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导言 1
第一部分 总论 1
一、计划工作基本知识和概况 1
(一)国家计划与企业计划 1
(二)计划目标和综合平衡 2
1.计划的基本任务 2
2.综合平衡是计划管理的根本问题 2
3.计划管理的过程 6
1.经济预测 7
(三)经济预测与计划决策 7
2.计划决策 8
(四)计划体系与计划指标体系 9
1.计划体系 9
2.计划指标体系 13
(五)计划的实施 16
1.计划体制 16
2.计划调控 19
二、统计工作基本知识和概论 21
(一)统计组织系统 21
1.政府统计系统 21
1.统计工作的一般概念 22
(二)政府统计系统的工作过程 22
2.部门统计系统 22
3.基层统计组织 22
2.统计工作的主要内容 23
3.统计调查制度 26
(三)统计工作的发展 29
1.加速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30
2.建设国家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 30
3.加强统计队伍和统计法制建设 30
三、计划统计工作基本名词解释 30
(一)综合部分 30
1.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值) 30
4.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 31
2.最终产品 31
3.中间投入 31
5.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 32
6.发展速度 32
7.增长速度 34
8.比例关系 35
9.数量与质量、实物与价值指标 35
10.工业总产值 36
11.农业总产值 36
12.工业生产指数 36
13.固定资产投资 37
2.计划经济 38
1.综合平衡 38
(二)计划部分 38
3.计划管理 39
4.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39
5.计划体系 40
6.部门计划 40
7.地区计划 40
8.国家计划 41
9.企业计划 41
11.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42
10.交通运输计划 42
12.综合物资计划 43
13.综合财政信贷计划 43
14.价格计划 44
15.国土规划 44
16.直接计划 45
17.间接计划 45
18.指令性计划 45
19.指导性计划 46
20.计划指标体系 46
3.总体单位 47
2.统计总体 47
4.标识 47
1.统计 47
(三)统计部分 47
5.比较相对数 48
6.结构相对数 48
7.动态相对数 49
8.强度相对数 49
9.算术平均数 50
10.几何平均数 51
11.众数 52
12.中位数 53
13.标志变动度 55
14.标准差 55
15.离散系数 56
16.动态数列 57
17.序时平均数 57
18.指数体系 59
19.统计质量控制 60
20.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 60
2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61
四、关于我国计划统计工作中经济效益问题的讨论综述 61
(一)研究对象及其主要方面 62
1.研究对象 62
2.关于经济效益讨论中所考察的主要关系 64
3.关于速度型外延型效益和内涵型效益 65
(二)经济效益概念 66
1.关于经济效益的一般涵义 66
3.关于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 67
2.关于经济效益的范围 67
4.关于经济效益与经济效果 68
(三)经济效益指标体系 69
1.设置经济效益指标体系遵循的基本原则 69
2.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结构 69
3.经济效益指标体系反映的范围 71
4.指标体系中的核心指标问题 71
(四)经济效益的可比性问题 72
1.价格因素 72
2.近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的相对变动因素 73
1.经济效益综合评价的概念及基本原则 74
3.社会因素 74
(五)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 74
2.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方法 75
3.关于权数问题 78
4.关于标准值问题 79
(六)我国经济效益的分析 79
1.关于我国经济效益的历史评价和现状判断 79
2.关于我国经济效益状况的形成原因 81
3.关于提高我国经济效益的途径 82
一、计划工作常用方法 84
(一)计划方法的理论基础 84
第二部分 方法 84
(二)企业计划方法与国家计划方法 85
(三)常用计划方法 85
1.通用计划方法 85
(1)因素分析法 85
(2)定额法 86
(3)系数法 87
(4)比重法 88
2.企业计划方法 88
(1)产品品种计划决策方法 88
(2)销售量计划决策方法 89
(3)物资储备计划决策方法 90
(4)网络计划法 91
3.国家计划方法 91
(1)平衡法 91
(2)动态法 93
(3)比较法 93
(四)计划方法的发展 93
1.企业计划方法的发展 94
2.国家计划方法的发展 94
二、统计工作常用方法 94
(一)统计调查方法 94
4.抽样调查 95
3.重点调查 95
5.典型调查 95
1.普查 95
2.统计报表 95
6.直接观察法 96
7.采访法 96
8.报告法 96
9.大量观察法 96
10.通讯法 96
1.统计分组法 97
2.对比分析法 97
3.相关分析法 97
(二)统计分析方法 97
11.电话询问法 97
4.动态分析法 98
5.平衡分析法 98
(1)投入产出法 98
(2)资金流量法 98
(三)统计计算方法 99
1.统计估算 99
(1)典型估算法 99
(2)因素估算法 99
(3)比例估算法 99
(4)平衡估算法 99
1.指标系统分析预测方法 100
(一)经济预测方法 100
三、技术经济分析方法 100
3.回归分析 100
2.长期趋势分析 100
(5)动态估算法 100
2.类推分析预测方法 103
3.专家评估预测方法 105
4.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方法 108
5.横向分析预测方法之一——复合平均方法 114
6.横向分析预测方法之二——插值预测方法 118
7.数理经济分析预测方法 121
8.蒙特卡洛分析预测方法 124
9.马尔可夫分析预测方法 128
10.相关树(图)预测方法 138
11.交叉影响矩阵分析预测方法 140
12.形态矩阵分析预测方法 142
13.联立方程预测方法 144
14.简单回归分析预测方法之一——初等数学方法 152
15.简单回归分析预测方法之二——高等数学方法 157
(二)投入产出方法 163
1.投入产出法的概念、理论及基本模型 163
2.编制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方法 174
3.企业投入产出模型 181
(三)优化方法 188
1.线性规划方法 188
2.多目标规划方法 196
3.运输规划方法 204
4.成本效益分析 215
5.可行性研究 219
(四)企业质量管理控制的方法 225
1.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 225
2.质量管理控制方法的特点 225
3.简易的质量管理统计方法简介 226
4.控制图方法 231
5.质量管理新七种工具 235
四、技术经济分析模型 246
(一)工业企业模型 246
1.产品生产计划的矩阵模型 246
2.技术工艺计划模型 249
3.车间生产能力配套、产品产量最大的模型 250
4.生产设备最优负载模型 252
(二)农场、专业户模型 255
1.种植业、畜牧业最优结合模型 255
2.饲料最优利用模型 258
3.饲料最优生产模型 259
4.播种面积分配模型 260
5.作物轮作模型 263
(三)工业部门模型 263
1.最佳工艺选择模型 264
2.部门最优生产计划模型 266
3.部门安排企业生产计划的模型 267
4.考虑原料进货、储存、加工的部门计划模型 269
5.部门生产布局模型 270
6.部门投资计划模型 272
(四)农业部门模型 273
1.农产品生产专业化模型 273
2.最优使用土地面积的模型 274
3.农产品生产布局模型 276
4.农产品生产布局和收购计划优化模型 277
(五)运输活动模型 278
1.运输线路扩展的模型 279
2.车皮总数综合调配模型 282
3.考虑转载的运输模型 283
4.将用户划归给供货者的模型 288
1.零售商业网布局模型 291
(六)商业活动模型 291
2.商业企业经济活动计划管理模型 292
3.居民货币收入平衡项目分布预测模型 294
4.耐用消费品需求预测模型 297
(七)国民经济总体模型 300
1.生产力布局模型 300
2.价格形成模型 302
3.部门和地区发展计划综合模型 305
4.国民经济发展模型 309
附:部门指标校正模型 313
五、常用技术经济分析计算机软件简介 314
(一)Micro TSP软件简介 314
(二)Lotus 1-2-3软件简介 320
(三)DBASE Ⅲ 软件简介 330
第三部分 指标 339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体系 339
(一)指标体系在计划管理中的地位 339
(二)指标体系的功能 339
(三)指标体系的特点 340
(四)指标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 340
(五)指标体系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340
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343
(一)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 343
(三)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特点 345
(二)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 345
(四)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内容 347
(五)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总体结构 350
三、经济效果指标体系 352
第四部分 数据 354
一、统计图 354
图4-1 人均国民收入动态 354
图4-2 不同计划时期的社会净产值比重 355
图4-3 每百元积累增加的国民收入与每百元生产性积累增加的国民收入动态 355
图4-4 每吨能源生产的国民收入动态 356
图4-5 社会劳动生产率动态 356
图4-7 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利税及每百元资金实现利税动态 357
图4-6 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及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动态 357
图4-8 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每百元产值占用流动资金动态 358
图4-9 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动态 358
图4-10 乡镇企业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利润、每百元资金实现利润及每百元资金实现利税动态 359
图4-11 基本建设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及大中型项目建成投产率动态 359
二、统计表 360
(一)国民经济经济效益指标 360
表4-1 平均每人占有的国民收入及增长率 362
表4-2 每百元积累增加的国民收入 362
表4-3 每吨能源生产的国民收入 363
表4-4 国民收入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 365
表4-5 各部门物质消耗占总产值的比重 366
表4-6 社会劳动生产率及增长速度 367
表4-7 全民所有制企业流动资金占用率 368
(二)农业及乡镇企业经济效益指标 368
表4-8 农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368
表4-9 按人口平均的主要农产品产量 369
表4-10 农村乡镇企业经济效益指标 369
表4-11 粮食收购量占产量的比重 369
(三)工业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 371
表4-12 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371
表4-13 主要工业产品物资消耗定额 372
表4-14 煤炭工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 374
表4-15 煤炭工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二) 376
表4-16 电力工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377
表4-17 石油工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379
表4-18 冶金工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 380
表4-19 冶金工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二) 382
表4-20 冶金工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三) 383
表4-21 冶金工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四) 384
表4-22 冶金工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五) 385
表4-23 冶金工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六) 386
表4-24 化学工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387
表4-25 机械工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388
表4-26 建筑材料工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390
表4-27 森林工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391
表4-28 纺织工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 392
表4-29 纺织工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二) 393
表4-30 纺织工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三) 394
表4-31 轻工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 395
表4-32 轻工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二) 396
表4-33 全民所有制企业每百元资金实现利税 397
表4-34 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398
表4-35 分行业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400
表4-36 重点工业企业实物劳动生产率 403
表4-37 重点工业企业设备利用及其他指标 404
表4-38 重点工业企业产品质量指标 406
表4-39 重点工业企业单位产品物耗指标 409
表4-40 重工业主要产品新增单位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建设投资额 412
(四)固定资产投资及建筑业经济效益指标 412
表4-41 每万元基本建设投资消耗的钢材、木材和水泥 413
表4-42 基本建设竣工房屋每平方米平均造价 414
表4-43 历年基本建设竣工房屋建筑面积及竣工率 414
表4-44 基本建设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和大中型项目建成投产率 416
表4-45 历年基本建设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和大中型项目建成投产率 416
表4-46 全民所有制建筑施工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418
(五)交通运输及邮电经济效益指标 419
表4-47 铁路运输技术主要指标 419
表4-48 公路运输技术主要指标 420
表4-50 运输邮电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421
表4-51 邮电通信质量 421
表4-49 水运部门运输船舶燃料消耗 421
(六)商业、物资及进出口经济效益指标 422
表4-52 社会商业商品销售、库存总额 422
表4-53 全国物资系统主要物资库存量与周转天数 423
表4-54 进出口贸易总额 424
表4-55 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426
第五部分 文献 427
一、有关文献 427
(一)关于印发《定期公布主要经济效果指标的实施细则》的通知 427
(二)定期公布主要经济效果指标的实施细则 427
(三)关于16项主要经济效果指标的计算方法 431
(四)16项主要经济效果指标的计算方法 431
(五)关于印发《按季公布部门主要经济效果指标和建立经济活动分析制度的暂行规定》的通知 436
(六)按季公布部门主要经济效果指标和建立经济活动分析制度的暂行规定 437
请通知所属单位定期向统计部门报送财会报表资料 438
商业企业经济效益统计主要指标目录 440
关于印发《定期公布主要经济效果指标的暂行规定》的通知 441
定期公布主要经济效果指标的暂行规定 441
(七)关于1985年定期公布工业、交通主要经济效果指标办法的通知 465
(八)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公布国营建筑安装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试行办法》的通知 467
(九)关于进一步完善定期公布工业、交通主要经济效果指标办法的通知 470
(十)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定期公布若干重要经济指标的暂行规定》的通知 476
(十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480
(十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483
(十三)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 488
二、有关文献目录 497
三、1979~1989年各年度关于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498
四、1979~1989年各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619
五、我国的几个五年计划 619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619
(二)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的建议 619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摘要) 619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摘要) 620
第六部分 外国计划统计管理概况 621
一、外国计划管理简介 621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管理 621
1.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管理的形成及其发展 621
2.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管理的基本特点 623
(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计划管理 625
1.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经济计划的形成与发展 625
2.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计划管理的基本特点 627
(三)发展中国家的计划管理 629
1.概述 629
2.印度的计划管理 630
二、外国统计简介 650
(一)外国统计的实践与理论 650
(二)国际性统计组织机构 652
(三)各国的统计组织机构 653
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 656
(四)外国国民经济核算 656
2.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 681
3.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主要总量的比较与调整 688
第七部分 其它 696
一、有关大专院校 696
(一)设置国民经济计划学专业的高等院校 696
(二)设置统计学专业的高等院校 696
二、有关刊物 698
(一)计划方面 698
(二)统计方面 699
三、有关学术团体 701
(一)计划学会 701
(二)统计学会 702