两例 255
九、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报道的多种经络现象三例 256
十、陈克勤氏所报“经络人”身患四种疾病的剖析 258
十一、辽宁中医学院所报十五岁敏感人所患何病释疑 259
十二、浅析北京309医院所报八例经络敏感人全部是病人 260
十三、对感传的绕圈、折曲、双轨及“环肢试验”质疑 261
十四、李定忠氏等循经麻木带与痛敏带用于循病诊断 262
十五、福建省医药研究所报告的胆、扁桃体与甲状腺病例 263
十六、俞拊氏猜想及循病分析试案四例 265
第十章 循经性皮肤综合征与循经性皮肤病 268
一、循经性皮肤综合征与循经性皮肤病的概念 268
二、循经红线、白线、皮丘带、皮下出血、竖毛与泌汗 268
三、循经性皮肤病的分布特征及其与脏腑病变的相关 269
第十一章 循病治疗或运用循病规律来治疗疾病 271
二、心血管系统疾病以及高血压、脉管炎的循病治疗 271
一、“以脉治病,死者复生”是古今医家的最高目标 271
三、支气管喘息、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循病治疗 272
四、胃溃疡、胃下垂及肝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的循病治疗 273
五、尿路结石、遗尿与尿潴留等泌尿系统疾病的循病治疗 274
六、阳萎、不育、滞产、胎位异常等生殖系统疾病的循病治疗 275
七、视神经萎缩、近视、眩晕等五官科疾病的循病治疗 275
八、关节、肌肉等运动系统以及皮肤科疾病的循病治疗 276
第四篇 经络现象的科学原理 280
第一章 经络的“实体”与经络现象本质辨异 280
一、寻找“经络实物”与探索经络现象的本质毫无共同之处 280
二、有关“经络”本质与“经络”实物的各种学说或假说 280
三、其实与经络现象原理无关的所谓“穴位与针麻原理研究” 283
二、刘澄中氏“循行性反应系统”与“近邻接通”假说的提出 285
一、对非感传性针刺感应的早期中枢论观点的形成 285
第二章 循经感传原理的中枢论与外周论 285
三、薛崇成氏的“皮层模式扩延两段完成论”等学术思想 286
四、王卜雄氏的“中枢经络构形外部投射”假说 288
五、王本显、庄鼎、肖永俭、杨生源诸氏的中枢论思想 288
六、胡翔龙氏的“以外周循经过程为主导的外周中枢统一论” 289
七、上海中医研究所等“外周特殊结构波传导系统”假说 291
八、天津红桥防治院“皮层先天机能径路兴奋移行”假说 291
九、焦顺发氏的“战国以前古人早已发现神经系统”假说 293
第三章 经络现象研究与生物学及生物物理学 297
二、生物物理学以其“十大突破”而首次证实“经络系统客观存在” 297
一、解剖学、组织学与生物学工作者的及时参与和适时退出 297
三、所谓证实经络系统客观存在的五条标准或“五个必须” 298
四、在生物物理学领域里继续实施与在循经感传阵地上退却 298
第四章 经络现象研究与现代生理学及生理学家 301
一、现代生理学家们对经络现象研究的热爱与憎恨 301
二、在经络现象研究中我国生理学家们的卓越贡献与误区 302
三、把循经感传速度与神经传导速度相类比的误区 303
四、对皮层体感区排列顺序与面积不同理解的误区 303
五、对循经性感觉性癫痫不同解释的误区 305
六、“经穴等于经络”与“经络等于经络穴位线”的误区 306
七、经络现象证实了经络的存在与寻找“物质基础”的误区 306
八、“肯定现象,掌握规律;提高疗效,阐明本质”的误区 307
九、“人群之中循经感传是一种正常生命现象”的误区 308
十、“第三平衡系统”与“整体区域全息”的误区 309
一、临床神经学中的识别性躯体感觉与循经感传 311
第五章 临床神经学及高等临床神经学与循经感传 311
二、“移动性定位觉”与“循经性书画觉”等名称的使用与废弃 312
三、高等临床神经学在神经学与神经心理学的接合部诞生 313
四、高等临床神经学中高级躯体感觉的基本识别性因素 314
五、识别性躯体感觉障碍时的两点同时刺激与知觉抗争 315
六、从知觉抗争的经典概念过渡到新概念的知觉延伸 315
七、知觉疏忽与大脑皮层性知觉分离综合征 317
第六章 近邻接通假说与循行性立体反射 318
一、纵深方向与纵长方向的近邻关系及近邻接通 318
二、头部刺激传入途径的经典通路与经典后通路 318
三、头穴循经感传的甲式近邻接通与乙式近邻接通 319
四、体穴刺激时的循经感传与体穴刺激时的近邻接通 320
五、循行性立体反应系统与循经性断层样立体反射 321
七、“感传阻断图解”及“三侧关系图解”证明近邻接通有理 323
六、感传的行程及其被感知时皮层机能状态的“循病图解” 323
八、关于循行性近邻接通形成原理的假说 325
九、近邻接通假说与皮层体感区解剖生理学的进展 329
十、以中枢循经过程为主导的中枢外周统一论 330
第五篇 经络现象研究的展望 333
第一章 建国以来我国经络与经络现象研究的概况 333
一、“经络是经穴的联线”与“研究经穴等于研究经络” 333
二、经络实质研究中的形态学、生理学与生物物理学 333
三、“经络”研究需要摒弃经络现象而独崇经穴与穴位线 334
四、经络现象研究从火爆到式微与“经络实质”研究的独秀 335
第二章 现代经络现象研究中我国不同学派的形成与争鸣 338
一、经络敏感人观点与经络生物物理学派 338
二、物质基础或物质结构论与经络生理学派 338
三、循经感传与大脑皮层及高等临床神经学派 339
四、积极干预我国经络与经络现象研究的社会力量 340
五、道不同不相谋与三大学派间的严重分歧与争鸣 342
一、“舍弃现象·检测路线”抑或是“深入现象·阐明本质” 347
第三章 发现“经络系统”之路与创建“临床经络现象学” 347
二、“多学科联合横断性成果”抑或是“中西医结合纵深性成果” 349
第四章 “经络”与经络现象研究中的逻辑学与辩证法 352
一、经络定义过程中的失误与伪科学行为 352
二、对一个失足的“经络定义”的挽救与无可救药 353
三、经络只能是具有未知功能的“未知结构”议 354
四、宏观与微观、皮表与脏腑“并不代表经络”议 355
五、对所谓“物质基础”概念的误解与误用 355
六、经络“物理生物学”与“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 357
七、从现象到本质仍然是我们必须坚持的道路 359
第五章 中国的经络现象研究在沉寂与出新之间跌荡 361
一、中国继续居国际领先地位与日本的经络现象研究 361
二、自然科学发展史中的燃素说与二十世纪的经络说 364
三、“三派两流”的前瞻与经络现象研究的曙光 366
第六篇 中国的现代经络论争(论文选要) 375
第一章 临床经络现象学派的抗辩与争鸣 375
一、再议中国经络现象研究的沉寂与出新 375
二、经络现象研究的沉寂与出新 381
三、中国经络现象研究的历史 386
五、关于经络学说的血脉论与感传论之争 390
四、马王堆医书与经络学说源流考探 390
六、中国古代脉书与现代经络研究 394
七、两个中国经络现象研究之未来 398
一、对中医“经络”的质疑 400
第二章 否认经络现象及对中医“经络”的质疑 400
二、法国人找到了经络? 403
三、“经络的研究”不应列为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404
四、对“经络的研究”列为国家重大项目的异议 405
第三章 经络生物物理学派言论拔萃 407
一、祝总骧教授首次证实“经络系统客观存在” 407
二、“经络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409
第四章 “经络的研究”从攻关到登攀 411
一、《中医经络现代研究》所论经络研究的展望 411
二、国家攀登计划“经络的研究”进入实施阶段 414
第五章 改革创新道路的坎坷、慰藉与希望 415
一、《文字源流浅说》等书的前言、序与后记 415
二、采取保护对策·大力支持创新 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