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论 1
一、苜蓿的起源和传播 1
二、苜蓿的分布和发展 2
三、苜蓿在农牧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7
(一)改良土壤、保持水土 7
(二)家畜饲草 7
(三)蔬菜食用 8
(四)商品销售 8
(五)蜜源植物 8
第二章 苜蓿属分类及细胞学研究 10
一、概述 10
(一)苜蓿属植物分种检索表 11
二、苜蓿属的分类 11
(二)苜蓿属植物分种描述 13
三、苜蓿属植物细胞学研究 20
(一)核型分析 20
(二)花粉粒形态的显微镜观察 21
第三章 苜蓿的形态与生长发育 25
一、形态特征与构造 25
(一)根 25
(二)茎 27
(三)叶 28
(四)花 29
(五)荚果 30
(六)种子 30
(二)苗期生长 32
二、生长发育 32
(一)种子发芽 32
(三)分枝生长 33
(四)开花与结实 33
(五)再生生长 35
第四章 苜蓿的适应性与环境条件 38
一、苜蓿的分布与环境条件 38
二、温度与苜蓿生长发育 39
(一)适宜的温度 39
(二)临界温度 39
(三)生长发育阶段所需的温度 40
(四)耐寒性(越冬性) 41
三、水分与苜蓿的生长发育 44
(五)耐热性(越夏性) 44
(一)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水分的要求 45
(二)不同品种对水分的要求 46
(三)根系与水分吸收 47
(四)抗旱性 49
四、光照与苜蓿的生长发育 50
(一)光合产物的积累与分布 50
(二)生长发育阶段与光照 50
五、土壤与苜蓿的生长发育 51
(一)土壤物理性质与苜蓿的生长发育 51
(二)土壤化学性质与苜蓿的生长发育 52
(三)土壤肥力与苜蓿的生长发育 54
六、生物因素与苜蓿的生长发育 57
七、地理因素与苜蓿的生长发育 58
一、苜蓿地方品种 60
(一)概述 60
第五章 苜蓿品种资源 60
(二)我国地方品种的类型 61
(三)地方品种简介 62
二、育成品种 72
(一)育成品种简介 72
(二)育成品种推广情况 73
三、国外引进品种 75
(一)引种概况 75
(二)引种地区及引进品种在我国的表现 75
(三)适宜推广的引进品种 78
(一)黄花苜蓿 79
四、苜蓿属的其他种 79
(二)花苜蓿 80
(三)金花菜 82
(四)天蓝苜蓿 83
第六章 育种 84
一、概述 84
二、选择育种 84
三、杂交育种 85
(一)品种间杂交 85
(二)种间杂交 85
四、抗性和其他育种 88
(一)抗寒育种 88
(二)抗蓟马育种 90
(三)抗霜霉病育种 91
(四)耐盐育种 92
(五)耐牧根蘖型苜蓿育种 93
(六)直立型花苜蓿育种 94
(七)雄性不育系研究 94
五、生物技术应用与育种 95
(一)组织培养与再生植株 95
(二)耐盐变异体与突变体筛选 96
(三)离体繁殖 97
(四)花药培养 98
(五)原生质体培养和细胞融合 99
(一)粮草轮作制 100
一、轮作倒茬 100
第七章 栽培技术 100
(二)饲料轮作制 101
二、耕作技术 101
(一)选地 101
(二)整地 101
三、播种 102
(一)选种 102
(二)播种时期 102
(三)播种方法 104
四、田间管理 107
(一)苗期管理 107
(二)施肥 107
(四)病虫害防冶 109
(三)中耕除草 109
(五)灌溉与排水 110
五、扦插繁殖 110
六、收割 111
(一)收割时期 111
(二)收割次数 112
(三)留茬高度 112
第八章 病虫害及其防治 114
一、概述 114
二、病害 116
(一)苜蓿霜霉病 116
(二)腐霉猝倒病 120
(三)褐斑病及黄斑病 121
(四)春季黑茎病(轮纹病) 124
(五)夏季黑茎病(尾孢叶斑病及茎斑病) 125
(六)苜蓿白粉病 125
(七)苜蓿锈病 127
(八)花叶病 128
(九)苜蓿白斑病、苜蓿壳多孢叶斑病 129
(十)菟丝子 129
三、害虫 131
(一)蚜虫类 131
(二)蓟马类 133
(三)苜蓿籽蜂 135
(四)盲蝽类 135
(五)金龟子类 137
(六)叶蝉类 138
四、苜蓿的检疫问题 139
(一)苜蓿细菌性萎蔫病 139
(二)苜蓿黄萎病 140
(三)苜蓿疫霉根腐病 141
(四)苜蓿耳突病 142
(五)苜蓿暂条病毒 142
(六)苜蓿潜病毒 142
(七)苜蓿丛枝病 142
第九章 苜蓿根瘤菌及其应用 144
一、概述 144
二、苜蓿大面积接种根瘤菌的效果 144
(二)接种对苜蓿结瘤数量、重量的影响 145
(一)接种对苜蓿结瘤率的影响 145
(三)接种对苜蓿生长及产草量的影响 146
三、苜蓿根瘤菌与苜蓿的共生固氮 146
四、影响苜蓿结瘤和固氮的因素 149
(一)内在因素 149
(二)外界因素 149
五、苜蓿根瘤菌选育及共生固氮优良体系 150
(一)菌种选育 151
(二)共生固氮体系优良组合筛选 151
六、根瘤菌剂的制造与供应 153
七、苜蓿种子丸衣化接种技术 154
(一)材料 154
(三)丸衣接种方法 155
(二)种子丸衣配方 155
第十章 苜蓿种子生产 157
一、概述 157
二、种子繁殖体系 159
三、种子生产技术特点 160
(一)种子生产布局和土地选择 160
(二)种子田的播种 161
(三)种子田的管理 162
(四)蜂传粉与种子生产 163
四、种子收获、加工和贮运 163
(一)收获时期 163
(二)收获方法 163
五、种子检验 164
(三)清选和加工 164
(四)包装、贮藏和运输 164
(一)检验目的 165
(二)检验的主要内容 165
(三)检验的实施 165
六、种子销售 166
第十一章 苜蓿的营养价值与加工利用 167
一、苜蓿的营养成分 167
(一)营养成分含量 167
(二)生育期对营养成分的影响 169
二、苜蓿的饲用价值 172
(一)苜蓿的消化性 172
(二)苜蓿的饲用效果 174
三、加工利用方法 177
(一)青饲 178
(二)干草 179
(三)青贮 182
(四)放牧 185
第十二章 苜蓿的研究成就和研究趋向 187
一、概述 187
二、专业机构建立 188
三、苜蓿的研究成就 189
(一)引种 189
(二)栽培技术 190
(三)地方品种整理 190
(四)育种 191
(五)生物技术应用 192
(六)轮作倒茬 192
(七)野生种质资源 193
四、今后苜蓿的研究趋向 193
(一)野生种质资源开发和利用 193
(二)高抗性、高蛋白品种选育 194
(三)生物技术应用于育种 194
(四)人工草场管理与利用 195
(五)苜蓿产品加工 195
(六)病虫害鉴定与防治 195
附表一 苜蓿原始地方品种名录 196
附表二 国外引进苜蓿品种名录 197
参考文献 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