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序言一 王岳川 1
序言 1
绪论 1
序言二 欧阳友权 5
第一章 本体论演进与艺术本体论嬗变 6
第一节 本体及其本体论变革 6
一 本体论何以可能 8
二 本体论演进:从古希腊到当代 13
第二节 艺术本体论的拓展 18
一 摹仿:古典本体论 21
二 表现:浪漫本体论 24
三 形式:语言本体论 28
四 文化:批判本体论 31
一 社会存在:实践本体论 38
第三节 新本体论:艺术活动价值论 38
二 艺术交流:价值本体论 41
第二章 当代美学核心:艺术本体论 48
第一节 艺术本体论:现代美学之维 48
一 性灵本体:思与诗在危机时代相遇 49
二 精神家园:以艺术代宗教 51
第二节 现代艺术:人的生存方式 53
一 世界图景与人生状况 54
二 艺术意义:拒斥虚无主义 56
第三节 写作何为:危机时代中的运思 58
一 为何写作:怀疑与追问 59
二 写作意义:灵魂自赎与精神寻绎 66
第四节 语言本体论转向 74
一 从理性批判到语言批判 75
二 从人说语言到语言说人 80
第五节 人类学美学本体论 93
一 游戏:生命形式化的造型活动 96
二 象征:意义永驻象征本体 98
三 节日:返回生命之根的“特别仪式” 99
第六节 后现代文艺本体消解论 102
一 解拆深度模式 103
二 消解历史意识 105
三 消蚀主体精神 106
四 消解审美距离 108
第三章 艺术超越:人的审美活感性生成 111
第一节 时间之维:超越性的本体论领悟 112
第二节 空间之维:超越性的本体论界限 115
第三节 审美生成:超越性的本体论展开 116
第四节 生成活感性:超越性的本体论旨归 119
第五节 艺术活感性的本体论意义 123
一 日常感性的“中断瞬间” 124
二 艺术语言的“陌生化” 126
三 艺术与现实的形而上学本质 129
第六节 艺术活感性的三维结构 137
第四章 体验本体:审美感悟与艺术创造 141
第一节 审美体验:艺术与生命的本体构成 142
一 体验与生命:同构共生性 142
二 体验与艺术:内在指向性 145
三 体验与意义:主客互动性 148
四 体验与世界:主体意向性 150
第二节 艺术体验:与艺术的本源沟通 153
一 审美体验与审美经验 155
二 审美体验的发生与拓展 159
三 审美体验的本体特征 168
第三节 高峰体验:艺术生命的创生 175
一 兴:体验的生命自由形式 176
二 灵感:体验的精神超越形式 179
三 气:体验的本体论根基 181
第五章 作品本体:文学文本层次论 192
第一节 作品本体界定:艺术与艺术品 192
一 作品形式分析 193
二 艺术与艺术品的界定 196
第二节 作品形式演变:一元与多元 199
一 古希腊美学:形式即本体 200
二 近代美学:形式与内容二元论 201
三 现代美学:作品层次结构论 202
第三节 艺术作品存在:现象学美学直观 204
一 作品的本体构成 204
二 作品的语音层次 206
三 作品的意义单位层 206
四 作品的再现客体层次 208
五 作品图式化观相层次 209
六 作品的“形而上质” 210
第四节 艺术作品结构:本体的多维透视 211
一 向心式细读:由字面意到象征意 213
二 结构分析:从形式到深层意蕴 217
三 意义追问:由确定性到不确定性 226
四 境界拓展:从有形到无形 241
第五节 艺术作品层次:言象意的美学逻辑 247
第六章 解释本体:文学意义的审美生成 252
第一节 解释学轨迹:从方法论到本体论 252
一 理解的意义与“解释学循环” 253
二 理解的本质与“前理解” 259
三 理解的历史性与“效果历史” 261
四 理解文本与意义生成 266
五 理解的本体性特征 268
第二节 视界转移:从作品本体到读者本体 272
一 读者与文本的全面对话 273
二 接受者的审美经验构成 277
三 文学的审美交流活动 281
第三节 新的景观:文学接受的主体性建立 283
一 能动性:对主体性的认同 284
二 创造性:期待视野的打破 287
三 体验性:生命意识的投注 289
四 唤醒性:灵魂意象的苏生 294
第四节 解释形态:文学意义的多元取向 297
一 解释的符合论 299
二 解释的衍生论 300
三 解释的创生论 301
四 解释的逆转论 302
结语 禀有艺术活感性的新人境界 308
一 生命创化:艺术本体的意义 309
二 反本体论:后现代美学的问题与追问 311
附录一 文艺方法论与本体论研究的意义 315
第一节 文艺方法论研究的学术史清理 316
一 新方法论的引入与人文科学视野拓展 316
二 当代中国文论方法论学术史的意义问题 322
第二节 文艺本体论研究的价值归宿 325
一 历史转型视野与本体论研究学术史演进 325
二 本体论的基本问题和研究向度 330
三 反本体论问题及其本体论研究的意义 331
附录二 本体虚化:肉体沉重而灵魂轻飘 334
一 身体是灵魂与肉体的中介 334
二 人的解放不应从“伦理暴力”走向“身体暴力” 337
三 从文化下移与下半身写作中走向人性复归 340
附录三 新世纪中国文论的前沿思考 343
一 传统与现代的“中西之争”与“古今之争” 344
二 新世纪文化价值生态意识与话语转型 348
三 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论精神自觉 352
四 西方文论播撒中的中国文论处境 359
五 在后现代多元化和边缘性中坚持“文化互动” 361
六 后殖民理论对重释中国的方法论意义 367
七 当代传媒文化与中国思想传播 373
八 多极时代中国身份的“本体书写” 378
主要参考文献 383
后记 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