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和谐——人类的永恒追求 1
一、和谐与文明 1
二、时代呼唤和谐,世界正走向和谐 5
(一)世界的多元化呼唤和谐 5
(二)工业化、商品化社会中的人类渴望和谐 7
(三)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和谐 9
(四)中国社会转型所引起的失序、失衡、失调、失范尤其需要和谐 10
(五)世界的整体化促进和谐 12
(六)人类的理性化使世界走向和谐 14
三、和谐的存在与发展 16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和谐 17
(二)对立统一规律与和谐 18
(三)平衡与不平衡、有序与无序、稳定与不稳定 20
四、系统科学与和谐 26
(一)西方古代的系统思想与和谐思想 27
(二)西方近代的系统思想与和谐思想 29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系统思想与和谐思想 31
(四)西方现代的系统思想与和谐思想 33
五、儒家和谐思想在当代 36
(一)国内学者如是说 36
(二)儒家和谐思想在世界 40
第二章 儒家和谐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哲学基础 46
一、儒家之“和”的基本涵义 46
(一)事物生成转化的本因和依据 47
(二)宇宙万物的本然状态和最佳状态 49
(三)人际关系的良好氛围 50
(四)良好的思想素养和健康的身心状况 51
(五)理想的社会秩序与政治局面 52
(六)审美的价值标准 53
二、儒家和谐思想是兼收并蓄的产物 54
(一)对西周思想的继承 54
(二)对《周易》、道家、阴阳家思想的吸收 58
(三)对墨家、法家及其他思想的撷取 61
三、儒家和谐思想的哲学基础 63
(一)相反相成 63
(二)多样性统一 68
(三)朴素系统观 73
四、和谐与斗争 80
(一)儒家只讲和谐不讲斗争吗? 80
(二)和谐哲学与斗争哲学 89
第三章 人与自然和谐——儒家的天人观 97
一、神学、政治学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97
(一)“君权神授”,神权王权合一 98
(二)天君合德,以德配天 100
(三)效天施政,天人感应 102
二、生态学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103
(一)儒家的生态理论 104
(二)儒家生态理论的来源 107
(三)儒家生态文明的现代价值 109
三、经济学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113
(一)重视自然对生产的作用 113
(二)生产活动顺应天时 113
(三)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115
四、伦理学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116
(一)高扬仁爱之心,兼爱自然万物 116
(二)把道德理性“天化”,成为“天理” 117
(三)把“三纲”、“五伦”特别是“忠”、“孝”天经地义化 119
五、美学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121
六、哲学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125
(一)人与万物统一 125
(二)物质与精神统一 127
(三)宇宙观与人生观统一 129
(四)爱人与体物统一 130
(五)顺应与创造统一 132
第四章 六亲和睦——儒家的家庭伦理观 135
一、家齐而后国治 135
二、夫妻和谐 139
三、兄弟友爱 146
四、父慈子孝 149
(一)父慈 149
(二)子孝 151
(三)儒家孝道的主要特点 157
(四)孝道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因素 162
一、贵和 170
第五章 人我和谐——儒家的社会伦理观 170
二、仁爱 172
三、诚信 175
四、忠恕 179
五、宽厚 182
六、礼让 189
七、谦敬 194
八、礼教 198
第六章 个人与社会和谐——儒家的群己观 201
一、人之善群,必赖“公忠” 201
(一)儒家的群己观 204
二、儒法道墨群己观比较 204
(二)法家的群己观 209
(三)道家的群己观 212
(四)墨家的群己观 215
三、中西方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216
(一)中西方的集体主义 217
(二)中西方的个人主义 219
四、树立科学的群己观 225
(一)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 225
(二)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 227
(三)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 230
(四)个人、社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232
第七章 上下和谐——儒家的君臣君民观 235
一、君臣相和 235
(一)互敬互信 235
(二)和而不同 238
(三)从道不从君 239
(四)虚怀纳谏 243
(五)任贤使能 245
二、儒家与忠道 246
(一)“忠”的产生与早期儒家忠道的特点 246
(二)忠道的演变与异化 250
三、以民为本 254
(一)民本思想的渊源 254
(二)民何以为本 255
(三)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257
(四)民本与民主 266
第八章 天下一家——儒家的民族国家观 275
一、“天下一家” 275
二、大一统 278
(一)春秋大一统 279
(二)秦汉以后的大一统 280
(三)新中国的统一与封建大一统 283
(四)儒家大一统思想评价 284
三、华夷之辨 287
(一)“华夷之辨”是民族矛盾的产物 288
(二)文明程度是区分华夷的根本标志 289
(三)“华夷之辨”的功与过 292
四、和平外交 293
(一)孔子的和平观 294
(二)孟子的和平观 297
(三)荀子的和平观 299
一、平和之美、中之美 303
第九章 和谐美——儒家的审美观 303
二、和之美 306
(一)情景和谐,物我交融,人与自然统一 307
(二)情理和谐,尽善尽美,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 309
(三)内外和谐,互济相成,不同艺术要素、不同艺术风格统一 314
(四)文质和谐,表里一致,内容与形式统一 316
(五)形神和谐,气骨兼备,形体与精神统一 319
(六)艺教和谐,怡情化俗,审美功能与社会政教功能统一 320
(七)德艺和谐,正己教人,人品与作品统一 326
三、中和之美 328
一、中庸:保证和谐的正确思想方法 333
第十章 通向和谐社会之路 333
(一)中庸之本义 334
(二)中庸与和谐 335
(三)中庸的基本要求 336
(四)求“中”的要领 341
二、变革:推动社会和谐的永恒动力 345
(一)变与和 345
(二)儒家的社会变革论 347
(三)因与革、常与变 349
(一)从系统论看人类社会的开放性 352
三、开放:促进和谐的基本条件 352
(二)从历史看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353
(三)从两大文化差异看中西文明互补的必要性 355
(四)从文化的共性和时代要求看开放融合的必然性 357
四、修身与教化:为和谐社会造就高素质的人 360
(一)教化为首务 360
(二)修身为大本 364
(三)对儒家教化、修养的内容与方法的反思 368
五、礼:实现和谐的基本行为规范 370
(一)礼的产生与演变 371
(二)礼的社会作用及其对现代的启示 373
六、民主与法治:建立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 380
(一)民主与和谐 380
(二)法治与和谐 384
七、富裕: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388
(一)先富而后教,民富则国强 389
(二)富民政策和措施 391
(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394
主要参考书目 397
后记 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