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1 明代官式建筑大木作技术发展概况 1
1.1 明代官式建筑大木作范式的含义与界定 1
1.1.1 “明代官式建筑”的含义 1
1.1.2 明代官式建筑与地方做法的关系 2
1.1.3 明代大木作技术与宋、元、清三代的关系 4
1.1.4 从明代大木作技术发展的阶段看“范式”的形成 7
1.2 明代用材制度的激变与特征 8
1.2.1 材份制在明代的解体 8
1.2.2 斗口制在明代的建立 10
2.1 殿堂结构形式 19
2 大木构架的类型与特点 19
2.2 厅堂结构形式 24
2.3 柱梁结构形式 27
2.4 楼阁结构形式 31
2.4.1 基本类型 33
2.4.2 平坐结构 36
3 大木构架构成 39
3.1 平面构成 39
3.1.1 柱网特点 39
3.1.2 房屋面阔与进深的比例 45
3.1.3 开间的确定 49
3.2 剖面构成 51
3.2.1 举高的加大 52
3.2.2 各步架深取值特点 54
3.2.3 折屋特点 60
3.3 立面构成 62
3.3.1 檐柱、斗栱、举高之比 62
3.3.2 檐出、檐高之比 63
3.3.3 檐柱高与明间面阔的比例 64
3.3.4 侧脚与生起 66
3.3.5 屋角特征 73
4 不同类型屋顶的特点 77
4.1 悬山顶 77
4.1.1 悬山顶山面出际尺寸及相关构造 77
4.1.2 山墙面砌法 80
4.1.4 几个典型实例 82
4.1.3 悬山建筑的大木构架类型 82
4.2 硬山顶 85
4.2.1 硬山顶的起源 85
4.2.2 硬山顶在明代的特征 88
4.3 卷棚顶 90
4.4 盝顶 90
4.5 攒尖顶 94
4.5.1 几种主要构架类型的继承与发展 94
4.5.2 攒尖屋顶中主要构件的演变 98
4.6 歇山顶 99
4.6.1 梢间构架类型 100
4.6.2 歇山平面柱网类型及其与山面构造的关系 104
4.6.3 歇山山面构件特点及做法 105
4.7 庑殿顶 108
4.7.1 几种常见柱网类型及构架 109
4.7.2 推山做法的成熟 110
4.7.3 脊端部构造的演变与定型 115
4.8 十字脊 118
4.9 木牌楼门 120
4.10 重檐 122
5 斗栱 127
5.1 明代斗栱的用材 127
5.1.1 斗栱用材等级划分 127
5.1.2 斗栱用材取值的依据及其标志等级作用的减弱 131
5.1.3 斗栱用材骤减的原因 132
5.2 外檐斗栱的类型 134
5.3 柱头科 137
5.4 平身科 139
5.4.1 平身科攒数骤增的原因 139
5.4.2 平身科数量及间距的确定与间广、进深的关系 143
5.5 角科 146
5.5.1 鸳鸯交首栱形式的继承与发展 148
5.5.2 由昂、斜昂、斜翘等构件的宽度(水平投影宽度)变化 150
5.5.3 附角斗的运用 151
5.6 溜金斗栱 152
5.6.1 各主要构件成因分析 152
5.6.2 明、清溜金斗栱的异同 157
5.7.1 字科 159
5.7 室内斗栱 159
5.7.2 檩下斗栱 160
5.7.3 隔架科 161
5.7.4 丁头栱 161
5.8 斗栱细部的变化 163
5.8.1 上昂的残留 163
5.8.2 栱长 164
5.8.3 昂与昂嘴 166
5.8.4 耍头与齐心斗 166
6 大木构件分述 169
6.1 柱 169
6.1.1 柱的种类与式样 169
6.1.2 柱径 170
6.1.3 檐柱径与柱高之比 172
6.2 梁的形制与断面 173
6.3 额枋与平板枋 173
6.4 檩 176
6.5 大木构件及其制作 177
6.5.1 扶脊木 177
6.5.2 檩的交接及其与梁头的关系 178
6.5.3 柱梁交接 180
6.5.4 平板枋、额枋与柱头的相交 184
6.5.5 椽的做法 186
附录:明代典型建筑年代考辑 190
主要参考文献 202
后记 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