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3
总论篇 3
第一章 中国含油气盆地及其孢粉学研究简史 3
第一节 中国含油气盆地 3
一、西部区 3
二、中部区 5
三、东部区 5
四、南方区 6
五、东海与南中国海区 7
第二节 中国含油气盆地孢粉学研究简史 8
一、开创时期(1955—1975年) 8
二、发展和繁荣时期(1976—1998年) 9
三、成熟时期(始于1999年) 12
第二章 孢粉地层 14
第一节 古生界 14
一、石炭系 14
二、二叠系 14
第二节 中生界 15
一、三叠—侏罗系 15
二、白垩系 16
第三节 新生界 18
一、下第三系 18
二、上第三系 20
一、上古生界 25
第一节 西北油气区 25
第三章 西部区 25
分 区篇 25
二、中生界 34
三、第三系 39
四、孢粉学研究进展 42
第二节 青藏油气区 49
一、侏罗系 49
二、第三系 52
三、第四系 57
第四章 中部区 59
第一节 鄂尔多斯油气区 59
一、鄂尔多斯盆地 59
三、诸小盆地孢粉地层 63
二、富县组孢粉组合横向变化 63
第二节 川滇油气区 66
一、四川盆地 66
二、云南的大型盆地 71
第五章 东部区 75
第一节 东北油气区 75
一、白垩系 75
二、下第三系 79
三、上第三系 80
四、区内对比 80
五、沟鞭藻及疑源类 83
六、关于孢粉地层学 86
第二节 华北油气区 89
一、典型剖面 89
二、下第三系沟鞭藻类和疑源类 93
三、区内对比 95
四、问题讨论 99
第六章 南方区 102
第一节 江淮油气区 102
一、三叠系 102
二、典型剖面 102
三、区内对比 107
四、沟鞭藻及疑源类 109
第二节 粤桂油气区 110
一、三水盆地 110
二、广西诸盆地 112
三、沟鞭藻与疑源类 114
一、下第三系 116
第七章 东海与南中国海区 116
第一节 东海 116
二、上第三系 118
三、海相沟鞭藻地层 118
第二节 南中国海 120
一、下第三系 120
二、上第三系 122
三、南海第三系海相沟鞭藻 123
综合篇 127
第八章 区间地层对比与地层年代 127
第一节 上古生界 127
一、泥盆系 127
二、石炭系 127
三、二叠系 129
一、三叠系 132
第二节 中生界 132
二、侏罗系 136
三、白垩系 137
第三节 第三系 141
一、下第三系 141
二、上第三系 146
第九章 孢粉地球化学与烃源岩 149
第一节 孢粉热模拟试验 149
一、孢粉色变热模拟实验 149
二、孢粉热模拟荧光观测 152
三、孢粉热模拟镜质组反射率测试 152
五、孢粉热解生烃量分析 153
四、化石孢粉半透明度观测 153
第二节 中国含油气盆地孢粉色变的应用 155
一、中生界 155
二、第三系 157
第三节 原油孢粉分析与油源探讨 162
一、原生油气藏原油孢粉分析及其意义 162
二、次生油气藏原油孢粉分析及其意义 164
三、复合型油气藏原油孢粉分析及其意义 169
结语 173
参考文献 176
化石学名拉汉对照表 185
图版说明 217
图版 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