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理论假设与概念框架 1
一、交换理论与社会支持 1
二、边界过程理论与社会支持 7
三、生活过程中的交换与支持 9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资料分析 11
一、抽样调查的方法 12
二、访谈与观察的方法 14
三、扎根理论研究法 16
第三节 已往研究成果的回顾 17
一、中国学者的有关研究成果 17
二、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19
本章小结 23
第二章 吴村:研究的区域与概貌 26
第一节 苏南农村的地理文化和社会经济背景 26
一、自然环境与地理位置 26
二、家庭经营与乡镇工业 27
第二节 村落的由来与沿革 29
一、村落的归属与范围 30
二、村名的由来与变化 31
三、村落的现状与行政架构 33
第三节 传统的供养模式与守望相助的风俗习惯 36
一、家庭内的分工与合作 37
二、亲属结构与互助网络 39
三、社区性的互助组织与风俗习惯 43
本章小结 48
第三章 集体化与集体供养模式的形成 51
第一节 吴村的土改与合作化运动 51
一、土地改革与传统供养模式的延续 51
二、互助组对家庭供养体系的影响 56
三、合作化运动与集体保障体系的雏形 59
第二节 人民公社化与家庭供养体系的危机 65
一、“一大二公”与“共产风” 65
二、集体资源的匮乏与家庭供养的危机 69
三、“一大二公”的集体供养模式的结束 72
第三节 生产队为基础的集体保障体系形成 75
一、狂热之后的调整 75
二、“队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模式的确立 77
三、以集体供养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的形成 78
本章小结 82
第四章 农村改革与集体保障体制的转移 86
第一节 家庭承包制的由来 86
一、公有制与中国家庭制度 86
二、早期包工包产的承包 87
三、农民的诉求和政府的推动 89
第二节 村落集体保障体制的转移 90
一、集体保障功能已退出村民的生活领域 91
二、集体保障从部分社会福利领域的退隐 95
三、集体在村落公共事务中的作用 98
第三节 保障体制的转换与保障真空的探讨 100
一、关于“保障真空”的探讨 101
二、承包后农户的经济状况 108
三、经历与期待 113
本章小结 117
第五章 家庭的供养与保障 122
第一节 家庭供养模式的延续与更新 122
一、村落中的“家”与“户” 122
二、村落中家庭的规模与类型 125
三、家庭成员的职业分工与职业选择 128
第二节 家庭的资源与权力 133
一、家庭的资源来源 134
二、权力资源的变化与长老权威的旁落 136
三、“双向反馈”与“单链偏重” 138
第三节 妇女在家庭中角色地位的变化 144
一、妇女对家庭的经济贡献 144
二、妇女对家庭资源获取的作用 145
三、妇女家庭权力地位的提升 147
本章小结 150
第六章 村落中互助与支持发生的情景 155
第一节 日常生活中的互惠与互助 155
第二节 紧急事件中的支持与援助 158
第三节 重大家事开支中的支持与互助 162
第四节 重大投资中的支持与互助 165
本章小结 168
第七章 村落中互助与支持发生的面向 171
第一节 情感联系与信息影响 171
一、感情投资与混合型关系网络 171
二、信息资源与信息影响网络 174
第二节 劳力互助与支持网络 179
一、劳力互助传统的恢复 180
二、村落中劳力支援的新趋势 182
第三节 礼物馈赠与借贷支持 185
一、礼物馈赠和人情网络 186
二、经济借贷与支持网络 191
本章小结 195
第八章 村落中互助与支持的关系网络 202
第一节 互助与支持体系中的亲属关系网络 203
一、宗亲、血亲的互助与支持 204
二、姻亲的互助与支持网络 208
第二节 互助与支持体系中的邻里关系网络 212
一、邻里的基础与邻里互助网络的形成 213
二、邻里关系的互助与支持面向 216
第三节 互助与支持体系中的朋友关系网络 219
一、朋友的基础与朋友互助网络的形成 220
二、朋友关系的支持与互助的面向 223
本章小结 228
第九章 结论:历史、现状与未来 231
一、历史与现状:民间互助体系与混合性保障体制 231
二、未来的设想:家庭、社区、社会的综合保障体制 237
参考文献 242
英文部分 242
中文部分 249
后记 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