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析难答疑》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辛瑛,蒋燕主编;尤海燕,吉凤霞,李晓显,吴炜,周天,骆斌,席娜,崔向青,董连荣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80194805X
  • 页数:227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问答的形式,系统阐述、解答了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中的常见问题和疑难问题,而且还对学生经常疑惑的本学科所涉及到的与其他学科如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有关的基础问题进行了解答。全书共分概论、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病因病机、防治原则等5部分,总共239道题。以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中医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判断、综合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为目的。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易懂易学,适合于中医院校的研究生、在校本科生、留学生、函授生、自学生和中医临床医师使用,也可作为从事中医专业的广大教师的教学参考书。

目录 1

概论 1

1.为什么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1

2.如何学好中医基础理论 4

3.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学理论体系有何特点 5

4.《黄帝内经》以前还有更为古老的医学著作吗 5

5.为什么把《内经》称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内经》理论体系的建立,对中医学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6

6.《内经》的成书年代约在何时 7

7.《黄帝内经》作者是谁 7

8.《黄帝内经》书名含义有哪些不同解释 8

9.《素问》书名的含义主要有哪些不同的解释 9

10.《灵枢》书名的含义主要有哪些不同的解释 10

11.明确提出《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在什么时代?何人何书 10

13.研读《内经》的通行本为何书 11

12.最早用分类方法研究《内经》的是何时何人何书?分类最完整的是何时何人何书 11

14.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需要哪些主要条件 12

15.《伤寒论》的作者是谁 12

16.《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何年代?当时的社会背景怎样 13

17.《伤寒杂病论》是怎样演变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伤寒论》主要有哪些版本 13

18.伤寒的涵义是什么 15

19.何为“六经辨证”?“六经”是专指经络吗 15

20.《金匮要略》从何得名?简述《金匮要略》的理论渊源 16

21.何谓经方 16

22.战国至唐代,温病与伤寒的关系如何?为什么说明清时代是温病学说的形成阶段 17

23.第一部有关瘟疫的专著是什么?作者是谁?该书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7

24.清代温病学家叶、薛、吴、王是指哪几位医家?其代表著作是什么 18

25.“温热大师”叶天士为温病学自成体系做出了哪些杰出的贡献 18

26.吴鞠通对温病学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18

28.为什么说金元时代是温病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19

27.金代刘完素在促进温病学的发展方面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 19

29.在温病学的发展史上,哪些医家的学术成就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0

30.前人提出新感、伏邪学说,在今天有何临床意义 21

31.研究温病学有什么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32.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2

33.谈谈辨证论治的重要性 24

34.民国初年关于废除中医的争论 29

35.如何治疗西医诊断的疾病 29

36.何谓“人与天地相参” 31

37.何谓“天人相应” 31

38.何谓“五脏化液” 32

39.“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说明了什么?在治疗水肿方面有何指导意义 32

40.何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32

41.何谓辨证?临床常用的辨证法有哪些?各有哪些特点 33

43.试述卫气营血辨证的临床意义和辨证要点 34

42.试述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 34

44.试述三焦辨证的临床意义和辨证要点 35

45.温病学为什么将卫气营血叫作“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其最早见于何书?它在温病中实指什么 36

46.温病学中的卫气营血概念与《内经》中的论述有何不同 37

47.为什么要以发热与微恶寒并见和口微渴作为卫分证的辨证要点 38

阴阳五行学说 39

48.怎样理解“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的道理 39

49.阴阳对立统一观念最早见于哪一本书?它是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对立统一观念的 39

50.《易经》的阴阳对立观念是如何产生的 39

51.阴阳学说的形成大约在什么时代?可从哪些记载中反映出阴阳学说已经形成?古人是根据什么创立阴阳学说的 40

52.什么是阴阳五行学说 41

53.为什么要首先学习阴阳五行学说 41

54.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2

57.何谓“阳中之阳”,“阳中之阴” 46

58.何谓“阴中之阳”、“阴中之阴” 46

56.如何理解“生之本,本于阴阳” 46

55.何谓“阴阳交感” 46

59.如何理解“脾为至阴” 47

60.为何说阴阳学说贯穿在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 47

61.如何理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9

62.试说明“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50

63.怎样理解“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50

64.何谓“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50

65.“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的含义是什么?后世是如何发挥的 51

66.如何理解“阳化气,阴成形” 51

67.如何理解“阴生于阳”,“阳生于阴” 52

68.如何理解“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52

69.解释“反作”和“逆从”的含义 52

71.如何解释“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53

70.解释“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中清阳与浊阴的不同含义 53

72.“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的含义是什么 54

73.“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对临床有何指导意义 55

74.试述五脏各自的阴阳属性 55

75.如何理解“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55

76.何谓药物的性能?药物性能是怎样论定的?中药性能理论基本内容有哪些 55

77.何谓药物的“四气”?什么叫寒凉药,温热药?寒凉药,温热药具有哪些作用 56

78.何谓药物的“五味”?中药“五味”各具有什么作用及适应证 56

79.中药学有关五味太过则自伤,以及五味相胜的规律是什么 57

80.中药的四气与五味的关系如何?中药四气五味的阴阳属性如何?四气五味及升降沉浮对临床有何意义 57

81.如何理解“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一段经文,其理论价值如何 58

82.什么是五行和五行学说 59

83.为什么说“五行生胜”说的提出标志着五行学说的形成?“五行生胜”是何时何人提出的 60

84.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60

85.何谓“土生万物”?“金曰从革” 62

86.怎样用五行学说说明和概括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 63

87.怎样用五行学说解释五脏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 65

88.五行学说在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有何意义 66

89.试述“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足,则已所不胜侮而乘之,已所胜轻而侮之”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68

90.怎样理解“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69

91.何谓“亢害承制” 70

92.何谓“贼邪” 70

93.在临床上如何具体运用五行学说 70

94.浅谈相生规律在临床上的运用 72

95.浅谈相克规律在临床的运用 74

96.怎样正确对待阴阳五行学说 77

藏象经络 79

97.什么是“藏象学说”?是怎样形成的?有何特点 79

98.关于五脏阴阳属性的归属有何临床意义 81

99.何谓“四时五脏阴阳” 82

100.谈谈脏腑的数目 82

101.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哪几方面?五脏、六腑、奇恒之腑是怎样划分的 83

102.什么叫神魂魄意志?其病证及病理机制是怎样的 84

103.如何理解“其华在面,其充在脉”、“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在诊断上有何意义 85

104.如何理解《内经》中的“神” 86

105.如何理解心主血脉和主神志 88

106.何谓“血主濡之” 90

107.如何理解“心者生之本” 90

108.如何理解中医学中的神 90

109.望神的临床意义如何?为什么望神重在察目 91

110.什么是“虚里”和虚里诊法?有何临床意义 92

111.心包的形名和功能是什么 92

112.为什么说肺主一身之气?如何理解宣发与肃降 92

113.脾与季节的关系是怎样的?“脾不主时”指的是什么 95

114.如何理解脾主运化和脾气主升?脾统血在临床上有何意义 95

115.何谓“脾阴” 98

116.如何理解“脾藏营,营舍意” 98

117.如何理解肝体阴而用阳 98

119.什么叫“气机”?肝主疏泄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疏泄功能与气机有何联系 99

118.试解释五脏各有其对应的数的来历和含义。 99

120.肝藏血的含义是什么?它与心主血、脾统血有何内在联系 101

121.肾阴、肾阳、肾精、肾气的概念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102

122.五脏与五体、九窍、五华的关系如何?结合局部望诊举例说明其临床意义 104

123.何谓精?为什么说“精者身之本” 106

124.为什么说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何以也称至阴?它与脾称至阴有何区别 106

125.何谓“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107

126.怎样理解“肾者胃之关” 107

127.何谓君火、相火 109

128.如何正确理解“肾无实证” 111

129.何谓“命门” 112

130.简述命门与相火学说的形成 112

131.什么叫“肝肾同源”?有何临床意义 114

132.为何说“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二者有何关系 115

133.何谓“风水”?其病因、病机如何 116

134.“心主身之血脉”与“肺朝百脉”有何关系 117

135.什么叫“水火既济”?水火失济临床常见哪些病证 117

136.脾与胃在生理上如何相互配合?病理上如何相互影响 118

137.为何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119

138.水液代谢与哪些脏腑关系密切?这些脏腑起何作用 119

139.为何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有何临床意义 121

140.胆为六腑之一,为何又属奇恒之腑?为什么《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 122

141.“凡十一脏取决于胆”有哪些解释 124

142.如何理解“三焦” 124

143.再谈关于三焦问题的争论 127

144.怎样理解三焦总司人体气化功能?它与肾阳之气化、膀胱之气化功能有何关系 128

145.怎样理解“三焦主持诸气”?它与“肺主一身之气”有何不同 129

146.如何理解“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如何理解“治上焦如羽,治中焦如衡,治下焦如权”的三焦治法 130

147.何谓“四海”、“三余”?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131

149.人体的消化过程主要与哪些脏腑有关?这些脏腑各起何作用 132

148.女子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什么?它与哪些组织器官关系密切?有何临床意义 132

150.何时何书何人首先提出“精气”和“元气”学说?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对中医学有什么影响?元气与精气在本质上有何异同 133

151.精的含义是什么?生理功能如何 134

152.气的含义是什么?在生命活动中有何重要作用 136

153.如何理解“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139

154.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生成、分布、主要生理功能如何?营卫之气与宗气的关系是什么 139

155.气的升降出入,如何通过脏腑的生理功能体现出来 141

156.血液的生成与运行与哪些脏腑关系密切 142

157.何谓“五液”?“五液”临床病理表现如何 143

158.联系脏腑功能说明气血之间的关系 145

159.何谓“营卫不和” 146

160.如何理解“卫出下焦” 147

161.怎样体会”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 149

162.脾与精、气、血、津液生理上的联系有哪些 150

163.什么是肾的“升清降浊”功能?它与脾胃“升清降浊”二者概念有何不同 151

164.通过脏象学说的学习,怎样体会中医学所说的“脏腑不仅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而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学和病理学概念” 153

165.什么叫经络?经络系统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154

166.经络学说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有何重要意义 155

167.何谓“是动”、“所生病” 156

168.何谓“引经报使”和“归经”?归经学说对临床有何意义 157

病因病机 159

169.中医病因学说是怎样形成的?有何特点 159

170.何谓辨证求因 161

171.什么叫正气和邪气?怎样理解“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62

172.决定正气强弱的条件有哪几方面 163

173.何谓六气?何谓六淫?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165

174.何谓“内生五邪”?与外感六淫有何异同 165

175.如何理解“伤于风者,上称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166

176.怎样正确理解“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166

177.张仲景的发病学说与陈无择的“三因学说”有何异同 167

178.六淫实质的现代研究概况 167

179.如何理解“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168

180.所有的“内寒”或“里寒”都是阳虚引起的吗?阴盛能否引起“内寒” 169

181.六淫邪气各自的致病特点有哪些 170

182.为什么说“故风者,百病之始也” 173

183.如何理解“风胜则动” 173

184.“伤寒”的含义是什么?伤寒的传变次序、时日和各阶段的病证是怎样的 173

185.如何理解“五气化火”?温、暑、火、热的概念有何区别 174

186.夏季感冒是否叫伤暑?伤暑与中暑有何不同 175

187.为什么说“气有余便是火”?何谓“壮火”、“少火” 176

188.何谓疫疠之气?其致病有何特点 177

189.何谓“五志”和“七情”?“七情”何以能致病?其致病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177

190.什么是“瘈疭”?怎样辨治 178

191.“七情”与内脏和气机有何关系?常见的情志病证有哪些 179

192.为什么说“百病生于气” 179

193.饮食、劳逸不当何以能致病 180

194.如何理解“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181

195.何谓“五劳”、“七伤”、“六极” 182

196.何谓痰饮?是怎样形成的?临床表现有何特点 182

197.如何鉴别诊断痰饮 184

198.何谓瘀血?其成因有几方面?其证候有何特点 185

199.中医学认为血得热则行,为什么火、热邪气也能造成“瘀血” 187

200.何谓“从化”?疾病发展过程中为什么会有“从化”现象?为什么有些疾病发展变化是次第相传而不出现“从化”现象 187

201.合病、并病、直中的含义是什么?产生“直中”的原因是什么 189

202.何谓传经?如何理解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误治传、首尾传 190

203.中医的病机学说可概括为哪几个基本病理过程 191

204.何谓“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为什么要“审察病机,无失气宜” 195

205.如何理解“得其机要,则动小而功大,用浅而功深” 196

206.《素问·调经论》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应如何理解 196

207.如何辨别自汗、盗汗证 198

208.何谓“逆传”?它与“内陷”有何不同 202

210.何谓“五过”?其具体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203

209.何谓“内闭外脱”?怎样辨治 203

211.何谓“四德”?其具体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204

防治原则 206

212.试述在《内经》成书时期中医预防方面的成就 206

213.试述《内经》成书以后,中医预防方面的成就 206

214.古代医家对温病传播途径有哪些认识 207

215.何谓“治未病”?治未病包括哪些内容 207

216.如何理解“精神内守” 208

217.如何理解“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208

218.何谓“先安未受邪之地”?其在防止疾病的传变上有何意义 209

219.何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为什么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09

220.何谓治法,治则?治则与治法有何不同?中医临床常用的治疗原则有哪些 210

221.何谓“标本”?标本主要有哪几种含义 211

222.何谓正治、反治?正治法、反治法分别适用于哪类病证?正治法与反治法有无本质的不同?为什么 212

223.何谓“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试举例说明 212

224.何谓反佐法?反佐与反治是否相同 213

225.如何理解“劳者温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等治疗法则 214

226.怎样理解“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等治疗法则 214

227.怎样理解“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215

228.如何理解“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 215

229.试述“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的临床意义 216

230.试举例说明“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正治法 216

231.何谓大毒、常毒、小毒、无毒 217

232.简述中药麻醉 217

233.何谓扶正与祛邪?扶正与祛邪各适用于何种病证?临床中应如何具体运用 219

234.何谓调整阴阳?损其有余和补其不足的原则适用于哪些病证 220

235.何谓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其在临床有何意义 221

236.方剂学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222

237.简述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23

238.谈谈用药的数量和重量问题 224

239.何谓“君、臣、佐、使”?试举例说明之 225

240.谈谈中国的食疗和药膳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