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脓毒症理论与实践》PDF下载

  • 购买积分:3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姚咏明,柴家科,林洪远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030162447
  • 页数:1221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地论述脓毒症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大型学术专著,作者均长期从事脓毒症基础与临床诊治工作,积累了大量临床资料和研究成果。本书参考国内外的最新文献,结合作者大量的研究工作,充分阐述脓毒症理论和实践的现代认识,主要包括脓毒症的新概念、发病因素与流行病学、细菌内/外毒素致病机理、相关受体与信号转导及基因机制、与多器官功能损害的关系、脓毒症的诊断与预警指标、不同类型脓毒症的临床特征、脓毒症的防治原则及措施等。内容丰富,充分反映了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前沿研究。

第一章 脓毒症概述 1

一、关于脓毒症的历史 1

二、脓毒症相关概念及定义的回顾 2

三、脓毒症相关定义的重新认识与评价 7

四、脓毒症诊断新标准及分阶段诊断系统 8

五、烧伤脓毒症的诊断标准及初步应用 9

第二章 脓毒症的发病因素与流行病学 11

一、感染病原学因素 12

第一节 发病因素 12

二、感染传播因素 15

三、易感因素 16

六、医护人员的行为 17

五、医院建筑设计及卫生 17

四、抗菌药的使用 17

七、脓毒症的发病原因 18

一、流行分布概况 19

第二节 脓毒症流行病学 19

二、重症监护病房脓毒症流行概况 20

三、住院病人脓毒症流行情况 21

四、流行病学研究展望 23

一、外科领域高危人群 24

第三节 脓毒症高危人群 24

二、免疫功能抑制人群 28

三、不良生活嗜好 34

四、年龄因素 37

五、其他疾病患者 38

七、滥用抗菌药 41

六、因诊疗需要接受各种侵入性操作者 41

八、遗传因素 42

一、常见病原菌 45

第一节 常见病原菌及其变化趋势 45

第三章 脓毒症的微生物学 45

二、菌群的变迁 47

一、细菌的侵袭力 58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作用与机制 58

二、细菌的毒素 60

三、细菌的细胞壁效应 64

第三节 感染的细菌学检验 66

四、细菌的数量 66

二、正确的标本采集和运送 67

一、细菌检验的工作流程 67

三、细菌检验报告的分析 69

一、深部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变化 75

第四节 深部侵袭性真菌感染 75

二、深部真菌感染的病原学与致病机制 76

三、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79

四、深部真菌感染的预防与治疗 81

第五节 病毒 84

一、病毒感染 85

二、机体反应 87

三、引起感染的主要病毒 89

二、生物学活性 96

一、分子结构特征 96

第四章 细菌内毒素与脓毒症 96

第一节 内毒素的结构特点及生物学活性 96

一、去除内毒素的方法 97

第二节 内毒素的检测方法与应用 97

三、释放、吸收及灭活途径 97

四、内毒素血症 97

二、鲎试验 101

三、内毒素检测的应用及局限性 105

一、内毒素血症存在的证据 106

第三节 创、烧伤内毒素血症及其来源 106

二、发生过程及规律 107

三、创、烧伤后内毒素血症的来源 108

一、细胞因子诱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109

第四节 内毒素与炎症反应的关系 109

二、Toll样受体在机体炎症反应中的意义 110

三、促炎与抗炎反应平衡失调 112

四、细胞因子诱生与失控炎症反应 113

一、急性损伤可显著提高宿主对内毒素的敏感性 115

第五节 内毒素增敏效应在脓毒症发病中的作用 115

二、内毒素移位对LBP/CD14基因表达的影响 116

三、LBP/CD14系统改变的临床意义 117

四、内毒素增敏机制在创、烧伤后脓毒症发病中的作用 119

一、与感染、免疫的关系 120

第六节 内毒素血症的临床意义 120

二、与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关系 122

三、循环内毒素含量监测的临床价值 123

一、免疫疗法 124

第七节 创、烧伤后内毒素血症的防治 124

二、多黏菌素B和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 125

三、抑制肠道内毒素的产生和吸收 126

四、其他措施 127

一、概念 131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结构特征 131

第五章 细菌外毒素与脓毒症 131

二、细菌外毒素的作用特点 132

二、毒性作用 133

一、理化性质 133

第二节 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A 133

第三节 葡萄球菌外毒素 134

四、免疫防治 134

三、测定方法 134

一、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 135

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 137

三、其他外毒素 143

四、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免疫防治措施 145

第四节 细菌内、外毒素的协同效应与意义 146

二、肿瘤坏死因子在脓毒症发病中的效应机制 155

一、肿瘤坏死因子的分型 155

第六章 炎症介质在脓毒症发病中的作用 155

第一节 肿瘤坏死因子 155

三、肿瘤坏死因子在脓毒症发病中的作用 158

一、白细胞介素在脓毒症中作用的两个基本观点 162

第二节 白细胞介素 162

二、促炎类白细胞介素的作用 163

三、抗炎类白细胞介素的作用 165

四、其他白细胞介素的作用 167

一、概述 168

第三节 血小板活化因子 168

二、血小板活化因子调节 169

三、PAF在脓毒症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 171

二、分类 173

一、概述 173

第四节 磷脂酶A2 173

三、结构与功能 174

四、磷脂酶A2的抑制剂 178

一、花生四烯酸的代谢 181

第五节 脂肪酸与前列腺素 181

二、环氧合酶代谢物 183

三、脂氧合酶代谢物 185

四、二十烷类在脓毒症中的临床意义 186

一、一氧化氮的生物合成 187

第六节 一氧化氮 187

二、一氧化氮的功能 190

三、一氧化氮在脓毒症中的作用 191

四、一氧化氮相关的信号转导机制 193

五、一氧化氮抑制剂的应用及评价 195

第七节 氧自由基 197

二、创、烧伤及感染时氧自由基产生 198

一、氧自由基简介 198

三、氧自由基对机体的影响 199

四、氧自由基损伤的防治 204

一、正常生理状态下的补体系统 206

第八节 补体系统 206

三、补体激活与脓毒症 207

二、补体被内毒素和细菌激活 207

四、脓毒症的补体抑制治疗 212

五、小结 214

二、黏附分子的分类及配基 215

一、概述 215

第九节 黏附分子 215

三、黏附分子的功能 218

四、黏附分子的表达及其调节 222

五、白细胞-内皮细胞黏附分子在脓毒症中的作用 228

一、钙离子 234

第十节 其他因素 234

二、金属硫蛋白 242

三、内皮素 245

第一节 生物蝶呤和新蝶呤 257

一、生物蝶呤/新蝶呤的合成途径 257

第七章 某些参与脓毒症发病的潜在炎症因子 257

二、生物蝶呤的细胞生物学效应 258

三、脓毒症时生物蝶呤合成的调控机制 260

四、生物蝶呤在脓毒性休克和MODS发病中的作用 262

五、生物蝶呤参与脓毒症发病的可能机制 264

六、新蝶呤与脓毒症的关系及其预警价值 265

七、生物蝶呤合成抑制剂在脓毒症防治中的作用 268

一、“早期”细胞因子与脓毒症 269

第二节 “晚期炎症介质”高迁移率族蛋白-1 269

二、脓毒症的“晚期炎症介质”——高迁移率族蛋白-1 270

三、高迁移率族蛋白-1在脓毒症中的作用 271

四、高迁移率族蛋白-1的诱生机制 272

五、高迁移率族蛋白-1对机体炎症反应的影响 275

六、潜在应用价值与研究展望 276

一、TREMs基因的结构特点与分布规律 278

第三节 髓样细胞触发受体 278

二、TREM-1的功能与作用 279

三、其他TREMs的功能及意义 280

一、白细胞介素-18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表达调控 282

第四节 白细胞介素-18 282

二、白细胞介素-18在脓毒症中的作用与临床意义 283

第一节 概述 289

第八章 脓毒症的受体与信号转导机制 289

一、清道夫受体 291

第二节 脓毒症的受体机制 291

二、脂多糖结合蛋白和CD14 294

三、Toll样受体 300

一、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改变及意义 309

第三节 脓毒症相关信号通路 309

二、JAK-STAT信号通路的改变及意义 314

三、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的改变及意义 318

四、核因子的改变及意义 320

五、金黄色葡萄球菌脓毒症的信号转导机制 332

六、其他信号途径 335

一、基因多态性 341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 341

第九章 脓毒症与基因多态性 341

二、基因多态性的分析技术 342

第二节 基因多态性与脓毒症的关系 346

一、Toll样受体、脂多糖结合蛋白和CD14 347

二、白细胞整合素家族 349

四、NF-кB和IкBα 350

三、清道夫受体 350

五、促炎/抗炎细胞因子 351

七、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354

六、凝血/纤溶系统 354

第三节 临床意义 355

一、基因治疗 356

第四节 基因治疗及其伦理学问题 356

三、小结 358

二、医学伦理学 358

一、细胞凋亡的形态及生物学特性 362

第一节 细胞凋亡生物学及其调节 362

第十章 脓毒症发病的细胞凋亡机制 362

二、细胞凋亡的酶学基础 364

三、调控细胞凋亡的主要基因与因子 365

四、细胞凋亡的信息传递 368

五、细胞凋亡的调节 370

一、细胞凋亡与免疫应答终止机制 371

第二节 淋巴细胞凋亡与脓毒症 371

二、脓毒症中T淋巴细胞凋亡 373

三、T淋巴细胞凋亡的调节 374

第三节 中性粒细胞凋亡与脓毒症 377

四、小结 377

二、中性粒细胞的凋亡途径 378

一、诱导及抑制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因子 378

二、巨噬细胞凋亡 382

一、树突细胞的凋亡 382

第四节 其他免疫细胞的凋亡 382

三、肠黏膜细胞的凋亡 383

第一节 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388

第十一章 血管内皮细胞在创伤早期损害和脓毒症中的作用 388

第二节 严重创伤对全身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及意义 390

第三节 细菌脂多糖激活血管内皮细胞的信号通路 391

二、细菌脂多糖的跨膜信号机制:Toll/IL-1R,一个新的受体家族 392

一、血管内皮细胞上细菌脂多糖受体存在的证据 392

三、细菌脂多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主要信号通路 396

第四节 创伤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防治 397

三、抑制粒细胞或粒细胞释放介质的药物 398

二、抗炎药物 398

一、细胞保护剂 398

四、中和细菌内毒素及内毒素损伤保护剂的研究 399

六、伤后尽快切除大部分焦痂 400

五、改善延迟复苏方案 400

第二节 免疫功能紊乱的分子机制 402

第一节 概述 402

第十二章 脓毒症发生的免疫机制 402

一、抑制因子学说 403

三、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紊乱学说 407

二、抑制性细胞学说 407

一、T淋巴细胞克隆无反应性 408

第三节 细胞免疫功能障碍在脓毒症中的作用 408

二、CD4+T淋巴细胞功能性分化 410

四、单核/巨噬细胞功能的改变 411

三、CD4+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树突细胞数目的减少 411

一、过度炎症反应及其相关概念 413

第四节 细胞因子与促炎/抗炎反应平衡异常 413

二、细胞因子与免疫功能下调 416

三、不同细胞群对机体免疫的抑制效应 419

四、细胞内信号通路活化在免疫抑制中的作用 420

一、免疫监测的必要性 421

第五节 免疫状态监测及其意义 421

三、炎症反应程度评价 422

二、选择免疫监测的恰当标记物 422

四、评估炎症所致组织损伤 424

五、侵入性感染的辅助诊断 426

六、重症患者免疫状态的检测 427

七、免疫麻痹与器官移植并发感染危险性的关系 429

二、免疫功能紊乱的调理措施 432

一、创伤患者免疫调理的原则 432

第六节 免疫功能紊乱的调理措施 432

三、感染的免疫治疗 433

四、关于当前创伤后免疫调理理念的反思 437

五、结语 439

一、细胞的概念、结构和化学组成 444

第一节 细胞 444

第十三章 脓毒症的机体代谢改变及机制 444

二、细胞膜及其功能 447

三、细胞质基质、内质网及细胞器 451

一、蛋白质合成与降解 454

第二节 脓毒症时的蛋白质代谢 454

三、氨基酸转运 456

二、氨基酸代谢 456

五、谷氨酰胺 458

四、蛋白质的补充 458

一、高血糖 459

第三节 脓毒症时的细胞糖代谢 459

二、乳酸血症 461

二、细胞因子影响脂肪动员代谢 462

一、激素调节 462

第四节 脓毒症时的脂类代谢障碍 462

第五节 有氧糖酵解及其意义 463

三、活性氧及脂质过氧化作用 463

一、脓毒症时高乳酸血症 464

二、脓毒症时有氧糖酵解是导致高乳酸血症的重要机制之一 465

一、概述 466

第六节 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与骨骼肌蛋白分解代谢 466

三、有氧糖酵解的意义 466

二、骨骼肌蛋白分解代谢的危害性 467

三、骨骼肌蛋白降解途径——泛素-蛋白酶体途径 468

四、泛素-蛋白酶体途径在烧伤脓毒症骨骼肌蛋白降解中的作用 471

五、骨骼肌蛋白降解增强的调节 472

六、治疗与研究展望 473

第七节 微量元素变化及其意义 474

一、几种微量元素在体内的含量及功能 475

二、烧伤后微量元素的变化规律 479

三、烫伤后血清、组织钙离子的变化 482

一、基本概念 484

第八节 脓毒症的氧输送、氧耗和细胞病性缺氧 484

二、正常动物氧输送与氧需求、氧耗的关系 485

三、人类病理状态氧输送与氧需求、氧耗的关系 486

四、测量氧耗的方法及评价 488

五、评估氧输送与氧需求的匹配关系及解读结果 489

六、纠正氧输送与氧需求失匹配的方法 490

八、以高氧输送为治疗目标的临床研究 491

七、高氧输送治疗及标准 491

十、非氧输送不足导致缺氧的原因 494

九、高氧输送治疗策略失败的原因 494

十一、细胞病性缺氧的证据及形成机制 495

十二、细胞病性缺氧的治疗 497

十三、脓毒症循环治疗的总体方案 498

一、烧伤后机体能量代谢的改变概况 499

第九节 其他 499

二、烧伤患者并发脓毒症、侵袭性感染时的代谢改变 501

三、休克期切痂对能量代谢的影响 502

四、质子渗漏与解耦联蛋白对能量代谢的影响 503

一、微循环的基本概念 511

第二节 微循环的基本概念及组成 511

第十四章 脓毒症时微循环的改变及机制 511

第一节 概述 511

二、微循环的形态结构 513

三、微循环的动态功能 518

一、管径和流速改变 522

第三节 微循环功能障碍 522

四、正常微循环 522

二、血细胞和内皮细胞的改变 525

三、渗出和出血 530

四、微血管壁的形态改变 531

五、微血管的再生与修复 532

二、失血、缺血 533

一、创伤 533

第四节 微循环障碍的发生机制 533

三、炎性细胞因子或毒性物质 534

四、理化因素 536

五、体液因子对微循环的调节 537

第五节 改善微循环的措施 540

三、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 541

二、活血化瘀,疏通微循环通道 541

一、补充血容量 541

四、降低血液黏度 542

一、凝血系统 544

第一节 凝血过程及其调控 544

第十五章 脓毒症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544

二、抗凝系统 549

三、纤溶系统 552

二、促炎物质促进凝血 554

一、炎症与凝血同属宿主反应 554

第二节 炎症-凝血网络关系 554

三、凝血促进炎症 557

三、DIC分类 558

二、微血管体系 558

第三节 DIC概述 558

一、DIC的涵义 558

一、革兰阴性细菌诱发DIC的机制 560

第四节 严重感染并发DIC的机制 560

二、革兰阳性细菌诱发DIC的机制 564

三、其他病原微生物诱发DIC的机制 565

第五节 脓毒症并发DIC的表现 566

第六节 DIC发病学有关环节的实验室检查 569

一、凝血与抗凝系统的检查 570

二、血小板的检查 573

三、纤溶系统的检查 574

五、血管内溶血的检查 575

四、血管内皮受损的检查 575

七、与DIC发病学有关的其他检查 576

六、白细胞的检查 576

一、DIC筛选基本试验的评价 577

第七节 DIC的诊断 577

八、不同阶段常见的指标变化 577

二、DIC的诊断标准 578

三、分子标识物在DIC诊断中的地位 579

四、DIC的鉴别诊断 580

一、严重程度判断 581

第八节 脓毒症并发DIC的严重度与预后估计 581

二、脓毒症并发DIC的预后估计 582

三、阻断微血栓形成 583

二、生命支持措施 583

第九节 脓毒症并发DIC的治疗 583

一、原发病治疗 583

四、积极处理出血倾向 587

六、中药治疗问题 588

五、皮质激素应用问题 588

七、疗效判定标准 589

一、肠道正常菌群及其定植抗力 595

第一节 胃肠屏障构成及其生理功能 595

第十六章 脓毒症时胃肠功能障碍 595

二、胃肠道黏膜屏障 596

三、胃肠道免疫屏障 597

一、肠道机械屏障损伤 598

第二节 细菌/内毒素移位的促发因素及机制 598

二、肠道菌群微生态平衡紊乱 599

一、肠黏膜通透性检测 600

第三节 细菌/内毒素移位的主要监测方法及其应用 600

三、机体免疫功能损伤 600

三、血浆二胺氧化酶 602

二、血浆内毒素水平监测 602

五、肠道菌群分析及粪便染色涂片 603

四、外周血中细菌DNA片段的检测 603

第四节 细菌/内毒素移位的临床意义 604

七、血浆谷氨酰胺含量 604

六、小肠呼氢试验 604

一、肠道细菌移位 605

三、细菌/内毒素移位参与脓毒症和器官功障碍的发生和发展 606

二、细菌/内毒素移位诱发大量炎症介质合成与释放 606

一、早期肠内营养 607

第五节 细菌/内毒素移位的防治措施 607

三、肠道选择性清洁疗法 608

二、微生态制剂 608

四、中药 609

五、其他疗法 610

一、肝的生理功能 613

第一节 病因 613

第十七章 脓毒症时肝功能障碍 613

二、脓毒症时发生肝功能障碍的原因 615

一、肝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 623

第二节 脓毒症时肝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 623

二、肝细胞功能与肝功能障碍的关系 628

一、脓毒症时肝损害的病理改变 630

第三节 肝功能障碍的病理特征 630

二、与肝损害相关的肝外并发症 637

一、常规肝功能检测方法 641

第四节 肝功能障碍的实验室诊断 641

二、肝储备功能的评价 642

一、清洁肠道,减少肠源性细菌移位 644

第五节 脓毒症时肝功能障碍的治疗 644

三、维护肝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 647

二、维持内环境恒定,纠正负氮平衡,防治水、电解质、酸碱失衡 647

四、促进ET代谢清除 648

五、中药制剂的辅助治疗 650

六、脓毒症治疗的研究进展 651

第一节 概述 657

第十八章 脓毒症与急性肺损伤 657

二、间接性损伤 658

一、直接性损伤 658

第二节 病因 658

一、炎症细胞的聚集和活化 659

第三节 发病机制 659

二、炎症介质的合成与释放 660

五、肝和肠道等器官在ALI发生中的作用 662

四、神经因素 662

三、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破坏 662

第四节 病理学改变 663

六、炎症反应在ARDS发病机制中的地位 663

二、病理学特征 664

一、病理分期 664

二、肺顺应性降低 665

一、肺容积减少 665

第五节 病理生理改变 665

一、症状和体征 666

第六节 临床表现 666

三、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666

四、肺循环改变 666

二、典型的ARDS临床分期 667

三、辅助检查 668

一、诊断 669

第七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669

二、鉴别诊断 670

一、病因治疗 672

第八节 治疗 672

二、呼吸支持治疗 673

三、其他治疗 677

一、患病率 681

第一节 流行病学 681

第十九章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681

二、病死率和医疗花费 682

第二节 微生物学 685

一、宿主相关因素 688

第三节 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 688

二、药物 690

三、治疗相关性危险因素 692

四、交叉感染 696

五、发病机制 697

第四节 诊断方法 698

一、VAP的影像学诊断 699

二、VAP的临床诊断标准 701

三、不采用纤维支气管镜技术时VAP的微生物学诊断 704

四、采用纤维支气管镜技术诊断VAP的方法 707

一、经验性抗菌药治疗与VAP患者的预后 714

第五节 治疗 714

五、重度医院获得性肺炎的诊断 714

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治疗指南 715

三、其他相关问题 717

第六节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 720

二、气道管理和呼吸护理 722

一、细菌定植的预防 722

一、选择性胃肠道去污染的概念 723

第七节 选择性胃肠道去污染 723

三、加强有关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教育 723

二、临床研究 725

三、SDD对特定患者人群的意义 727

六、结论 728

五、经济效益分析 728

四、对耐药性的影响 728

第二十章 脓毒症时心功能不全 734

第一节 历史回顾 735

一、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时左室功能改变 737

第二节 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时心室功能状态 737

二、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时右室功能不全 739

第三节 影响脓毒性休克预后的有关因素 740

第四节 细胞因子与脓毒症时心功能障碍 742

一、心肌低灌注 743

二、循环抑制物质 744

三、细胞因子在心功能不全中的作用 746

第五节 脓毒性心功能抑制的细胞内机制——一氧化氮 750

一、一氧化氮和环磷酸鸟苷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751

二、一氧化氮和环磷酸鸟苷在脓毒性心血管功能不全中的作用 753

三、一氧化氮介导心功能障碍的机制 755

四、小结 758

第一节 脓毒性休克概念的进展 763

第二十一章 脓毒性休克 763

第二节 血流动力学特点 764

第三节 氧输送与氧耗量的相关性及组织缺氧 767

一、病因性治疗 769

二、支持性治疗 769

第四节 治疗与展望 769

第一节 定义及发病因素 774

第二十二章 创伤后急性肾功能障碍 774

第二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理生理改变 775

一、急性肾实质性肾功能衰竭 776

二、肾毒性物质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综合征 778

三、急性肾功能衰竭对其他器官的影响 781

三、排除梗阻 782

二、早期发现 782

第三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和治疗 782

一、预防 782

五、诊断肾实质损伤 783

四、处理肾实质功能障碍 783

六、保证最佳的肾灌注和氧输送 784

七、利尿 785

九、纠正代谢异常 786

八、避免或减少肾毒性损伤 786

十、肾替代治疗 789

十二、营养支持 790

十一、持续肾替代治疗 790

十三、急性肾功能衰竭时的用药原则 791

第四节 预后 792

第一节 概述与流行病学特点 795

第二十三章 脓毒症时神经系统病变 795

二、发病机制和病理 796

一、临床特征 796

第二节 脓毒性脑病 796

三、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 800

一、危重病多神经病变 801

第三节 脓毒症神经肌肉并发症 801

二、神经肌肉阻滞药的延迟作用 803

三、急性四肢瘫痪性肌病 804

第一节 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认识的历史与基本概念 807

第二十四章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807

一、全身炎症反应的启动 809

第二节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809

二、失控炎症反应的形成 810

三、失控全身炎症反应的发生机制 813

第三节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特征 817

第四节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诊断 819

第五节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治疗 820

一、循环支持 822

二、呼吸支持 824

三、代谢支持 826

第六节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预防 827

第一节 概述 831

第二十五章 脓毒症的诊断与预警指标 831

第二节 诊断标准及其评价 832

一、影像学检查方法概述 834

第三节 脓毒症的影像学诊断 834

二、与脓毒症相关的胸部影像学表现 835

三、与脓毒症相关的腹部影像学诊断 838

四、与脓毒症相关的神经系统影像学诊断 840

五、与脓毒症相关的骨关节及软组织影像学诊断 841

第四节 脓毒症严重度评分系统 842

一、危重病预后评分系统的建立原理和用途 843

三、脓毒症严重度相关评分系统的研究现状和比较 844

二、制定脓毒症严重度评分系统的意义 844

五、存在的问题和研究趋势 849

四、脓毒症严重度评分系统的应用和注意事项 849

第五节 重要预警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850

一、降钙素原 851

二、C反应蛋白 855

三、细胞因子 858

四、细胞受体 861

一、细菌内毒素 862

第六节 其他指标 862

五、抗凝血酶 862

二、新蝶呤 863

二、腹部外科患者脓毒症的临床特点 868

一、腹部外科患者脓毒症的诱因 868

第二十六章 常见类型脓毒症 868

第一节 腹部外科患者脓毒症 868

四、腹部外科患者脓毒症的诊断 869

三、腹部外科患者脓毒症的代谢特点 869

五、腹部外科患者脓毒症的治疗 870

二、创伤性脓毒症的特点 877

一、概述 877

第二节 多发伤患者脓毒症 877

三、严重创伤患者容易发生脓毒症的原因 878

四、创伤脓毒症的发病机制 880

五、创伤脓毒症的治疗 882

一、烧伤感染的病原菌 885

第三节 烧伤及烧伤创面脓毒症 885

二、烧伤感染的途径 888

三、烧伤脓毒症的诊断与发病机制 891

四、创面脓毒症 892

五、烧伤脓毒症防治策略 894

六、烧伤真菌感染 899

一、器官移植的基本知识 902

第四节 器官移植患者脓毒症 902

二、器官移植患者感染的常见原因 903

三、器官移植患者常见的感染 904

四、器官移植患者感染的症状、体征和检查 906

六、器官移植患者感染的常见部位——肺部感染 907

五、器官移植患者感染的治疗 907

七、肾移植术后感染 909

八、肝移植术后感染 913

一、重症监护患者留置尿管与感染 917

第五节 尿路感染与脓毒症 917

二、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临床特点 918

三、实验室检查 919

四、微生物监测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研究 921

五、小结 922

一、骨关节感染的分型 923

第六节 骨关节感染和脓毒症 923

四、骨关节感染的传播途径 924

三、骨关节感染的病原学 924

二、骨关节感染的发病部位 924

五、骨关节感染的病理生理变化 925

六、临床症状和体征 926

七、临床辅助检查 927

八、骨关节感染的治疗 929

第七节 导管相关脓毒症 930

二、导管相关脓毒症的诊断 931

一、导管相关脓毒症的病因 931

三、导管相关脓毒症的防治 932

二、发病机制 933

一、流行病学 933

第八节 儿童期脑膜炎性脓毒症 933

五、诊断 934

四、病理生理学 934

三、临床表现 934

七、预后 935

六、脑膜炎严重程度的预测 935

八、治疗 936

九、预防 937

一、免疫系统概述 938

第九节 免疫缺陷患者脓毒症 938

二、导致免疫缺陷的常见病因 939

四、诊断 945

三、临床表现 945

五、治疗 946

六、预防 947

二、流行病学和发病率 953

一、概述 953

第二十七章 特殊类型脓毒症 953

第一节 小儿脓毒症 953

三、病因学和病理学 955

四、诊断 957

五、治疗 959

七、预防 965

六、预后 965

一、老年人感染的生理学基础和社会学原因 966

第二节 老年人脓毒症 966

二、老年人脓毒症的临床特点 968

一、产褥感染及产褥期脓毒症 974

第三节 妇产科脓毒症 974

二、盆腔炎性疾病与脓毒症 984

三、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脓肿 992

一、概述 995

第四节 脾切除后凶险性感染 995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997

三、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1006

四、防治对策 1007

第五节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与脓毒症 1011

一、病原学与发病机制 1012

二、流行病学 1015

三、临床特征 1018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1020

五、治疗 1022

第六节 创伤弧菌脓毒症 1029

一、病原学 1030

二、创伤弧菌脓毒症的流行病学特点 1030

三、创伤弧菌脓毒症的临床特点 1032

四、创伤弧菌的致病性及致病机制研究 1033

五、创伤弧菌脓毒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036

六、创伤弧菌脓毒症的实验治疗学及临床治疗学研究 1037

七、创伤弧菌脓毒症的预防 1040

第二十八章 脓毒症的防治 1045

第一节 脓毒症治疗新指南及评价 1045

一、由SSC推荐的治疗指南 1045

二、对SSC脓毒症治疗指南的解析及评价 1049

三、由专业化ICU治疗脓毒症的重要性 1056

一、突出三个重点 1057

第二节 抗休克治疗和液体复苏 1057

二、建立三条通道 1061

三、搞好三个平衡 1062

四、把握三个问题 1063

第三节 大面积烧伤休克期切痂植皮 1065

一、深度烧伤创面的危害性 1065

二、切痂时机的选择 1066

三、休克期切痂植皮的必要性 1066

四、休克期切痂的可行性 1067

五、休克期切痂防治脓毒症 1068

第四节 脓毒症的抗菌药治疗 1078

一、感染和脓毒症的常见病原菌 1078

六、选择休克期切痂时机的临床指标 1078

二、常见病原菌的耐药现状 1080

三、脓毒症的抗菌药经验治疗 1081

四、脓毒症抗菌药目标治疗 1083

第五节 代谢与营养支持 1085

六、停药标准和时机 1085

一、代谢与营养支持应注意的问题 1085

五、抗菌治疗中的观察和调整 1085

二、应予重视的营养物质 1088

第六节 免疫调理治疗 1097

一、抗炎治疗的可能途径及临床试验 1098

二、免疫功能紊乱及其调理新策略 1099

第七节 其他辅助措施 1101

一、脓毒症合并高钠血症的防治 1101

二、烧伤脓毒症“冲击”治疗 1106

第一节 中医药防治脓毒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回顾和现状 1112

一、研究特点与进程 1112

第二十九章 中医学对脓毒症的认识 1112

二、回顾与现状 1114

第二节 中医药防治脓毒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思路 1123

一、中医药防治脓毒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应注意的几个关系 1123

二、脓毒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辨证论治的方法和理论原则 1125

第三节 脓毒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辨证论治 1127

一、分期、病机和辨治要点 1127

二、中医药防治脓毒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共性原则 1128

第四节 “血必净”及其在脓毒症治疗中的作用 1130

一、脓毒症的病理改变及活血化瘀中药的开发 1130

二、“血必净”注射液的组成与治疗基础 1133

三、“神农33号”及“血必净”对脓毒症的作用机制 1136

四、“神农33号”及“血必净”对脓毒症的临床疗效 1143

第五节 研究展望 1149

第一节 脓毒症治疗性研究的设计原则 1153

一、治疗脓毒症的新措施和新方案 1153

第三十章 脓毒症的临床试验 1153

三、比较、对照和随机分组 1154

四、标准化的治疗方案 1154

二、脓毒症治疗性研究的目标 1154

五、终点评价指标和中间评价指标 1155

六、疗效评价与安全性评价指标 1155

八、多中心 1156

九、伦理学要求 1156

七、盲法 1156

一、分组和观察病例数 1157

二、随机分组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1157

第二节 脓毒症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设计与实施 1157

三、入选标准与排除标准 1158

四、病例报告表 1158

五、变量清单 1159

六、数据库设计、录入和管理 1159

七、知情同意和知情同意书 1160

八、统计分析和评价 1160

九、临床试验的组织实施 1161

第三节 循证医学在脓毒症研究中的应用 1163

一、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 1163

二、循证医学的基本技能 1165

三、循证医学在脓毒症临床试验中的应用 1169

四、循证医学与脓毒症临床实践 1175

第一节 抗感染研究的历史回顾 1182

一、细菌学时代以前 1182

第三十一章 脓毒症研究的展望 1182

三、抗菌药时代 1183

第二节 脓毒症研究现状 1183

二、细菌学时代 1183

一、脓毒症抗炎治疗研究 1184

二、脓毒症炎症及免疫机制 1190

第三节 脓毒症研究的问题与反思 1193

一、脓毒症试验的反思 1193

二、动物模型与临床试验的差异 1194

三、脓毒症研究新模式 1195

第四节 脓毒症研究的主要方向与展望 1198

一、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及其致病作用 1199

二、受体与信号转导机制 1200

三、基因多态性研究 1201

四、脓毒症的“晚期炎症介质”——高迁移率族蛋白-1 1202

五、凝血功能障碍 1203

六、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1204

七、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 1205

八、脓毒症PIRO系统 1206

九、免疫调理与治疗新措施 1207

索引 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