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棉花抗虫育种》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骏麒主编
  • 出 版 社: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34537053
  • 页数:324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中国棉花抗病育种》的姊妹篇,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我国在棉花虫害防治,抗虫性分类及应用,抗虫资源及抗性鉴定,抗虫棉的遗传育种、栽培、良种繁育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第一章 概论 1

第一节 棉花害虫的种类、发生规律及危害损失 3

一、种类 3

(一)华南棉区 4

(二)长江流域棉区 4

(三)黄河流域棉区 5

(四)北部特早熟棉区 5

(五)西北内陆棉区 5

二、发生规律 5

(一)地下害虫 6

(二)刺(锉)吸式口器害虫 7

(三)钻蛀性咀嚼式口器害虫 10

(四)非钻蛀性咀嚼式口器害虫 14

三、危害损失 16

第二节 棉花虫害的主要影响因素与防治原理及方法 18

一、棉花虫害的主要影响因素 18

(一)气象因素 18

(二)土壤因素 19

(三)食物因素 19

(五)农业生产活动 20

(四)天敌因素 20

二、棉花虫害防治的原理与方法 21

(一)棉花抗虫品种与棉株耐害补偿能力的利用 22

(二)控制棉田生物群落中的益害物组成 24

(三)恶化害虫的发育繁殖条件 26

(四)直接杀灭害虫 28

第三节 棉花虫害防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30

一、棉花虫害防治研究历史的简单回顾 30

(一)第一阶段 30

(二)第二阶段 31

二、棉花药剂治虫研究历史回顾与启迪 34

三、棉花虫害综合防治的基本内涵 35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观点 36

(二)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 36

(三)经济、有效、安全、简易的原则 37

(四)各项防治措施的协调配合 37

(五)综合防治的几个层次与特点 38

第四节 棉花虫害综合防治对抗虫棉及其应用的要求 39

(二)抗虫谱 40

(一)抗病性 40

一、综合防治对抗虫棉品种特性的基本要求 40

(三)抗虫程度 41

(四)抗虫稳定性 42

二、抗虫棉品种的科学应用 42

参考文献 43

第二章 棉花抗虫性的分类及应用 45

第一节 抗虫棉的抗性机制 45

一、形态抗性 45

(一)鸡脚叶 45

(二)苞叶 46

(三)茸毛性 47

(四)无蜜腺 49

(五)其他性状 49

二、生化抗性 50

(一)棉酚 51

(二)单宁 53

三、物候抗性 53

第二节 转基因抗虫棉的抗性机制 54

一、苏芸金芽孢杆菌杀虫晶体毒蛋白基因 55

二、蛋白酶抑制剂基因 57

第三节 抗虫棉在综合防治中的地位 58

三、外源凝集素基因 58

一、种植抗虫棉是棉花害虫综合防治的一个重要手段 59

二、种植抗虫棉是棉花害虫综合防治中的重要预防措施 60

三、种植抗虫棉可大大减轻棉花虫害防治压力 61

四、种植抗虫棉需针对关键害虫才能在综合防治中充分发挥作用 62

(一)对目标害虫的种群密度增长起到抑制作用 63

(二)对目标害虫在棉花上的危害程度起到减轻作用 63

一、抗虫棉品种应用后的抗性效果 63

第四节 抗虫棉品种在生产应用中的效益评估 63

(三)对棉花皮棉品质与等级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 64

二、抗虫棉品种应用后的经济效益评估 64

(一)提高棉花目标产量水平的稳定性 65

(二)提高棉花皮棉品级 65

(三)降低棉田药剂使用农本并减少防治用工 65

三、抗性应用后的生态效益与环境保护 65

参考文献 66

第三章 棉花抗虫性遗传 68

第一节 棉花抗虫性遗传学 68

(一)抗棉叶螨性状 69

一、棉花的主要抗虫性状 69

(二)抗红铃虫性状 70

(三)抗蚜虫性状 71

(四)抗棉铃虫的性状 74

(五)抗棉盲蝽性状 76

(六)抗叶蝉、蓟马、棉卷叶虫、金刚钻等害虫性状 76

二、质量性状遗传 77

(一)腺体(棉酚) 77

(二)多茸毛和光滑无毛 79

(三)鸡脚叶 81

(四)无蜜腺 82

(五)苞叶性状 82

(六)红叶 83

三、数量性状遗传 84

(一)抗螨性状的遗传 84

(二)抗红铃虫性状的遗传 86

(三)抗蚜性状的遗传 88

四、转基因抗虫棉的遗传 88

(一)材料与方法 88

(二)抗虫棉品系的抗性遗传方式 89

一、影响抗虫品种稳定性的因素 96

(一)品种因素 96

第二节 抗虫性的稳定性 96

(二)害虫因素 97

二、保持品种抗虫稳定性途径 98

(三)有步骤发放抗虫品种 99

(四)利用水平抗性 99

(五)品种合理布局 99

(二)培育多系品种 99

(一)选育具多种抗虫基因的品种 99

三、转B.t基因抗虫棉的抗虫稳定性 100

(一)“避难所”策略 101

(二)培育具不同B.t基因和其他抗虫基因的品种 102

(三)有计划地推广抗虫棉及其他转B.t基因作物 103

(四)综合防治棉铃虫 103

第三节 棉花抗虫育种中的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 103

一、垂直抗性 103

二、水平抗性 104

三、棉花育种中的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 104

参考文献 105

(二)选育具多种抗虫性状的品种 105

(一)重视早熟性状的应用 105

第四章 棉花抗虫资源及抗性鉴定 108

第一节 棉属种的抗虫性 109

一、棉属野生种、半野生种的抗性 111

二、棉属栽培种的抗性 112

(一)草棉(G.herbaceum L.) 112

(二)亚洲棉(G.arboreum L.) 113

(三)陆地棉(G.hirsutum L.) 113

(四)海岛棉(G.barbadense L.) 114

第二节 抗虫种质的收集、鉴定及利用 115

(二)利用 116

一、抗棉蚜、抗棉叶螨种质的鉴定及利用 116

(一)鉴定 116

二、抗棉铃虫、抗棉红铃虫种质的鉴定及利用 120

(一)鉴定 120

(二)利用 121

第三节 抗虫性鉴定标准和方法 123

一、棉花蚜虫 125

(一)常规棉抗蚜性鉴定 125

(二)转基因抗虫棉的抗蚜性鉴定 129

(一)室内抗性测定 130

二、棉叶螨 130

(二)罩笼鉴定抗螨性 131

(三)田间自然感虫鉴定抗螨性 132

(四)复鉴 132

三、棉铃虫 132

(一)常规抗虫棉的抗性鉴定 132

(二)转基因抗虫棉鉴定技术 137

四、红铃虫 140

(一)室内鉴定 140

(二)罩笼鉴定 141

(三)田间自然鉴定 143

五、其他害虫 144

(一)棉叶蝉 144

(二)根结线虫 145

(三)中黑盲蝽 145

参考文献 146

第五章 棉花抗虫育种方法 149

第一节 系统育种 149

第二节 杂交育种 150

(一)系谱法 151

三、杂种后代的选择 151

(二)混合法 151

一、杂交亲本的选配 151

(一)单交 151

二、杂交方法 151

(二)复合杂交 151

四、通过杂交育成的抗虫棉品种 152

第三节 杂种优势利用 153

一、抗虫棉杂种优势表现 153

(一)生长优势和物质积累优势 153

(二)抗虫性、单铃籽棉和皮棉产量优势 155

(二)杂交方法 156

二、抗虫杂交棉的制种方法 156

(一)选择亲本 156

(三)亲本的种植 157

(四)收花 157

三、关于抗虫杂交棉F2代利用问题 158

第四节 棉花远缘杂交育种 159

一、棉属野生种的繁殖与保存 159

(一)开花结实性 160

二、种间杂交的不亲和性和克服途径 162

(一)种间杂交的不亲和性 162

(二)陆地棉种系的光周期反应 162

(二)种间杂交不可交配性的克服途径 163

三、种间杂种F1代的不育性 164

(一)种间杂种F1代的不育性 164

(二)种间杂种F1代不育性的克服途径 165

四、杂种后代的疯狂分离与处理方法 166

(一)杂种后代的疯狂分离 166

(二)杂种后代疯狂分离的处理 167

第五节 抗虫基因工程育种 168

一、棉花基因工程遗传转化方法 168

(一)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法 169

(二)基因枪法(Particle gun) 171

(三)花粉管通道法介导基因转化 175

二、抗虫基因工程 185

(一)抗棉铃虫 186

(二)抗蚜虫 203

参考文献 205

第六章 中国棉花抗虫育种的成就 209

第一节 不同时期棉花抗虫育种的成果 209

一、1983年以前 209

三、“七五”期间 210

二、“六五”期间 210

五、“九五”期间 213

四、“八五”期间 213

第二节 抗虫品种综合性状的提高 215

一、抗虫性的提高和拓宽 215

二、丰产性的提高 216

三、早熟性的提高 218

第三节 中国棉花抗虫品种应用概况 218

一、第一阶段(1983~1990年) 219

二、第二阶段(1991~1995年) 219

三、第三阶段(1996~2001年) 220

第四节 棉花抗虫育种的基本经验 222

一、不断调整育种目标,适应生产发展需要 222

二、加强抗虫资源的发掘,奠定育种的物质基础 223

三、掌握抗虫性遗传机理,采取适宜的选择世代 225

四、不断完善育种方法,提高育种技术水平 226

一、抗源品系 228

(一)川抗77 228

第五节 棉花主要抗虫品种介绍 228

五、优化抗虫性鉴定方法,确保育成品种抗虫性鉴定的准确性 228

(二)川98 230

(三)中99 230

(四)t 458 232

(五)中植372 233

二、中熟、中早熟抗虫品种 235

(一)川棉109 235

(二)华棉101 236

(三)中棉所17 237

(四)中棉所21 238

(五)中棉所23 239

(六)豫棉8号 240

(七)晋棉12号 242

(八)中棉所29 243

(九)中棉所32 244

(十)南抗3号 245

(十一)苏抗103 246

(十二)苏抗310品系 248

(十三)鲁棉研15号 249

(一)豫棉9号 250

三、早熟抗虫品种 250

(二)中棉所30 251

(三)中棉所31 253

参考文献 254

第七章 转B.t基因抗虫棉的生育特性及栽培技术 258

第一节 转基因抗虫棉的生育特性及栽培技术 259

一、转基因抗虫棉的生育特性 259

(一)转基因抗虫棉品种 259

(二)棉苗生长 260

(四)经济性状 261

(三)农艺性状 261

(五)抗病虫性 264

二、转B.t基因抗虫棉“源”“库”特性 265

(一)源器官的发育 265

(二)库器官的发育 267

三、转基因抗虫棉棉铃特性 268

(一)棉铃发育动态 268

(二)棉铃“源”“库”特征 270

(一)适时早播、培育壮苗 271

四、转基因抗虫棉配套栽培技术 271

(二)合理确定密度、优化群体 273

(三)苗蕾期管理 274

(四)中后期管理 274

第二节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的生育特性及栽培技术 275

一、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生育特性 276

(一)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品种 276

(二)生育期 277

(三)营养生长 277

(四)生殖生长 278

二、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源”“库”特性 279

(一)源器官的发育 280

(二)库器官的发育 281

三、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棉铃特性 282

(一)棉铃发育动态 282

(二)棉铃“源”“库”特征 283

(三)棉铃“源”“库”关系 285

四、转基因抗虫杂交棉配套栽培技术 286

(一)培育壮苗 287

(二)合理密植 288

(三)平衡施肥 290

(四)优化调控 292

(五)合理治虫 293

第三节 转基因抗虫棉在棉田立体种植中的应用 295

一、棉田立体种植的演变和发展 295

二、棉田立体种植后产生的问题 296

(一)棉花迟发晚熟 296

(二)土壤肥力下降 296

三、抗虫棉在棉田立体种植中的应用 297

(一)抗虫棉的高抗虫性,为减少棉田用药、保护环境创造了条件 297

(三)棉田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297

(二)抗虫杂交棉在棉田立体种植中的应用,为实现棉花高产、优质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298

参考文献 298

第八章 抗虫棉的良种繁育 301

第一节 抗虫棉品种退化的原因和防止退化的途径 302

一、优良性状退化现象 302

(一)良种退化的普遍性 302

(二)抗虫棉退化的主要现象 302

二、抗虫棉退化的原因 304

(一)机械混杂与生物学混杂 304

(三)不正确选择的影响 305

(二)抗虫棉的剩余变异 305

三、防止抗虫棉退化的途径 306

(一)合理的品种布局 306

(二)完善良种繁育体制和健全供种体系 307

第二节 良种繁育技术 309

一、我国良种繁育技术概况 309

二、抗虫棉良种繁育技术 311

(一)三圃制生产原种技术 311

(二)二圃制生产原种技术 316

(三)自交混繁法生产原种技术 317

第三节 良种繁育的农业技术 319

一、具有良好的栽培条件 319

二、防止混杂 320

三、扩大繁殖系数 320

四、提高原种质量的技术 321

第四节 健全良种繁育规划 322

一、确立良种繁育规划 322

二、完善良种繁育推广模式 323

参考文献 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