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1
第一章 概述 3
第一节 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 3
第二节 历史沿革 5
第三节 山东运河开凿历史 6
第四节 南旺分水枢纽和分水龙王庙古建筑群 8
一 南旺分水枢纽 8
二 南旺分水龙王庙建筑群 13
第五节 发掘缘起与经过 15
第六节 发掘目的、工作方法和队伍组织 16
第二章 南旺分水枢纽工程遗址的调查 19
第一节 南旺分水枢纽运河河道、闸调查 19
一 运河河道保存概况 20
二 汶运交汇口 20
三 运河河道和堤岸 21
四 河道水工设施 28
第二节 水柜调查 32
一 三湖的范围 35
二 南旺、蜀山湖残存湖堤 37
三 水柜水工设施 41
第三节 小汶河、泉源及戴村坝调查 44
一 小汶河 44
二 泉源 48
三 戴村坝 48
第四节 济宁分水枢纽调查 51
一 堽城坝 51
二 金口坝 53
三 会源闸 54
第五节 采(征)集遗物 56
一 采集遗物 56
二 征集品 57
第六节 小结 58
一 从济宁分水枢纽到南旺分水枢纽的演变历程 58
二 南旺分水枢纽的演变 59
三 南旺分水枢纽成熟时期的运行模式 62
四 南旺分水枢纽工程的价值 63
第三章 南旺分水枢纽工程遗址的发掘 64
第一节 石?岸遗迹 67
一 TG1 67
二 TG2 70
三 TG3 73
四 TG4 77
五 TG53 81
六 对分水石?岸遗迹的认识 83
第二节 汶运交汇口遗迹 85
一 TG51 85
二 TG52 88
第三节 运河古河道 91
一 TG5发掘概况 91
二 重要发现 95
第四节 河道附属设施 97
第五节 出土遗物 98
一 TG1出土遗物 98
二 TG2出土遗物 98
三 TG3出土遗物 102
四 TG4出土遗物 102
五 TG5出土遗物 104
六 TG51出土遗物 105
七 TG52出土遗物 108
八 TG53出土遗物 111
九 许建口闸出土遗物 129
第六节 分水枢纽的水工成就和年代 130
第四章 分水龙王庙古建筑群的发掘 131
第一节 概述 131
第二节 地层堆积 134
一 龙王庙建筑群地层堆积 134
二 水明楼建筑群地层堆积 134
三 祠堂建筑群地层堆积 134
第三节 三组建筑及其相关遗迹 135
一 龙王庙建筑群基址 135
二 水明楼建筑群基址 147
三 祠堂建筑群基址 155
四 小结 171
第四节 遗物 171
一 建筑构件 172
二 陶瓷器 202
三 其他遗物 214
四 采(征)集遗物 216
第五节 碑碣 224
一 概述 224
二 简介 225
三 碑碣的价值及意义 235
第六节 时代 236
第五章 相关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 237
第一节 遥感技术的应用 237
一 内业勘测 237
二 初步建立信息系统 240
三 田野考古调查 240
四 文物考古信息系统完善及运用 241
五 小结 242
第二节 南旺分水枢纽工程遗址精密GPS测量 242
一 测量范围 242
二 测量设备、依据及技术路线 242
三 具体实施测量 243
四 南旺分水枢纽测量成果与应用 247
五 小结 252
第三节 探地雷达的应用 253
一 探测目的和内容 253
二 探地雷达工作原理 253
三 测线布置与探测方案 254
四 数据解释及检测结果 255
五 结论 261
第四节 小结 261
第六章 汶上南旺大运河保护暨公众考古学实践 263
第一节 什么是公众考古学 263
一 国外的公众考古学 263
二 公众考古学在中国 265
第二节 汶上南旺大运河保护暨公众考古学实践报告 266
一 活动准备 266
二 活动效果 269
三 活动总结 271
四 文本举例 272
第七章 结语 280
一 南旺分水枢纽的演进过程、分水原理及其工程技术成就 280
二 分水龙王庙建筑群的特征和时代 282
三 空间信息技术在考古调查中应用的实践和思考 282
四 南旺分水枢纽工程遗产构成及其价值 283
五 南旺分水枢纽和建筑群保护的建议 284
附录一 碑碣拓本 286
附录二 碑文释录 315
附录三 文献汇编 335
附录四 京杭大运河研究成果简目 373
后记 381
英文提要 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