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绪言 1
一、当今的主要环境问题 1
二、环境科学的兴起 2
三、水体污染及其防治 5
主要参考资料 7
第一章 水资源 8
第一节 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8
一、水循环 9
二、水在地球上的分布 12
三、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14
第二节 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7
一、水资源的利用概况 17
二、水资源的危机 20
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26
主要参考资料 29
第二章 水的环境化学 30
第一节 水的物理性质 30
一、热容 33
二、熔融潜热 33
三、蒸发潜热 33
四、热膨胀 33
五、表面张力 34
六、溶解能力 34
七、熔点和沸点 34
第二节 天然水中自然物质的成分和含量 35
二、主要的阳离子 38
第三节 地下水和地表水中各组成的来源和性质 38
一、总溶解固体物 38
三、主要的阴离子 42
四、微量阳离子 44
五、微量阴离子 45
六、溶解气体 49
七、放射性元素 50
八、自然水体中存在的有机化合物 50
第四节 河水化学 52
一、河水的主要化学组成 52
二、总溶解固体物 53
三、矿化度 53
四、溶质径流 54
一、正常雨 55
第五节 大气降水 55
二、酸雨 57
三、雪 59
第六节 吸附 59
一、吸附机制 59
二、次生黏土矿物的性质 61
三、影响吸附的因素 62
第七节 沉淀 65
一、氢氧化物 65
二、碳酸盐 68
第八节 络合 69
一、无机络合物 70
二、螯合物 71
第九节 氧化和还原 73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 74
二、水体系的Eh-pH图(pe-pH图) 74
三、水圈中的氮 79
四、水圈中的硫 81
主要参考资料 83
第三章 水体污染和污染源 85
第一节 水体污染源 86
一、水体污染物的分类和特征 86
二、主要工业污染源所排放的污染物 90
三、主要污染物的来源 90
一、工业废水 91
第二节 排放废水的类型和性质 91
二、生活污水 92
三、农业污水 93
第三节 水质和水质标准 93
一、水质与人体健康 94
二、工业生产和水质 98
三、农业生产和水质 102
第四节 河流沉积物中的微量污染物 108
一、污染物的途径 109
二、自然背景值 109
三、污染物的运输 113
四、溶液中的形态 115
主要参考资料 118
一、溶解氧 120
第一节 需氧有机污染物的主要指标 120
第四章 水体中的主要有机污染物 120
二、生化需氧量 126
三、化学耗氧量 130
四、总有机碳 131
五、需氧有机物指标间的相关性 131
第二节 酚和氰 134
一、酚 134
二、氰化物 138
第三节 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和洗涤剂 140
一、多环芳烃 141
二、多氯联苯 144
三、洗涤剂 146
一、引言 148
第四节 农药污染 148
二、农药的分类简介 150
三、农药污染水体的途径 154
四、农药的毒性 159
五、农药对生态的影响 162
六、农药污染的防治 166
第五节 石油污染 169
一、石油污染的来源 169
二、石油的组成和性质 172
三、石油污染的危害 176
四、石油污染的防治 179
主要参考资料 180
一、砷 184
第五章 水体中主要无机物和其它污染 184
第一节 重金属污染 184
二、镉 187
三、铬 190
四、汞 193
五、铅 198
六、铜 204
七、锌 209
第二节 水体的富营养化 215
一、概述 215
二、富营养化污染的来源 217
三、富营养化的限制因素 219
四、富营养化阶段的划分标准 220
五、富营养化的危害 222
六、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 222
第三节 废水生物和生物污染 225
一、水中生命有机体的类型 225
二、水源中的病原体 229
三、生物污染的防治 234
四、生物积累、浓缩和放大 234
第四节 地面径流污染 238
一、城市径流的组成 239
二、城市径流污染负荷 239
三、城市径流污染物的类型、来源和危害 241
四、地面径流污染防治 243
一、概述 245
第五节 热污染 245
二、热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 247
三、水体热污染的主要来源 247
四、热污染的危害 251
五、水体热污染温度标准 252
六、热污染的防治 253
第六节 放射性污染 255
一、概述 255
二、放射污染来源 258
三、原子能工业的潜在危害 261
四、放射性废水的处理 263
主要参考资料 265
一、水质模拟研究的目的 269
第一节 水质模拟的目的和模型分类 269
第六章 水质模型简介 269
二、水质模型分类 270
第二节 建立水质模型的一般步骤 270
一、概念化 270
二、模型的一般性质研究 271
三、参数估计 271
四、模型的验证 272
五、模型的应用 272
第三节 污染物的迁移方程 272
一、分子扩散 273
二、湍流扩散 275
三、弥散 276
二、DO 277
一、有机物进行生物氧化 277
第四节 河流水质模型 277
三、水域中的自净系数 279
四、Streeter-Phe1ps模型的修正 279
第五节 水的环境容量 281
一、环境容量定义 282
二、水环境容量的组成内容 283
三、区域环境容量以允许排污总量Q。表示 283
四、重金属的环境容量 284
五、我国水环境容量研究的进展 286
主要参考资料 286
第一节 污水防治的原则和措施 288
一、水体防治的方针与原则 288
第七章 水体污染控制 288
二、行政措施 289
三、法律措施 289
四、经济措施 290
五、技术措施 290
第二节 水的物理处理法 291
一、格栅、筛网和捞毛机 291
二、过滤 292
三、沉淀 292
四、隔油和破乳 294
五、浮上法 295
第三节 水的化学处理法 297
一、硬水的软化 297
二、化学混凝法 298
三、中和 299
四、化学沉淀法 299
五、氧化还原法 300
第四节 水的物理化学处理 301
一、吸附法 301
二、离子交换法 302
三、膜分离法 304
第五节 水的生物处理 307
一、生物膜法 307
二、活性污泥法 309
第六节 污泥的处置 314
一、概述 314
二、污泥的农田施用 315
第七节 氧化塘 317
一、概况 317
二、氧化塘生态系统的功能 320
三、氧化塘处理污水的效益 322
四、氧化塘的发展趋势 324
第八节 污水的土地处理 324
一、土地处理的类型 325
二、土地处理的作用和效果 327
三、土地处理的设计特点 328
四、污水土地处理的效益 328
主要参考资料 333
附录一 334
附录二 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