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绪论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在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双重追求之中 1
第一节 文学理论现代性与民族性的生成语境 2
第二节 现代性问题与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视野 6
第三节 现代化进程与中国文学理论建设的民族性 28
第四节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关系 49
第一编 中国文学理论现代性的历史进程 57
第一章 中国文学理论现代性的动力、进程与合法性问题 57
第一节 中国文学理论现代性动力探源 57
第二节 中国文学理论现代性的历史进程 63
第三节 中国文学理论现代性的合法性问题 67
第四节 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 70
第二章 中国文学理论现代性的启蒙方案 77
第一节 启蒙的前奏 78
第二节 进化的文学观 95
第三节 新人学文学观 115
第四节 边缘的声音 130
第三章 中国文学理论现代性的救亡方案 139
第一节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理论转向 140
第二节 革命文学理论的现代设计 147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民族化的典范——《讲话》 157
第四节 权力话语笼罩下文学理论现代性的潜流 172
第四章 多维视野下文学理论现代性的新启蒙方案 185
第一节 文学理论现代性的历史解缚 187
第二节 文学观念的拓展 191
第三节 文学理论知识模式的独立性探索 209
第四节 文学理论现代性的理论自觉 221
第二编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民族性的历史形态 245
第一章 改良维新与文学理论民族性话语的初始形态 245
第一节 “过渡时代”“新学”的困境 245
第二节 中西会通:文学理论民族性话语的初始形态 254
第一节 思想平台:传统与西学的均势存在 262
第二章 多元中和与文学理论民族性的成长形态 262
第二节 调和论与“学衡派”对中国文学理论现代化的哲学思辨 270
第三节 众声合唱:文学理论民族性的成长形态 288
第三章 文艺“民族形式”问题与文学理论民族性的汰变形态 312
第一节 民族矛盾和民族性问题的强化及其汰变 312
第二节 从有限“中和”到极端功利主义取向:文学理论民族性的汰变过程 318
第三节 民族性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中国化 341
第四节 “民族形式”:传统问题与民族性的汰变形态 347
第五节 建国后关于“传统”的争论 363
第六节 从汰变到缺席:30~70年代末文艺理论的“民族性”小结 368
第四章 “现代化”、传统、全球视角与文论民族性的重建形态 373
第一节 现代化追求与文学理论民族性的重建形态 374
第二节 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民族性的重建形态 383
第三节 全球化视野与文学理论民族性的重建形态 400
第三编 反思与重构(上):中国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的辩证统一观 415
第一章 中国与西方 415
第一节 中国、西方内涵解读和全球化语境 416
第二节 从逆差到平等 420
第三节 理论的双向旅行 422
第二章 传统与现代 425
第一节 传统内涵解读 425
第二节 现代内涵解读 427
第三节 断裂中的延续 431
第四节 破与立的契合 437
第三章 政治与审美 441
第一节 政治、审美内涵解读 441
第二节 现代性的双重变奏 448
第三节 从政治向审美的滑移 454
第四章 自律与他律 459
第一节 自律、他律内涵解读 459
第二节 在胶着中殊途同归 462
第三节 文学理论的自主性 470
第一章 文学理论民族性观念论析 475
第四编 反思与重构(下):中国文学理论民族性问题的辩证统一观 475
第一节 什么是文论的民族性 476
第二节 民族性内涵与特色之一:经世致用 501
第三节 民族性内涵与特色之二:“中和” 510
第二章 文学理论民族性与诸传统:民族性的时间视阈 541
第一节 传统与民族性概念的误用 541
第二节 传统的历史命运及其与民族性之关系 546
第三节 “民族性”与文论传统现代化 551
第三章 文学理论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民族性的空间视阈 564
第一节 中国文论对异质文论的接受模式 565
第二节 处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两大原则 573
第三节 中国文论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措置 582
第四章 文学理论的民族性与现代性:民族性的价值观 601
第一节 现代性观念 601
第二节 中国现当代文论的现代性 610
第三节 中国现当代文论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关系措置 614
第五章 结语:民族性与中国文学理论现代化的道路 623
附录 633
语境意识与中国美学现代性研究 633
美学民族化与本土性问题的叩问 641
参考文献 650
后记 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