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厂地震安全性评价中的地震构造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时振梁,环文林,张裕明,戴联筠,陶寿福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08317580
  • 页数:351 页
图书介绍:本书的作者们都曾主持或参加过我国多个核电厂厂址或候选厂址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有的还是国家核安全审评工作的专家或国家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的负责人,他们对此项工作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对在核电厂和其他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中的地震构造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总结。书中主要内容包括:地震及地基础资料的调查,中国及邻区地震发生的构造环境及其动力学特征、区域地构造模型建立、地震构造确定的原则和方法、发震构判别条件及最大潜在地震的确定、海域地震发震构造的研究及某核电厂预选厂址的区域地震构造研究等。 

目录 3

序 3

前言 3

第一篇 地震地质基础资料调查 3

第一章 地震基础资料调查 3

1.1 作用和意义 3

1.2 中国地震资料概况 3

1.2.1 中国地震历史资料 4

1.2.2 《中国地震目录》的编制 8

1.2.3 中国地震观测台网 13

1.3 区域地震调查 14

1.3.1 编制《区域地震目录》 14

1.3.2 编绘地震等震线图 14

1.3.4 绘制区域地震震中分布图 15

1.3.3 收集整理区域地震震源机制资料 15

1.3.5 区域重要历史地震调查 16

1.3.6 区域地震分析 16

1.3.7 区域震源机制和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 21

1.4 近区域地震调查 21

1.4.1 近区域地震资料的收集 21

1.4.2 近区域地震(M≥5)的调查及重新认识 22

1.4.3 疑难历史地震调查与考证 24

1.4.4 微震重新定位 29

1.4.5 近区域震源机制研究 31

参考文献 32

第二章 地质基础资料调查 34

2.1 作用和意义 34

2.2 区域地质构造调查 34

2.2.1 调查范围和内容 34

2.2.2 调查方法 43

2.3.1 主要断层的活动性鉴定 44

2.3 近区域活动构造调查 44

2.3.2 近区域第四纪地质和地貌调查 56

2.3.3 编制近区域地震构造图和其他图件 56

2.3.4 测年技术 58

2.4 场区能动断层调查与鉴定 61

2.4.1 调查范围和基础图件 61

2.4.2 调查要点 61

2.4.3 年龄测定和综合分析 61

2.4.4 能动断层鉴定实例 62

2.4.5 调查方法 69

2.5 地球物理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72

参考文献 73

3.1 中国及邻区地震活动的区域特征 77

3.1.1 中国及邻区强震震中分布的区域特征 77

第三章 中国及邻区地震发生的构造环境及其动力学特征 77

第二篇 地震发生的构造环境及地震构造模型 77

3.1.2 中国及邻区地震活动的震源深度分布特征 81

3.1.3 中国及邻区地震活动的时间分布特征 82

3.2 中国及邻区地震构造的区域特征 85

3.2.1 中国及邻区地震构造体系的划分 85

3.2.2 新构造运动阶段以来断层的位移总量和滑动速率 87

3.2.3 中国及邻区活动断层的分布特征 90

3.2.4 中国及邻区活断层的现代构造变形特征 96

3.3 中国及邻区地震发生的动力学特征 116

3.3.1 中国及邻区地壳厚度分布轮廓 116

3.3.2 中国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 117

3.3.3 中国及邻区现代构造形变场的分布特征 118

3.3.4 中国及邻区强震活动与板块运动 121

3.3.5 中国及邻区地震发生的动力学模型 122

参考文献 124

第四章 区域地震构造模型 127

4.1 中国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历史和现状 127

4.1.1 中国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127

4.1.2 中国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128

4.1.3 国际上对核电厂厂址设计地震动的确定方法 129

4.2 中国地震安全性评价中的地震构造研究 131

4.2.1 中国地震构造研究的进展 131

4.2.2 中国核电厂安全导则HAF0101(0)(1987)提出的地震构造概念 133

4.2.3 中国核电厂安全导则HAF0101(1)(1994)提出的地震构造概念 133

4.3 区域地震构造模型 133

4.3.1 区域地震构造模型的作用 134

4.3.2 地震构造和活断层 134

4.3.3 地震构造和震源特性 135

4.4.1 中国地震构造的研究 136

4.4.2 发震构造的识别标志 136

4.3.4 地震构造模型的组成 136

4.4 关于发震构造 136

4.4.3 鉴定发震构造的起始震级 137

4.5 关于弥散地震 138

4.5.1 中国的弥散地震研究 138

4.5.2 弥散地震在评价厂址设计基准地震动中的作用 138

4.5.3 弥散地震的表述 138

4.5.4 弥散地震和发震构造的地震危险性评定 139

4.6 讨论 139

4.6.1 重视历史地震调查和微震定位 139

4.6.2 重视区域地震构造环境的研究 140

4.6.3 防止调查→建模→评价三者之间相互脱节 141

4.6.4 弥散地震和本底地震 141

参考文献 142

第三篇 发震构造研究 145

第五章 核电厂选址中发震构造及其最大潜在地震确定的技术规定及评价要求 145

5.1 我国的核安全法规中对发震构造及其最大潜在地震确定的有关规定 145

5.1.1 发震构造的有关规定 146

5.1.2 发震构造最大潜在地震确定的有关规定 147

5.2 国外核安全法规、导则中有关确定发震构造及其最大潜在地震的原则、方法的介绍 147

5.2.1 美国 147

5.2.2 日本 150

5.2.3 俄罗斯 152

5.2.4 法国 152

第六章 发震构造确定的原则和方法 154

6.1 内涵及目的 154

6.2 鉴定发震构造的依据 154

6.2.1 依据有潜在相对位移的地震地表断层 154

6.2.2 依据历史地震或仪器测定的地震资料 157

6.2.3 依据古地震地质遗迹和地球物理资料 159

6.2.4 隐伏发震构造及深、浅部构造关系问题 160

6.3 关于发震构造的时限问题 165

6.3.1 关于活断层 165

6.3.2 关于能动断层 166

6.3.3 关于“构造上的联系” 167

6.4 发震构造与活断层破裂分段 168

6.4.1 活断层分段的含义 168

6.4.2 活断层上破裂的分布特征 170

6.4.3 段的稳定性及分段标志 173

6.4.4 破裂的层次结构与最大破裂段 176

6.4.5 活断层分段的原则 177

6.4.6 活断层分段与发震构造鉴定 178

参考文献 179

7.1 大地震发震构造的判别条件的统计分析 181

第七章 发震构造判别条件及最大潜在地震的确定 181

7.1.1 发震构造判别的构造应力环境条件 182

7.1.2 发震构造判别的构造变形条件 187

7.1.3 发震构造粘滑运动的介质结构条件 194

7.1.4 发震构造的断裂规模条件 203

7.2 发震构造最大潜在地震的统计分析 209

7.2.1 发震断层活动性质对最大潜在地震的控制作用 210

7.2.2 发震断层长度与最大潜在地震的震级具有明显的关系 212

7.2.3 地震构造带总的破裂规模对最大潜在地震的宏观控制作用 222

7.2.4 发震断层发生地震的最大震级与位错量的关系 223

7.2.5 活断层最晚活动时间与最大震级的关系 223

7.2.6 断层活动速率与最大震级的关系 223

7.2.7 发震构造最大潜在地震确定过程中的若干地震依据 224

参考文献 226

7.3 发震构造最大潜在地震的综合评定 226

第八章 海域地震发震构造的研究 230

8.1 福建沿海海域的地震活动性 230

8.1.1 福建沿海海域的历史地震活动 230

8.1.2 福建沿海海域近期的地震活动 232

8.2 台湾海峡地震的构造环境 233

8.2.1 台湾海峡的地质构造 233

8.2.2 台湾海峡的地震构造 236

8.3 福建滨海断裂的发震构造判别的依据 238

8.3.1 福建滨海断裂的地质构造特征 238

8.3.2 福建滨海断裂的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 238

8.3.3 福建滨海断裂的最新变形特征 238

8.3.4 福建滨海断裂的规模和重力、磁力特征 240

8.3.5 福建滨海断裂的结构特征和分段性 243

8.5.2 福建滨海断裂发震构造最大潜在地震的确定 249

8.5.1 福建滨海断裂发震构造最大潜在地震确定的原则和方法 249

8.4 福建滨海断裂发震构造的判别结果 249

8.5 福建滨海断裂发震构造最大潜在地震的确定 249

参考文献 251

第四篇 弥散地震研究 255

第九章 核电厂选址中弥散地震的概念与评价要求 255

9.1 国际核电厂选址中弥散地震评价情况简介 255

9.1.1 美国的情况 255

9.1.2 日本的情况 257

9.2 中国核安全导则HAF0101(1)中弥散地震的含义及其评价要求 258

9.2.1 弥散地震和弥散地震区术语的来源 258

9.2.2 弥散地震和弥散地震区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258

9.2.3 中国核安全导则HAF0101(1)中对弥散地震区和弥散地震评价的要求 260

参考文献 261

10.1 中国在核电厂选址中对弥散地震区的认识及研究状况 262

10.1.1 地震构造区划分的研究 262

第十章 地震构造区(弥散地震区)划分的原则和方法研究 262

10.1.2 地震构造区边界确定的研究 263

10.2 地震构造区划分在确定最大弥散地震中的作用 263

10.2.1 地震构造区划分范围的大小对确定最大弥散地震的作用 263

10.2.2 厂址所在地震构造区的划分对确定最大弥散地震的意义 264

10.2.3 地震构造区边界的确定对最大弥散地震的影响 264

10.3 地震构造区划分中几个重要问题的讨论 265

10.3.1 关于地震构造区划分的大小问题 265

10.3.2 地震构造区边界的确定问题 266

10.3.3 地质构造资料在划分地震构造区中的应用问题 266

10.3.4 地震活动性资料在地震构造区划分中的应用问题 267

10.3.5 地球物理场和地壳结构资料在地震构造区划分中的应用问题 268

10.4 划分地震构造区的原则和方法 268

10.4.1 地震构造区的划分原则 269

10.4.2 地震构造区划分的方法和依据 269

10.5.1 辽宁核电厂选址中的地震构造区划分 270

10.5 地震构造区划分的实例 270

10.5.2 伊朗卡仑核电厂选址中的地震构造区划分 272

10.5.3 浙江某核电厂选址中的地震构造区划分 273

参考文献 276

第十一章 最大弥散地震确定的原则与方法研究 278

11.1 关于弥散地震的基本认识问题 278

11.1.1 对弥散地震的两种不同理解 278

11.1.2 弥散地震的两种类型 279

11.2 弥散地震对工程抗震设计基准的影响 280

11.2.1 弥散地震是控制抗震设计基准SL—2的重要因素 281

11.2.2 弥散地震主要影响设计地震反应谱的高频段 281

11.3 弥散地震确定的原则与方法 281

11.3.1 弥散地震确定的原则 281

11.3.2 弥散地震评价的方法 283

11.4.2 具体实施方法的讨论 285

11.4 弥散地震对抗震设计基准影响的评价 285

11.4.1 HAF0101(1)导则推荐的方法 285

11.5 关于弥散地震评价方法的一个特殊实例 286

11.5.1 实验堆工程场址的地震地质背景 287

11.5.2 实验堆工程场址弥散地震评价 288

第十二章 与弥散地震有关的近场地震动估计 293

12.1 常用的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确定的方法 293

12.2 核工程规范及核工程评价中对弥散地震的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的处理 294

12.3 已有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对近场地震的适用性分析 295

12.3.1 第一种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记为A S97) 296

12.3.2 第二种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记为SCE97) 297

12.3.3 第三种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记为HUSA-1) 297

12.3.6 第六种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记为HDGF) 298

12.3.7 第七种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记为HY99) 298

12.3.5 第五种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记为HUSA-3) 298

12.3.4 第四种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记为HUSA-2) 298

12.3.8 第八种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记为ZYL99) 299

12.3.9 第九种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记为CLB98) 299

12.3.10 分析结果 304

12.4 弥散地震的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的确定原则 306

12.5 在估计弥散地震对工程场地的影响时需考虑震源深度的影响 307

参考文献 307

第五篇 某核电厂预选厂址的区域地震构造研究 311

第十三章 某核电厂预选厂址区域地震发生的构造环境和构造条件 311

13.1 区域地震发生的构造环境 311

13.1.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311

13.1.2 区域构造演化 312

13.1.3 区域地震活动 314

13.1.4 区域构造格架 316

13.1.5 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 320

13.1.6 区域现代构造变形场特征 322

13.2 区域地震发生的构造条件的研究 323

13.2.1 区域发震构造的判别条件的统计分析 323

13.2.2 区域发震构造判别条件 328

参考文献 329

第十四章 某核电厂预选厂址区域发震构造及弥散地震的确定 330

14.1 区域发震构造及最大潜在地震的确定 330

14.1.1 发震构造判别的依据 330

14.1.2 区域发震构造判定 330

14.1.3 近区域及邻区发震构造判定 334

14.1.4 区域、近区域及邻区发震构造及最大潜在地震的判定结果 342

14.2 地震构造区的划分及最大弥散地震的确定 343

14.2.1 地震构造区的划分 343

14.2.2 地震构造区最大弥散地震的确定 348

参考文献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