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朱子学与闽北书院 1
第一章 朱熹考亭书院创建、续修始末考 21
一 “考亭”考 21
二 朱熹定居考亭原因考 27
1、承父遗愿 27
2、避凶趋吉 28
3、弃小择大 30
三 考亭沧洲精舍创建考 32
1、精舍建成的时间 32
2、精舍的建筑 35
四 考亭书院续修考 38
1、南宋后期考亭沧洲精舍的扩建 38
2、元代考亭书院的重修 42
3、明代考亭书院的重修 43
4、清代考亭书院的重修 47
第二章 朱熹在建阳讲学考 50
一 在寒泉、云谷的讲学活动 51
1、论学与讲学 52
2、随分讲论与因材施教 54
3、批喻与函授 56
4、批评时政与抨击时弊 57
5、游学与吟咏性情 58
二 在考亭的讲学活动 60
(一)崇祀先贤与道统论 61
(二)教学内容 64
(三)教学方法 69
1、学生自学 69
2、先生讲学 72
(1)升堂讲学 72
(2)个别辅导 76
(3)集体讨论 81
(4)随即教育 84
3、教与学的结合——问疑 85
(四)教学安排——入学、离学与远程教学 90
(五)考课与课题研究 94
第三章 朱熹在建阳著述考 100
一 在寒泉、云谷的著述 101
二 在考亭的著述 115
第四章 朱熹与考亭书院刻书考 121
一 朱熹在建阳的刻书 121
1、寒泉讲学时期所刻之书 122
2、武夷讲学时期所刻之书 126
3、考亭讲学时期所刻之书 128
二 朱熹刻书的特点与影响 135
三 朱熹之后考亭书院的刻书 145
第五章 朱熹考亭沧洲精舍的门人 148
一 福建门人 152
二 江西门人 160
三 浙江门人 165
四 安徽门人 168
五 江苏门人 169
六 湖南门人 169
七 湖北门人 170
八 广东门人 170
九 四川门人 170
十 里籍失考者 171
第六章 考亭书院山长考 175
附录 笔者发表的相关论文 182
书院讲学的爱国主义传统——从杨时、朱熹到东林学派 182
潭溪奔流 环峰巍立——黄榦在建阳的两所书院考述 191
主要参考书目 204
后记 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