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3
第一编 绪论 3
第一章 证据法学概述 3
第一节 证据法学的研究对象 3
第二节 证据法学的体系 5
第三节 证据法学的研究方法 8
第四节 证据制度与诉讼制度的关系 12
第五节 证据法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及意义 24
第二章 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28
第一节 外国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28
第二节 我国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36
第二编 证据论 49
第三章 证据的概念和意义 49
第一节 证据的概念 49
第二节 证据的基本特征 54
第三节 证据的意义 62
第四章 证据的种类 66
第一节 证据种类概述 66
第二节 物证 69
第三节 书证 79
第四节 视听资料 95
第五节 证人证言 110
第六节 当事人陈述 125
第七节 鉴定结论 142
第八节 笔录 154
第五章 证据的分类 162
第一节 证据分类概述 162
第二节 本证与反证 164
第三节 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 167
第四节 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 171
第五节 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 174
第六章 证据的一般规则 180
第一节 证据规则概述 180
第二节 相关证据规则 186
第三节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192
第四节 最佳证据规则 198
第五节 补强证据规则 201
第六节 豁免规则 205
第三编 证明论 213
第七章 诉讼证明概述 213
第一节 诉讼证明的含义和特征 213
第二节 证明层次与证明分类 216
第三节 证明过程和证明的要求 221
第八章 证明对象 234
第一节 证明对象概述 234
第二节 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的证明对象 244
第三节 免证事实 252
第九章 证明标准 266
第一节 证明标准概述 266
第二节 外国诉讼证明标准 275
第三节 我国诉讼证明标准 281
第十章 证明责任 295
第一节 证明责任概述 295
第二节 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承担 302
第三节 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承担 315
第四节 行政诉讼中证明责任的承担 326
第十一章 证明程序 336
第一节 证明程序概述 336
第二节 收集提供证据 339
第三节 质证 365
第四节 审查判断证据 373
后记 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